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曲
臨床抗生素不合理用藥原因分析及干預對策
韋 曲
目的 探討抗生素臨床不合理用藥原因及針對性的干預對策。方法 對2 400張病歷或處分相關資料進行綜合性回顧性分析,每月抽取100份門診處分為A組,50份手術病歷為B組,50例非手術病歷作為C組,分析抗生素處方使用情況,并根據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情況提出針對性干預對策。結果 2 400份病歷或處分中左氧氟沙星DDDs最高為1 785,其次為克林霉素為1 067,第三為頭孢曲松為956.4;B組543份病歷或處方中使用抗生素,且二聯用藥率為58.01%,抗生素單用率為26.89%;C組417份使用抗生素,且單用抗生素率為58.03%,二聯使用率為32.13%,高于A組(P<0.05);2 400份病歷中共有152份抗生素使用不合理,不合理率為6.33%,其原因為:病原體檢查、藥敏試驗不及時、聯合用藥不合理以及給藥方式不合理等。結論 臨床抗生素不合理用藥原因相對較多,相關部門應該嚴格執行抗生素分級管理制度、加強臨床醫生藥理學和藥代動力學培訓,降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率。
抗生素;不合理用藥;原因分析;干預對策
抗生素是臨床應用最廣泛的藥物,在各科室均有所應用,在預防、控制各種感染性疾病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近年來抗生素的不合理應用現象十分嚴重,不僅增加了患者的醫療費用,還可導致耐藥菌株產生,抗感染效果下降、院內感染發生風險增加[1]。為了探討抗生素臨床不合理用藥原因及針對性的干預對策,本研究對2 400張病歷或處分相關資料進行綜合性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廣西都安縣人民醫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2 400張病歷或處分相關資料進行綜合性回顧性分析,每月抽取100份門診處分為A組,50份手術病歷為B組,50例非手術病歷作為C組,根據我國現行《合理應用抗生素藥物考評標準》對200份病歷或處分進行分析,對2013年1月~2015年2月年度隨機抽取的處方患者性別、年齡、來源科室、給藥方法等方面進行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不合理用藥原因分析
1.2.1 用藥指征不明確 臨床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中90%由病毒感染引起,除了明確是由細菌感染引起或繼發細菌感染外,均不應使用抗生素。部分臨床醫生在治療病毒感染性疾病、不明原因發熱時往往憑主觀經驗使用抗生素,不進行病原微生物檢查和藥敏試驗檢查,隨意性較大。部分外科醫生為預防術后感染,不管有無感染指征,均把抗生素作為保險措施使用,且首選廣譜抗生素[2]。
1.2.2 藥物品種不合理 部分臨床醫生出于經濟目的,盲目使用高價新藥,而不管藥物品種是否合理。在治療感染性疾病時為保險起見常聯合用藥。抗生素聯合用藥是為了提高抗感染效果,并應注意降低毒性,避免拮抗作用。一般在無明確指征時不建議聯合用藥。如將速效抑菌劑與繁殖期殺菌劑聯合應用,不僅無增加療效的作用,甚至可能加重不良反應。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具有劑量依賴性毒性反應,兒童慎用。喹諾酮類抗生素對未成年人軟骨發育發生損害。妊娠期女性應避免應用對胎兒有影響的大環內酯類、磺胺類、呋喃類、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等抗生素[3]。
1.2.3 給藥時間不合理 部分醫生不了解藥物的藥代動力學特點、藥物相互作用等藥學知識,忽略用藥次數和給藥時間間隔應根據藥物半衰期確定,在臨床應用時給藥時間間隔過長,不能保持有效藥物濃度,造成抗生素藥效降低。如青霉素類藥物半衰期短,給藥后有效血藥濃度僅維持數小時,每天1次的給藥方法無法保持有效濃度。
部分醫生為確保抗菌效果,常長療程給藥。尤其對于老年人而言,機體生理功能衰退、藥物代謝緩慢,如長時間用藥易出現藥物蓄積,增加肝腎損害[4]。
1.2.4 配伍禁忌 微生態活菌制劑有利于維護腸道正常菌群平衡,與抗生素合用時作用受到抑制或滅活,而抗生素效價也降低,兩藥不宜合用。青霉素在pH值6~7的溶液中性狀穩定,宜選用0.9%氯化鈉注射液作為溶媒,在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加速分解而影響藥效。青霉素與維生素C配伍時維生素C較強的還原作用可使青霉素迅速失效。環丙沙星與青霉素G鈉合用可產生混濁,導致輸液反應。如病情需要合用,兩者給藥時間間隔應盡量延長,并使用空白輸液沖洗[5]。
1.3 干預對策 在2013年的臨床工作中實施相應的干預對策,首先嚴格執行抗生素分級管理制度,醫院藥事管理委員會參考《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建立并落實抗生素合理用藥管理制度。強化藥師管理委員會職能,提高藥師的監督和輔助作用。在調配抗生素處方時嚴格把關,對不符合抗生素用藥原則的處方堅決退回。二線抗生素需經主治醫師以上職稱者批準后應用,三線抗生素需經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者批準后應用。定期抽查抗生素處方,對其中不合理用藥處方進行詳細點評和通報,并與責任人的獎金掛鉤[6]。
