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曉華
(三亞學院 海南 三亞 572022)
基于孵化體系重構的創業型小微企業成長性障礙解決途徑
單曉華
(三亞學院 海南 三亞 572022)
盡管創業通常有較多的創新理念、領先的技術思維,但卻存在普遍性的成長性障礙如下:治理結構風險;創業管理團隊的功能性不全;市場壁壘與開拓能力;籌融資能力缺乏;企業文化及戰略的缺失等。現有的孵化服務機構大多限于孵化器及風投機構,未能滿足其解決成長性障礙的需求。通過重構其孵化體系,運用互聯網平臺、各類專業性企業服務機構、投資性金融產品的創新等,通過閉合式循環需求滿足模式,解決各方的需求嗜求,從而形成小微企業成長性障礙的解決手段。
創業型企業;成長性障礙;孵化器;風投機構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程中,創業型企業大量出現,為我國的經濟增長添加了活力,一些成長性企業的成功發展,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繼續前行的重要引擎。創業企業通常是以小微企業的初始形態發展的,小微創業企業亦是成長風險最大的企業群體之一,它們往往匱乏經營管理經驗,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制約的敏感性強,其生存環境嚴峻,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小微企業生存年限僅為2.9年,5年存活率低于10%。“長不大,活不長”是小微創業企業生存的常態。
與大型企業產業延伸的投資性企業不同,創業企業的初始狀態大多是小微企業模式,其創業驅動通常是基于某個、或極少數方面的優勢而選擇創業的,如篤信的技術優勢、數量不多但足以引起創業沖動的資金、對局部性銷售市場的信心或渠道優勢等,但這些因素均難以支持一個企業從初創階段到發展成長。他們往往缺乏企業運營最關鍵的要素:充裕的資金,成熟的技術,有經驗的管理團隊,趨于穩定的市場份額等,卻要面對各種系統性風險的威脅。
在殘酷的市場競爭法則下,大多數創業型小微企業都會在成長期倒閉,其夭折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成長性潛力不足,二是風險型阻礙因素的結果。事實上,我國眾多的小微企業的創業者,并非天生的優秀企業管理者,他們往往匱乏經營企業的經驗,缺乏必要的管理能力,卻必須面對比正常期發展的企業更多的問題,任何環節的阻礙都可能導致企業的危機、甚至倒閉。小微企業極高的死亡率是落實“大眾創業”戰略的主要障礙,創業投資的失敗,既打擊了創業者、投資者的信心,也造成了巨大的社會資源浪費,一些原本質地較好的創業項目因為某些環節的失誤失控而倒閉,也是社會發展的機會損失。
事實上,眾多創業企業是基于新業態、新技術、新思維環境下而展開的,通常具有更好的新的科學技術吸納能力,有對行業發展最新態勢的捕捉力與敏感度,對創業型企業的扶持,既是國家戰略的基本要求,也是促進地方經濟不斷發展,以創新創業輸入經濟增長動力的重要內容,亦是地方經濟創新平臺建設、優化產業結構、增強企業經濟活力的重要動力引擎。
通過對一些樣本企業的觀察,創業企業在優勢上各有所長,而其面臨的問題卻通常是一致的,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一、公司戰略目標的不確定及發展方向的動搖性;二、企業人財物資源的極端匱乏;三、管理水平的低下及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完善;四、生產及營銷能力有待加強;五、資本及融資能力的薄弱;六、企業抗風險能力小。事實上,創業企業所面臨的這些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適合以智力服務型公司、社會孵化機構等創業企業服務機構予以支持,并改善相關困境,從而提升創業企業的存活率,即實現對創業企業基于服務需求滿足的孵化精細化護理。
創業企業的發展前景取決于其成長能力,即具備企業發展所需的諸項基本條件的能力,具體而言體現在如下方面:有充足的資金、良好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完善的團隊、具備足夠的管理經驗及技術能力、市場追蹤與開拓能力,健康的企業文化及發展戰略等。這些是常規企業良性發展均需具備的能力,對于創業企業而言,它們的這些方面的能力是欠缺的,這些欠缺構成其成長性阻礙。創業企業成長能力的不足,亦加大了其面對風險危機的可能性、脆弱性,一些小的不利因素所引起的風險,也會導致創業企業面臨存亡危機。創業企業成長能力的不足導致其在相關環節產生發展困境,并成為其成長阻礙。創業企業的成長阻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有如下方面:
1.治理結構風險。創業企業中的“核心”人物往往發揮最重要的作用,他通常是核心技術的控制者、創業資金的募集者,是創業團隊的召集人。在實際運營過程中,他成為集股東、董事會、經理人、首席技術等為一體的獨斷者,而創業公司的脆弱性、小微性很難將上述只能進行進一步劃分分割。然而,該“核心”人物本身未必是全面、全能的管理者,公司的許多風險難以從他人的視角及時發現,風險產生幾率大大增加。
2.創業管理團隊的功能性不全。一個常規的企業組織要維系正常的運營,對其管理團隊的功能要求是全面的,能組織確定企業的發展戰略與方向,能解決生產經營的技術問題,能有效的實現銷售目標,能獲得保障性的運營資金,能儲備供給適用的人力資源,等等。而創業團隊通常在上述功能性能力是不齊全的,往往在一個或數個環節形成短板,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的話,企業很容易陷入存亡困境。
3.技術成熟性有待加強,產量及質量偏低,成本壓力大。創業企業的產品通常是新技術的應用,盡管有一定的市場前景,但其在初期的技術成熟性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對于研發新技術的創業企業,從產品的設計到小試、中試、量產等各個環節,是一個技術逐步完善成熟的過程,并具有一定的反復性,在這個期間里,企業產品很少、品質并不理想,甚至連產品都沒有。企業需要大量的資金輸血才能度過發展期的困境。
