胡蓉
臨床心理護理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健康的影響
胡蓉
目的 研究心理護理干預對于維持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健康狀態的影響。方法 將62例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1例。2組均接受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加行針對性護理干預,比較2組的心理健康狀態與生活質量改善情況。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HAMD、HAMA評分分別為(17.33±4.21)分、(19.24±5.03)分,對照組分別為(21.45±6.19)分、(22.65±6.67)分,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t=3.064、2.273,P<0.05);2組生活質量(SF-36)評分均顯著提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有利于改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狀態,并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維持性血液透析;心理干預;心理健康;生活質量
維持性血液透析是臨床治療終末期腎臟疾病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治療手段的特殊性及病情影響,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悲觀甚至絕望等負性情緒,不僅影響患者的透析質量,還將影響其生活質量以及生理功能[1]。因此,對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完善臨床診療護理及健康教育等常規護理措施的同時,還應加強心理護理,以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狀態。本研究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獲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4年12月山東省淄博市中醫醫院住院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者62例,維持透析時間≥6個月。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1例。觀察組中,男21例,女10例,年齡35~80歲,平均(50.71±3.22)歲;原發疾?。?4例慢性腎炎,8例高血壓腎病,6例糖尿病腎病,3例狼瘡性腎炎腎?。晃幕潭龋?例小學,21例中學,5例??萍耙陨稀φ战M中,男22例,女9例,年齡35~76歲,平均(51.18±3.45)歲;原發疾病:15例慢性腎炎,9例高血壓腎病,5例糖尿病腎病,2例狼瘡性腎炎腎?。晃幕潭龋?例小學,20例中學,7例專科及以上。2組的年齡、性別、原發疾病及文化程度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包括病情監護、健康教育、透析護理及并發癥護理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針對性心理干預:(1)護患溝通:以平和得體的語言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通過嫻熟的護理技巧與熱情的態度,爭取患者的信任與配合。針對性地開展病情、診療方案、注意事項等進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的正確認識,獲得其理解、支持與配合,建立和諧融洽的護患關系。(2)針對性心理指導:通過與患者一對一訪談、與患者家屬溝通交流等,充分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以及生活中的良性應激事件,針對性地開展心理疏導、安慰、鼓勵,耐心解答患者的疑慮,以解除患者的心理壓力。(3)家庭社會心理支持:了解患者的家庭生活、社區生活與工作環境等情況,協助進行家庭成員溝通、社區溝通乃至工作單位溝通等,鼓勵患者親友主動關心和照顧患者,盡量避免對患者的不良刺激,為患者樹立精神支柱。(4)集體心理干預:組織血液透析病友進行集體健康教育,鼓勵護患溝通并進行機體心理輔導,邀請治愈患者現身說法,改善患者的癥狀心理狀態。(5)康復干預:指導并協助患者進行康復治療與鍛煉,促進其學習、工作及社會生活功能的康復,有利于改善其心理狀態。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D)與抑郁量表(HAMA)評價患者的心理狀態,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狀況越差;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比較 2組干預后HAMD及HAMA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比較(x±s,分)
2.2 2組干預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干預后2組的SF-36評分均顯著提高(P<0.05),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干預前后SF-36評分(x±s,分)
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多具有病程長、病程反復、透析治療不適感、醫療費用高、飲食限制、社會生活活動受限等問題,極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且將影響透析效果[2-3]。隨著醫療模式的轉變,“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已成為現代醫療服務的主流方向,心理健康在臨床治療護理中獲得了廣泛重視。諸多臨床研究表明,對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而言,開展科學合理的心理干預對于改善患者的精神與軀體健康狀態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關鍵之所在[4]。
心理護理是一種以心理學理論作為行為指導的護理方法,其結合心理因素對于疾病病理生理過程的影響,通過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并通過護理人員的正確言行舉止及護理技術,矯正、改善或者消除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誤區、行為異常、情緒障礙及其所致軀體變化,增強患者的勝病信心,促進病情康復[5-7]。本研究中,觀察組充分結合患者的病情、學歷、心理狀態、日常工作生活狀態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護理干預,通過增強護患溝通,改善護患關系;實施針對性心理指導、集體心理護理、家庭社會支持以及康復干預等,提高患者的正確認知,促進患者的心理、生理及社會生活狀態的改善,進而改善其身心健康狀態。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HAMA及HAMD評分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而SF-36評分較對照組顯著提高,生存狀態得以顯著改善,與楊衛萍[8]報道結果相似。
總之,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開展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態,提高其生存質量,促進患者的生理、心理、社會全方面康復,值得推廣應用。
[1] 董風,王鋒,金飛,等.心理護理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0,11(10):899-900.
[2] 沈華娟.尿毒癥患者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心理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27):52-53.
[3] 肖太玲,王鑫,王愛華,等.48例維持性透析患者的心理問題分析與心理干預[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z1):62-63.
[4] 鄭武紅.健康教育與心理護理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臨床影響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1):438-440.
[5] 許月季,王曉妮,戴榕娟,等.長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10):49.
[6] 崔巖,魏麗麗,李琳,等.個體及集體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44):7815-7820.
[7] 肖太玲,王鑫,王愛華,等.48例維持性透析患者的心理問題分析與心理干預[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z1):62-63.
[8] 楊衛萍.心理社會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健康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7):2183-218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1.063
山東 255299 山東省淄博市中醫醫院 (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