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萬超
解剖鋼板治療34例肩關節脫位合并肱骨大結節骨折的療效分析
趙萬超
目的 探究在肩關節脫位合并肱骨大結節骨折患者中應用解剖鋼板治療的療效。方法 選取68例肩關節脫位合并肱骨大結節骨折患者,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4例。觀察組應用解剖鋼板對其進行治療,對照組應用手法外固定保守治療。對患者的康復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隨訪半年至1年,通過統計患者的Neer評分進行肩關節恢復情況的評估。結果 觀察組的康復優良率為64.7%明顯高于對照組3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為(66.1±5.4)d顯著短于對照組骨折愈合時間(77.4±6.8)d,且觀察組Neer評分(90.1±2.4)與對照組(82.1±3.2)比較,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手法外固定保守治療相比,解剖鋼板內固定對于肩關節脫位合并肱骨大結節骨折的治療效果更好,患者評分更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解剖鋼板;手法外固定;肱骨大結節骨折
肩關節脫位的發生率可達臨床中關節脫位的第一位,常有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肩袖損傷或神經損傷合并出現,其中肩關節合并肱骨大結節撕脫骨折的發生率為15%~30%[1]。目前,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雖已廣泛應用,但包括克氏針、螺釘、張力帶等內固定方法術后效果不佳,并常有后遺癥伴發[2]。為探究解剖鋼板對肩關節脫位合并肱骨大結節骨折的療效,本院對34例患者施行解剖鋼板治療方法,收到了較好的療效,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遼寧省凌源市中醫院收治的68例肩關節脫位合并肱骨大結節骨折患者,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4例。其中觀察組中男22例,女12例,平均年齡(29.1±9.2)歲;對照組中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齡(31.0±9.3)歲。68例患者中,摔傷20例,牽拉傷12例,高處墜落20例,車禍16例,均在受傷24 h內收入本院。所有患者均通過體格檢查及X線平片確診為肩關節脫位合并肱骨大結節骨折,并排除可能存在的周圍神經血管傷及其他臟器傷。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全部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行保守方法外固定治療。具體方法為:對患者進行臂叢麻醉,在此基礎上行Hippocrates法進行肩關節復位。復位成功后,采用肩關節制動支具進行外固定,時長為4周,并利用X線平片的方法觀察恢復情況。適時進行功能康復鍛煉,需注意避免患肢負重過多或運動過量。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則施行解剖鋼板內固定術。具體方法為:采取臂叢麻醉,待患者患處麻醉充分后進行手術。術前可在肩下置軟枕便于手術。行肩前方經三角肌入路,將三角肌及胸大肌充分顯露出,此時切開三角肌鎖骨頭并將其向外牽拉以顯露骨折殘端,注意保護神經血管。先進行骨折的復位,將大結節骨塊與肩袖進行牽引復位,同時應用克氏針進行暫時固定,經X線攝片確保復位良好。此時可將解剖鋼板至于骨折處,近端保持在大結節頂點下方,分別用2~3顆螺釘對鋼板進行固定,鋼板要壓住患處骨塊。術后2天即可開始恢復性訓練,包括肱二頭肌等長肌的功能恢復及肩關節的功能恢復等。注意保持患肢懸吊以控制患處的相對穩定。對觀察組及對照組均進行為期半年至1年的隨訪,記錄其Neer評分及骨折愈合時間。
1.3 療效評價標準[3]采用cassebaum評分系統,優良:關節腫痛無,腫脹現象消失,可進行正常工作及生活;可:膝關節步行能力不受限,運動時可有輕度腫痛,可維持正常生活和工作,差:臨床癥狀較前無改善。同時應用Neer肘關節評估標準對肩關節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庫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中,優良22例,可10例,差2例,優良率為64.7%;對照組中,優良12例,可18例,差4例,優良率為35.3%。觀察組的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66,P<0.05)。
2.2 2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及Neer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及Neer評分比較。觀察組的骨折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其Neer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以及Neer評分的比較(s)

表1 2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以及Neer評分的比較(s)
?
肩關節是人體最靈活的關節之一,屬于典型的球窩關節。其主要構造有肩盂及肱骨頭,前者與后者的接觸面積僅占其1/3,這也決定了肩關節易在外力沖擊下脫位的特性[4]。同時在肱骨大結節上,岡上肌,岡下肌及小圓肌等通過形成肌軸的方式共同連接于大結節上。使得肩關節受損傷時常有脫位出現,且由于骨折時常伴有肌肉收縮劇烈造成對大結節的牽拉,使得大結節骨折也是常見的合并傷的一種[5]。雖肩關節窩的加深有賴于纖維骨環,但肩關節其骨性結構依然不夠穩定,再加上肩關節周圍關節囊薄而松弛,關節韌帶少而弱,造成患者往往伴有肩袖的損傷[6]。
對于肩關節脫位合并肱骨大結節骨折的患者目前常見的治療方法有兩種,包括手法復位外固定以及手術內固定的方法。前者通常應用于無移位的肱骨大結節骨折或患者身體條件不適合做切開復位內固定者,而后者則多適用于有移位的大結節骨折[7]。本例中有34例患者采用解剖鋼板內固定的方法治療。對比常見的其他內固定方法,其具有如下優勢:首先由于其板狀的結構,可對骨折處施行良好吻合,覆蓋充分,降低了可能發生的再移位;其次,其固定面積大,更為穩定;最后,免去了外展架的使用,方便日常工作與生活,患者易于接受。需要注意的是,有研究顯示[8],內固定同樣有不足之處,包括:手術時間與創傷的增加;增加感染產生的可能性,且需要二次手術進行內固定的移除。
從本例的研究中可見,應用解剖鋼板內固定對肩關節脫位合并肱骨大結節骨折的患者進行治療,與同樣進行外固定治療的患者相比,骨折愈合時間明顯降低,骨折恢復的情況也較好,顯示了其良好的應用前景。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蔡躍.肩關節脫位合并肱骨大結節骨折不同治療方法對功能的影響[J].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36(3):174-175.
[2] 王文修,張志峰,宋太華.解剖鋼板治療肩關節脫位合并肱骨大結節骨折86例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27):37-38.
[3] 鄒戟,趙紅衛.66例解剖鋼板治療肩關節脫位合并肱骨大結節骨折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1):476-477.
[4] 劉剛,石波,康斌.骨移植治療肩關節后脫位伴肱骨頭前內側骨缺損的中期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3,19(1):57-59.
[5] 葉鋒,張龍君,王曉,等.解剖鋼板治療肩關節脫位合并肱骨大結節骨折26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1,17(4):425-426.
[6] 周建波,唐康來.肩袖損傷與肩關節骨性結構相關性研究進展[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1,32(1):7-8.
[7] 夏聰,史建勇,袁利杰,等.有限切開錨釘縫合治療肱骨大結節骨折體會[J].當代醫學,2011,17(1):64-65.
[8] 霍耀祖,朱光,楊磊.內外固定治療肩關節脫位伴大結節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1,26(9):830-83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5.049
遼寧 122500 遼寧省凌源市中醫院 (趙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