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堀榮子、山口亞祐子++劉欣
你更愛清晨的高效,還是夜深人靜時的深入思考?有的人喜歡早早起床投入一天的工作,也有人選擇在夜晚奮起努力。你更適合哪一種生活方式呢?在這個24小時不停運轉的社會,制定好一天的日程相當重要。
咖啡和巧克力喚醒身心
針對“夜型工作方式”,一位就職于外資金融機構的33歲女性談起她失敗的經歷。她曾在夜晚時分沖動地給合作對象發送了一封帶情緒色彩的郵件,導致了不好的結果。如果她先充分休息一晚,在頭腦清晰的狀態下回復郵件,完全可以冷靜對待。從那時開始,她便成了“晨型生活”的堅決擁護者。現在她5點起床,架著框架眼鏡、穿著睡衣就打開電腦閱讀郵件。她每晚會收到幾十封郵件,由于時差原因,海外發來的郵件也會在深夜送達。清晨處理好這些信件,她能更高效地展開一天的工作。
她說:“起床后我先喝一杯濃咖啡,迅速著手處理郵件。我明白晚間更適合深入思考,但早晨我能瞬間做出恰當的判斷。”
夜間郵件引發合作伙伴不快的事讓她胡思亂想,陷入窘境。睡了一覺再思索,當時的問題不過是小事一樁,她明明可以拿出不同的解決方案,當天晚上卻怎么也轉不過思路。她說:“對我來說,通過睡眠恢復良好的狀態很重要。”
出于對效率和產能的追求,越來越多的人將自己的生活方式調整為晨型。根據NHK放送文化研究會2月進行的“國民生活實踐調查”,從2005年開始,傾向于5點到7點15分起床的日本早起族不斷增多。2015年日本人的標準起床時間為6點15分,比從前統計的6點30分又提前了15分鐘。
40歲的杉田勇一來自札幌市。他從6年前開始每天凌晨3點半起床,過著“極端晨型”的生活。他無需鬧鐘,到點就醒,如果感到疲憊就吃塊巧克力喚醒大腦。為了準備注冊稅務師考試,他學習到6點鐘。之后出門慢跑一小時。此時他的家人還在酣睡,安靜的房間讓他感到舒適。電視也沒什么精彩節目,他不會因此分心,打開Facebook看看,還沒有朋友發布新內容。杉田說:“清晨沒有打擾因素,以前我會一直睡到上班時間,今后就算稅務師考試結束,我也不打算改變晨型生活,還會勸他人也像我一樣。”
半夜準時醒來的夜型人
37歲的森裕子就職于研發自動賬本軟件的IT企業。裕子一天的工作開始于凌晨1點半至2點間。她說:“睡前下定決心‘我要在這個時間起床,我就能自然醒來,立刻切換為工作模式。”
最近的天氣還有些涼,裕子披上羽絨服,悄悄走出臥室,不吵醒丈夫和兩個孩子。她將資料在餐桌鋪開,準備好電腦與通訊工具,翻閱項目組員發來的信息及工作進展狀況,一項項推進工作。她的公司正在急速發展,其研發的自動賬本APP基于信用卡刷卡記錄等信息,自動計算家庭開支。裕子需要總結多項內容,工作量每天都在激增。她說:“我不能讓工程師和設計師因為我而止步不前,得時刻保持不拖后腿的意識。我的理想狀態是同事們一起床就對我的聯絡內容進行確認。通過‘超級晨型工作方式,我提高了工作效率。”
過去森裕子是夜型工作者。有時她會在孩子們入睡以后再起床工作到凌晨2點,在客廳的沙發上睡兩三個小時,又起身上班。“那時我白天困得無法集中精力,還沒徹底理解工作內容就著手去做。”
去年推進一個大項目期間,裕子和孩子一起21點半上床入睡,立刻愛上了這種作息方式。她通過調整睡眠時間,重新設置了自己的生活模式。
睡前翻翻《北斗神拳》
在晨型生活的熱潮之中,許多人對夜型作息抱有“熬夜不好”“沒效率”“感覺拖拖拉拉的”等負面印象。俗話說得好嘛,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不過,一位廣告業的37歲女性提出異議:“夜間工作效率更高。”
每晚10點到凌晨2點,她一邊打開洗碗機與烘干機進行家務的收尾,一邊利用電腦完成工作。此時丈夫和兩個孩子已經入睡。她說:“早上孩子起床以后,我得幫他們穿衣收拾,時間有限。晚上我可以按自己的節奏一口氣完成工作,然后神清氣爽地入睡,這一點是最棒的。”
