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詩
新生兒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經三通側孔注入給藥可行性分析
唐文詩
目的 研究新生兒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最佳給藥方式。方法 將96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采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進行治療,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患兒使用三通連接氣管插管與復蘇氣囊,經三通側孔注入全部藥液。對照組使用注射器連接,同時去掉針頭的頭皮針軟管,把軟管插到氣管插管頭端,分多次注入藥物后抽出軟管,再使用復蘇氣囊,將氣管插管實施正壓通氣l~2 min后,經過多次滴注全部藥液。結果觀察組SpO2在用藥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操作時間和藥物反流:觀察組和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三通連接氣管插管以及復蘇氣囊的方法,經過三通側孔滴注到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質給藥不良反應比較少,并且減少了藥物浪費,操作方法簡單,值得大范圍推廣。
新生兒;肺泡表面活性物質;三通側孔;可行性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RDS)又稱肺透明膜病,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而導致,以新生兒出生不久出現呼吸窘迫并呈進行性加重的臨床綜合征。由于新生兒肺發育不成熟,肺損傷時機體過度釋放多種驗證遞質和細胞因子,導致肺泡上皮細胞及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導致繼發性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本研究收集96例呼吸窘迫癥新生兒,進行了新生兒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經三通側孔注入給藥的科學性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桂林市婦幼保健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并診斷為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新生兒9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2患兒在胎齡、呼吸功能和性別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新生患兒情況(n)
1.2 方法
1.2.1 2組均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用藥前先把藥物加溫到溫熱,抽吸到注射器內,再實行氣管插管吸痰。
1.2.2 觀察組 將新生兒放置仰臥位,把其頸部輕度仰伸直到“鼻吸氣”。使咽后壁,氣管和喉呈直線,空氣可以自由進入。把一次性三通閥的入口連接在復蘇氣囊,出口部位連接在氣管插管,將注射器連接在三通側孔,三向保持相通。護理人員邊推注藥液,邊實施復蘇氣囊正壓通氣。待全部藥物推完后,轉動三通閥將其關閉,使正壓通氣在持續狀態下拔掉注射器。再抽吸2 mL空氣之后,連接側孔,同時轉動三通閥門,使三向再通后推注注射器內的剩余空氣,沖凈注射器及三通內的藥液。最后對患兒進行觀察:SpO2在90%以上時,撤掉三通。同時將呼吸機和無創通氣裝置進行連接。整個連接過程中,需要不斷對按壓復蘇氣囊,要求有2名護士協作完成,1名主要負責推藥,1名負責按壓復蘇氣囊[1-2],整個給藥過程大約為5 min。
1.2.3 對照組 護理人員將頭皮針針頭剪掉,將頭皮針軟管和抽吸過藥液使用的注射器的乳頭相連接。每次將頭皮針軟管插到患兒氣管插管底部,同時滴入1 mL的藥物,滴完后抽出滴藥軟管。然后再將復蘇氣囊連接到氣管插管,實施正壓通氣
1~2 min。藥物分2次最終滴完,然后接呼吸機和CPAP通氣裝置。整個過程由2名護士協作完成,給藥過程大約10 min。
1.3 觀察指標 在給藥過程中,觀察2組患兒用藥前和用藥后5 min的SpO2變化,及操作時間以及藥物反流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
觀察組SpO2在用藥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操作時間和藥物反流:觀察組和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用藥效果比較
因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新生兒肺部容易出現大呼吸功的產生,被稱作新生兒的呼吸窘迫癥。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是早產兒極易出現的嚴重并發癥,也是早產兒死亡原因之一。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替代療法是新生兒醫學中廣泛運用的方法[3-4]。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主要是因為新生患兒的肺發育不夠成熟,Ⅱ型肺泡上皮細胞分泌合成肺泡表面活性物質不足,導致廣泛肺泡萎縮以及肺順應性降低,出現呼吸困難以及呼吸衰竭。肺泡表面活性物質[2],是磷脂與蛋白質混和物,主要是肺泡Ⅱ型細胞合成與分泌的。在肺泡腔內,液氣界面不但提供磷脂形成了單分子膜,并且降低肺泡表面張力,保持了肺泡膨脹,對于維持肺正常功能起著重要作用。而肺泡表面活性物質中,磷脂含量是決定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功能的關鍵性因素,可以有效降低在肺泡表面張力并且改善肺順應性功能,作為預防性應用或者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生后作治療,均使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嚴重程度和肺氣漏發生率逐步降低,提高新生兒存活率。本研究中,為使穿刺后的氣管導管不出現漏氣,需要將氣管導管接頭和氣管導管的銜接處作為穿刺點,使用此種方法[5-6],發現自主呼吸較強新生患兒,經常會出現藥物的反流。觀察組和對照組中,兩種不同的給藥方法采用的慢速法雖然相似。給藥過程中,護理需要將患兒搬動。這個過程中需要加強注意,搬動體位中容易造成咳嗽以及屏氣,導致新生患兒全身的血壓升高,顱內出現出血的機會增高。
對照組中出現了不同程度藥物的反流現象,主要原因是每次滴入藥物以后,需要抽出軟管和注射器針的頭,再次使用復蘇氣囊開展連接氣管插管進性正壓通氣[7-8]。等待SpO2穩定之后,再將藥物滴入。同時護理人員需進行重復藥物滴入。因為患兒容易可能因為中斷通氣時間比較長,導致一過性的缺氧,出現發紺以及SpO2變化[9]。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避免了上述的問題。因為觀察組在整個給藥過程中,沒有停止復蘇氣囊實施正壓通氣,一直持續正壓狀態,最終避免整個給藥過程中缺氧狀況的出現。經過觀察患兒的肺氧合功能顯著改善。并且沒有分離氣管插管以及復蘇氣囊。整個給藥過程中,呈現一種系密閉狀態,大大降低了藥物反流與浪費,同時操作比較簡單,用時短。
[1] 胡永群,王冉.新生兒肺泡表面活性物質不同給藥方法的效果觀察[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5):462-463.
[2] 楊麗,丁效國,楊琦,等.氣管內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質聯合經鼻持續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肺透明膜病26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3,36(z 1):106-107.
[3] 張春燕,溫春玲.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護理[J].護理研究,2015(9):3423-3425.
[4] 王承峰,陳光明.肺表面活性物質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0).:12-13.
[5] 李欣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肺表面活性物質替代療法的護理及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5(15):1425-1427.
[6] 許航燕,陳榮昌.鼻塞持續正壓通氣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5):36-38.
[7] 趙冰,潘家華.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比較[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4,29(3):158-161.
[8] 姚彥莉.肺表面活性物質聯合機械通氣治療高原地區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5):2387-2389.
[9] 程歡歡,張建,傅燕娜.一氧化氮吸入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難治性呼吸衰竭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16):84-86.
10.3969/j.issn.1009-4393.2016.5.072
廣西 541001 桂林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 (唐文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