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參加數學競賽的男女選手比例如此懸殊?為了激發女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數學競賽應該分男女嗎?
羅馬尼亞的布什泰尼小鎮以動人心弦的雪地風光聞名于世。但是對于有些人來說,今年4月發生在小鎮體育館主館的一幕更扣人心弦——147位少女在主館做數學題。女生不是應該討厭數學嗎?或者至少應該像芭比娃娃那樣,覺得數學很難?
不僅僅是這147位女同學。來自39個國家的39個代表團參加了今年的歐洲女子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參賽國家包括美國、厄瓜多爾、俄羅斯、英國等。這項從2012年開始舉辦、為期一周的奧數比賽,參賽隊伍從2015年的35個增加至今年的39個,發展勢頭確實不錯。賽事活動由巴斯大學的數學教授杰弗里·史密斯發起,史密斯教授旨在鼓勵更多女生參加數學比賽。
史密斯教授說:“國際數學競賽存在的問題就是,參賽者中女生的比例太低了,尤其是國際錦標賽,比如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10位參賽選手中只有1位是女生,其他都是男生,有的代表團壓根沒有女生(去年是21年來美國隊首次奪得金牌,其成員全是男生)。
史密斯教授提到,自從2002年中國開始舉行一年一度的女子數學競賽以來,中國就開始讓女生慢慢加入到國際數學競賽的隊伍中去。盡管史密斯不愿承認他的做法是受中國影響,但他的確在模仿中國,為歐洲女生設立了專屬女子的奧賽。女子奧數的難度絲毫不亞于男子奧數。
但是也有人不贊同他的觀點。他說:“有些人持懷疑態度,有些人一腔熱忱。關于女子獨立賽事,有兩種看法。一種是鼓勵年輕女性,讓她們有更多機會參與這樣的活動,最終廢除獨立比賽,讓她們參加男女混合賽。另一種認為這是對女性的侮辱,因為女子數學比賽明顯說明了女生沒能力參加男女混合賽?!?/p>
有人認為這是女權主義的實踐;還有人認為這是對女性的侮辱。去年,奧利弗·霍姆斯在《衛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分析第二種觀點。文章以瑞典國際奧數女參賽選手和負責瑞典學校數學競賽的女數學教授為例,他得出這樣的結論:女子奧賽是“二等賽事”。
但是真正參加過歐洲女子奧數的女生絕不同意。珍妮·伊格萊西亞斯是今年美國隊的主教練。她認為對于喜歡數學的女孩而言,這場比賽不僅能讓她們體會比賽的激烈,更能鼓勵她們嘗試更多活動,還擴大了她們的圈子,不再做“養在深閨的女子”。伊格萊西亞斯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她參加過中國女子奧數,從中獲益匪淺,包括贏得了一場旅行。
但是如果說歐洲女子奧數競賽表明女生確實對數學感興趣,那么國際奧數競賽的性別差距為何仍在?2009年,經濟學家格倫·埃里森和阿什利·斯旺森的一項關于性別和數學競賽的研究表明:在美國,女生參加國際奧數競賽這類競賽選拔賽的人數少于男生。此外,參賽女孩大多來自小眾精英學校,而男孩來自各類學校。因此,他們得出結論:大多數學校在女孩的數學教育上是失敗的。
美國數學競賽12是難度系數最高的比賽(每題6分,25題,總分150分),100分的女生只有參賽人數的1/5,超過100分的女生只有1/10,男女差距實在懸殊。盡管格倫·埃里森和阿什利·斯旺森認為可能由系統性別歧視和成見威脅導致,他們否認拉里·薩摩斯臭名昭著的天生差異論,但他們不愿妄下任何結論,只說還需進一步研究。
經濟合作與發展評估組織每3年對15歲的青年進行一次測評。2009年的測評表明:整體上,男生在數學方面更有優勢。但是每個國家的情況不一樣,比如阿爾巴尼亞,女生平均分比男生高出10多分;瑞典也是女生表現更優異,雖然男女分差不大,也許可以忽略不計。不過美國女生明顯遜于男生,平均分低了20分。
研究全球范圍內男女生在數學上的差距的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的社會學教授瑪利亞·查爾斯說:“這也許和美國教育文化相關,美國強調個人發展而不是實用主義。生逢盛世,我們對事業和教育本質的追求不同,從實用主義、物質需求上升到自我表達?!?/p>