清晨她可以多睡一會兒,大概8點起床。除了給女兒梳頭發,其他一切家務都由丈夫負責,比如準備早餐、把衣服從烘干機里取出收好、送孩子上學等等。當她還是一名朝九晚五的公司職員時,她也嘗試過8點以前起床,但是不到周末她就已經筋疲力盡。她領悟到絕不能勉強自己。
“我身邊的許多職場母親選擇晨型模式,但我覺得白天和孩子一起玩耍,夜晚留充分的時間給自己更好。”
另一位43歲的廣告業女性則是“極端夜型人士”,她凌晨4點才上床休息。每天她0點下班回到家,泡澡2小時徹底放松,然后玩玩手機游戲,看看漫畫。她很喜歡《北斗神拳》,她說:“主角健次郎總是把壞蛋大卸八塊,痛快極了,早上我可沒法看這個。”工作時她需要制定廣告企劃的計劃書,大腦飛速旋轉,如果不能消除疲憊,壓力就會一直積攢下去。翻看《北斗神拳》是她睡前必不可少的環節。
與追求效率的晨型人相比,夜型人士的觀點完全處于對立面,他們認為工作時間必須能調動創造力。一位大型IT企業的26歲工程師說:“夜深人靜時我可以心無旁騖地專注于工作,迸發靈感。在限定的工作時間里,能創作出的反而有限。”由于公司采用彈性工作制,他上午11點才去上班,晚上10點離開公司。很多同事和上司會在下午6點左右下班回家,但對他而言那之后才是工作的“黃金時段”。大家都在的時候他需要面對許許多多的提問,不得不因為干擾而中斷思考。
樹立目標按時起床
不僅是工作方式,運動愛好者也分為晨型派和夜型派。31歲的加藤真希子有慢跑的習慣,她早上6點起床,喝一碗清湯,做好熱身準備后就開始跑步。為了參加2016年橫濱馬拉松大會,她從去年12月開始晨跑。她說:“自從我開始早起鍛煉,就再也沒感冒過。”
跑步前她會認真做上半身的拉伸運動,肩膀柔軟有利于手臂擺動,跑起來更輕松。不知不覺間,她的肩頸痛消失了。跑完步她會以蛋白質飲料代替早飯,迅速換好衣服出門上班。對晨練的堅持讓她第一次跑馬拉松就跑出了4小時44分的好成績。
去年夏季,“晨型活躍CUP”業余棒球大賽在日本召開,加藤也搭了把手。這些棒球愛好者們6點半就集合練習,加藤說:“如果約在晚上或休息日練習棒球,成員們很難到齊,工作日的早晨出席率反而最高。”部分參與者起初認為早起困難,樹立目標之后作息時間自然而然地發生了改變。
無需監督自覺運動
與晨型棒球隊不同,49歲的山神孝志利用下班時間創造出優秀的成績。下午5點,他走出大阪久保田總部,前往京都京田邊市的球場。他在久保田擔任人事部多元化推進室長一職,同時也是同志社大學橄欖球隊的教練,去年在他的帶領下,同志社球隊時隔八年再次奪得關西大賽的冠軍。每天他花在往返電車上的時間要超過一個小時。
晚7點,夜幕降臨,橄欖球隊在山間的球場開始練習。直到9點球場熄燈,約160名隊員一刻不停地跑動著。他們采用集中型練習方式,而不是拖拖拉拉浪費很長時間。山神指定多名學生擔任副教練,制定練習計劃,學生們通過自主思索徹底運動起來。正因為教練白天是公司職員、時間有限,球隊才成為了無人監督也自主運作的團體。
睡眠醫師的建議
不管是工作還是個人生活,人們的作息方式各不相同。目前晨型生活依然是社會主流,從去年夏季開始,日本公務員的上班時間提前了1到2個小時,開始推行“晨型工作制”。然而部分人在轉換工作模式之后,效率反而有所降低。在晨型和夜型的選擇問題上,體質也是判斷依據之一。
人們的生物鐘周期不盡相同。晨型人的生物鐘周期大多接近24小時,可以做到日出而作,對他們來說早起并不是痛苦的事情。而夜型人的生物鐘周期比1天更長,睡眠時間總會向后推遲一點。夜型體質強的人很難轉變為晨型作息,勉強早起反而會導致睡眠不足。長此以往,身體狀態和精神健康都會惡化。
起床和入睡的最佳時刻因人而異。在現代,除了陽光,還有許多強光光源,比如照明燈、電腦屏幕等,這些因素很容易對人眼和身體造成影響,導致人們出現夜型傾向。強行改變夜型或晨型生活方式會削減必要的睡眠時間,并非良策。
那么你能充分發揮能力的時間究竟是早晨還是深夜呢?還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適合的生活方式為好。
[譯自日本《AERA》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