4.市場壁壘與開拓障礙。創業企業必須開拓足夠的市場份額才能存活下來,事實上,面對者競爭對手已經瓜分的市場,創業企業要從無到有地開拓市場,必須要有超過競爭對手的優勢。通常,創業企業可以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創新優勢獲得顧客群體的青睞,但這個過程是緩慢的、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在達到盈虧平衡的銷售值之前,企業都將面臨巨大的虧損,市場開拓期越長,企業資金枯竭的可能性就越大。
5.籌融資能力缺乏。創業企業除了自己籌措的創業資本外,是很難獲得其他融資資金的支持的,風投資金所選擇的企業,對于所有的創業企業而言是微不足道的。銀行資金通常也基于風險的考慮而拒絕給小微企業信貸融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平臺的缺乏,普通個人擁有大量的資金,卻難以和創業型小微企業直接連通。個人只能將資金投入到證券市場,或存入銀行獲取微博的存款利息。在仍然較高的通脹率的擠壓下,個人流動性資產則不斷貶值,和創業企業巨大的資金需求形成了巨大反差。
6.企業文化及戰略的缺失。創業者未必沒有意識到建設企業文化,建立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性,但他們的發展階段制約了這一任務的實現。企業文化是一個經過長期的發展歷史所形成的文化附加價值的累積,而創業企業歷史極短,無法形成這樣的文化積淀。在生存重于一切的前提下,企業難以有發展使命的認知,難以進行所謂的內外因分析確立中長期發展方向。在創業企業里,匱乏文化質地、低薪酬、高強度、高壓力,除了少數被創業激情感染并獲得利益承諾的人外,其他的人是很難發揮其工作潛能的。
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創業型企業要克服成長性障礙往往需要外力的支持。最早的孵化機構出現在1959年,在美國紐約貝特維亞?(Batavia),?美國商人約瑟夫·曼庫索(Joseph Mancuso)將自己管理的的物業改建企業服務中心,為各創業型企業提供場地、管理咨詢、財務服務等業務。上世紀80年代,我國各地紛紛建立孵化機構,支持科技技術的產學研轉換。我國的產業孵化機構通常為企業提供稅費減免、優惠房租、免費的工商、財務服務等,為其提供集中式的孵化支持。由于體制與服務嗜求的限制,我國的孵化機構并不能滿足創業型企業的成長發展需求。通過對政府性孵化對象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其扶持的企業并非進行了商業潛力方面的精選,而是設置一定的普適性標準、或者政策性評判標準,符合條件既具備了獲得支持的可能性。這一點與商業性孵化機構的視閾是不同的,他們以商業成長性為選擇的主要標準,并通過各種介入方式加強這一優勢,使得商業孵化企業具有更高的存活率和發展潛力。由于受到政策性條件的制約,不利于選擇更加具有商業價值的企業予以支持。
進入上世紀90年代末期,風投機構逐漸成為服務創業企業的重要商業性孵化機構。開始以政府的風投公司為主,到后來逐步發展產生了私人風險投資人、公司機構的風險投資。這些機構更重視所投項目的商業發展潛力,但由于供需之間的巨大矛盾,他們只青睞極少數質地及潛力最好的企業,對于那些雖具潛力,但同時存在較多成長性障礙的企業則予以放棄。即使是所投資的極少數企業,孵化投資機構也無力為其進行孵化服務的培育,這樣就構成了這樣的邏輯偏差:創業企業存在巨大的成長性障礙及風險因素,并產生了的孵化需求,而孵化機構所能給予的支持極小,并且不能滿足創業企業成長服務需求,從而產生了創業企業通常所見的癥結,最終導致極高的死亡率。
孵化風投機構并不擅長為創業企業提供除資金、資本結構改造以外的服務支持,因此要解決創業企業的成長性障礙,通常需要尋求社會服務機構的支持,如專業的管理咨詢公司、商業策劃公司、市場營銷公司、技術服務公司、財務服務公司、金融擔保公司等,而這些公司所提供的專案型服務需要提供高額的服務費用,這是創業企業難以承擔

圖1:創業企業服務體系的業務關系重構及制約瓶頸解決途徑示意圖
創業企業超高的死亡率造成社會資源巨大的損失,也是我國創新型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提高創業企業的成活率,需要為其提供精細化的服務,需要重整其獲得服務支持的渠道與途徑。從業務邏輯關系上來分析,制約其發展的主要是相關企業目標訴求的偏差,在強化政府與社會監管職能的基礎上,運用目前互聯網等技術平臺的支持條件,調整相關企業的利益模式和業務關聯關系,可形成解決創業企業發展障礙的創新模式。
[1]吳文清,張海紅,趙黎明.科技企業孵化器與創投知識共享博弈及政策研究[J].軟科學,2014,(1):39-43.
[2]馬鴻佳,董保寶,葛寶山. 創業能力、動態能力與企業競爭優勢的關系研究[J].科學學研究, 2014,(3):431-440.
[3]鄭霞.政策視角下小微企業融資機制創新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5,(1):41-52.
[4]鄭志來. 互聯網金融、社區銀行與小微企業間接融資研究 [J].現代經濟探討,2015,(1):63-67.
[5]李森森,張玉明.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機制構建研究--基于企業成長理論[J].山東社會科學,2014,(1):134-138.
[6]胡偉.資本市場服務小微企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探析[J].武漢金融,2013,(6):67-68.
[7]彭文靜.產業聚落生態下創業型小微企業籌融資策略及風險控制[J].中外企業家,2016,(10):10-12.
F2
A
(2016) 02-054-04
2016-10-10
單曉華(1969-),男,湖南長沙人,從事資本運營、風險投資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