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一直秉持開明的教育理念,鼓勵學生學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但是美國民眾對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缺乏興趣和根深蒂固的數學恐懼癥,也許在開明教育前就存在了。美國人數學底子弱。歐洲殖民者在美國設立的第一批學校,更關注文學教育以修身養性,而不是基礎數學。數學只有在用到時才顯得有點用處。直到19世紀,美國才出來一位國際知名數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本杰明·皮爾斯(順便說一下:哈佛建校100年后才任命了第一位數學教授,還是個不折不扣的醉鬼)。隨著工業革命興起,19世紀美國鼓勵以興趣為學習導向,但是美國數學家們也許還要花一個世紀才能參與國際舞臺競爭。
查爾斯發現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教育時,尤其在工業化國家,如美國,女生往往有性別定式思維,認為男生才能學數學,這種思維早在二年級就存在。很多女孩在初中時就認定自己學不好數學。
查爾斯說:“如果你問一個年輕女孩:‘你想做什么?她們大多數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喜歡什么,擅長什么,這就容易導致定式思維。但是貧困國家的女孩不一樣,家長老師鼓勵她們學習數學,至少得試一試。因為在貧困國家,從事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行業收入更高。”
這種情況和移民到美國的中國人、印度人、韓國人、日本人和伊朗人很相似。他們往往鼓勵女孩學習數學、理工科、醫學,尤其當這些女孩是家庭第一代移民時。
美國對女性的定式思維從何而來呢?說來奇怪,這種思維在過去60年內一直在變。查爾斯在《科學是何性別?》中寫道:“19世紀,選修物理、天文學、化學的女孩比男孩多,當時的社會認為學習這些對做家務有幫助,而且學習這些對推理能力的要求也沒有人文學科高。”
20世紀初,美國人認為算術和代碼是沒技術含量的文職工作,所以當時有很多女性計算員和電腦代碼編寫者。但到了20世紀中葉,這一領域變得利潤豐厚,便成了以男性為主導的行業。這也說得通,因為太空競賽和冷戰帶來了科技大繁榮。隨著70年代硅谷的興起、80年代和計算機科技領域融合,人們把硅谷視為精英男孩俱樂部。
美國和其他國家在試圖消除男女數學差距時,可以參考那些沒有接受定式思維的女生,比如歐洲奧數美國隊教練伊格萊西亞斯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龔雪莉,以及她倆的對手——來自加州的兩位高三學生梁塞林和郭黛米。她們4位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父母中至少有一人從事理工科或醫學領域工作。她們說從小她們的老師就鼓勵她們參加數學競賽。這表明:當我們鼓勵學生學習理工科時,情況真的會不同。
“我認為我做的很糟糕,但是我們女孩總是低估了自己的實力,其實我們做的很好”
其次是自信。梁塞林給初中生提建議:“當你不能解決一個問題時,你會有點兒失望,但是你應該愈挫愈勇?!?/p>
不管意志如何堅定,遇到失敗時,信心或多或少都會動搖。2007年,龔雪莉成為美國第二個獲得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的女孩。她回想起她的教練梅蘭妮·伍德比賽時鼓勵她的一番話:“我認為我做得很糟糕,但是我們女孩總是低估了自己的實力,其實我們做得很好?!泵诽m妮·伍德是美國隊第一位女選手。
也許有一天歐洲女子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將不復存在,但年輕的女數學家們對此毫不沮喪。目前,她們希望美國隊在今后幾年繼續參加這一競賽。
郭黛米說:“給更多女孩一個機會是一件好事。因為目前別無選擇,所以很有必要參加女子奧數競賽。”
[譯自美國《大西洋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