加強臨床醫生藥理學和藥代動力學培訓,對臨床常用抗生素的抗菌譜、抗菌活性、藥物動力學特性、不良反應等知識認真學習并掌握。嚴格把控抗生素新品種的引進,新進抗生素品種應作為學習重點。增強醫務人員用藥風險的防范意識,及時更新用藥常識和用藥觀念,加強教育和培訓力度[7]。
1.4 統計學方法 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400份病歷或處分中左氧氟沙星DDDs最高為1 785,其次為克林霉素為1 067,第三為頭孢曲松為956.4。見表1。
B組543份病歷或處方中使用抗生素,且二聯用藥率為58.01%,抗生素單用率為26.89%;C組417份使用抗生素,且單用抗生素率為58.03%,二聯使用率為32.13%,高于A組(P<0.05)。見表2。

表1 2 400份病歷或處方中抗菌藥物排序情況

表2 3組抗生素聯合使用情況[n(%)]
2 400份病歷中共有152份抗生素使用不合理,不合理率為6.33%,其原因為:病原體檢查39例(25.66%),藥敏試驗不及時26例(17.10%),聯合用藥不合理58例(38.16%),以及給藥方式不合理29例(19.08%)等。
抗生素不合理應用是臨床工作中亟待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在大多數基層醫院抗生素合理用藥工作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未將其列入醫院醫療質量管理體系進行狠抓和落實。臨床藥師未充分發揮其監督職能,缺乏有力的監督措施。部分醫院檢驗條件相對落后,未能及時進行病原微生物培養、藥敏試驗等,導致醫生多憑臨床經驗選擇使用抗生素品種[8]。部分醫生的藥學專業知識和臨床經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抗生素的藥理、藥效學特性不甚了解,對抗生素不合理用藥的嚴重后果認識不足,甚至有個別醫生缺乏職業道德,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選擇有藥品回扣的抗生素品種,從而導致抗生素不合理用藥[9]。
此外,由于上缺乏正確的引導和宣傳教育,部分患者缺乏抗生素使用的正確知識,常主動要求醫生給予大劑量、長療程、新品種、多品種聯用抗生素,以期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而部分醫生無原則遷就患者,聽從患者點藥,任意開大處方也是引起抗生素不合理應用的原因之一[10]。本研究中,2 400份病歷中共有152份抗生素使用不合理,不合理率為6.33%,其原因為:病原體檢查、藥敏試驗不及時、聯合用藥不合理以及給藥方式不合理等。這一結果提示在臨床工作中加強管理、培訓和監督將有助于減少抗生素不合理用藥情況。
綜上所述,臨床抗生素不合理用藥原因相對較多,相關部門應該嚴格執行抗生素分級管理制度、加強臨床醫生藥理學和藥代動力學培訓,降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率。
[1] 楊靜.基層醫院不合理應用抗生素現象分析及管理對策[J].醫學信息,2011,24(1):282-283.
[2] 徐青元.抗生素不合理應用分析及對策[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10(22):1800-1801.
[3] 翁玉貞.抗生素不合理應用危害及防治對策[J].臨床合理用藥,2013,6(3):87-88.
[4] 魏世強,楊娟.抗生素的不良反應及不合理用藥的危害性[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13):10-11.
[5] 徐春燕.抗生素臨床應用的不合理成因及對策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3,6(12C):9-10.
[6] 王玉霞.臨床常見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現狀分析及對策[J].臨床醫藥實踐,2011,20(12):923-925.
[7] 赫媚雅.臨床抗生素不合理應用危害及防治策略[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8):1354.
[8] 王海琴.臨床抗生素不合理用藥原因分析及干預對策[J].河北醫藥,2014,36(20):3184-3186.
[9] 王平.門診處方抗生素不合理應用現狀及對策分析[J].北方藥學,2014,11(10):126-127.
[10] 蔡美娟.我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不合理使用采用干預效果的比較[J].海峽藥學,2012,24(1):222-22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5.088
廣西 530700 廣西都安縣人民醫院藥劑科 (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