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瑤+溫小璠+莫維
摘 要:在教學中,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越來越受到語文教師的重視。擬援引《老王》一文,提示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達成贊美人物形象的共識以外,還應使學生從中體味出作者蘊藉于文本中的大愛情懷。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程資源;文本挖掘;課例分析;
語文是基礎教育眾多學科中最具特殊性的一門學科。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叫語文,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結合說就叫語文?!彼哉f,中學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最大的貢獻就是利用校內的已有設施,為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1]并于2011年新課標中對此進行完善,將“多方面”改為“多途徑”。很多專家學者都意識到了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性。因此,各種豐富課程資源的思想應運而生。在這個過程中,語文教材的作用卻有被忽視的傾向,很多書中關鍵的內容和值得深思的問題被大家所忽略。
一、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
社會生活中存在著豐富的語文課程資源。就教師教學而言,最應掌握的便是教科書,它在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本身已具有極高的科學性與普遍適用性。它不僅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的媒介,還承擔著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諸多任務。[2]語文教材就是一塊璞玉,只有經過仔細研讀才可以發掘其內在無窮的價值。葉圣陶先生指出:“以教材為依托,以課堂為平臺,深刻挖掘課內資源是課程資源開發的立足點和出發點?!盵3]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對其進行深度挖掘與探索,在課堂教學中,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可以借助教材中的例子,主動理解和體會課文內容,有所感悟,并進行超出文本的深入思考,獲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啟迪。
二、最細微地洞悉并參悟文本
就教科書的編排體例而言,課文所占的比例最大。大多數是名家作品節選,如果教師僅僅是依照課文來講課文,會大大地降低選文的價值。那么,應該如何開發利用教材中的資源,尤其是最常見的課文資源呢?下面以課文《老王》為例展開分析。
《老王》是我國著名女作家楊絳先生的作品,選自《楊絳散文》。文章以作者與老王的生活交往為線索,講述了他們之間的故事,刻畫出卑微卻善良的“老王”,表達出作者一家對老王的感謝以及同情。此文收錄在人教版初中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其單元主題為愛;在粵教版初中三年級下冊,此文位于第四單元,其單元主題定位是美麗心靈;蘇教版高中教材一年級必修(三)中,此文安排在第二專題,單元主題定位是底層的光芒;滬教版高中一年級下冊,此文位于第一單元,單元主題定位為平民意識。由此可見,《老王》這篇散文在語文教材中有著重要的教學價值。
以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例來分析,此篇文章注釋中并未對楊絳作注解。學生在沒有任何背景資料的情況下只會知道老王生活貧困,無依無靠,但他是一個善良的人。他愿意給作者一家送冰,并且冰的體積比之前送冰人送的冰大了一半,他送錢先生去醫院看病,而且堅持不收費。最后,老王即將離世時還給作者一家送去雞蛋和香油,文章歌頌了老王善良的心和高尚品質。
作者一家深知老王的不易與善良。他們照顧老王的生意,關心他的身體,照顧老王生活。即便如此,在老王離世之后仍舊覺得愧怍,后悔其對老王的關心不夠。這也側面反映出作者楊絳一家的善良。
初讀課文,學生可理解文章的淺層情感,懂得要去愛人,關心身邊平凡而又普通的人。但是,如若僅僅是這樣講解課文就未能達到與作者精神層面上的溝通。此文不是一篇普通的記事性小短文,作者楊絳先生以及本文的創作背景有很多可以引申挖掘的地方。這既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更加深刻地理解愛與善良,同時也會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本文作者楊絳是錢鐘書的妻子,她是著名的評論家、翻譯、學者。著有長篇小說《洗澡》,散文《干校六記》,譯作《堂吉訶德》等。她在文革時期有著特殊的經歷。本文《老王》的寫作背景正是文革之時,那么,作者的這篇散文有怎樣特殊之處呢?以此為突破口,將帶領學生進入更加豐富的故事內涵,品味情感,深入思考。
三、最智慧地引進并對照相似體例
“文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很久,現在的學生無法領會那個時代楊絳一家的經歷。所以,背景知識的引入就顯得尤為重要。楊絳有幾部作品記錄著她在文革時期所聞所歷的生活。如《丙午丁未年紀事》記錄,楊絳被剃陰陽頭、被年輕的姑娘無故打罵、被貼大字報、坐公交車被為難,甚至是打掃公共廁所……此書每一篇章的故事都不是很長,所以可以選取一篇文章,如:將《風狂雨驟》發放給學生,請同學做比較閱讀。我們知道,一個生活在舒適安逸中的人同情弱者,是憐憫;一個人已經身處困境,仍然心系苦難大眾,則是悲天憫人的大愛。就如同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之時仍心心念念“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俱歡顏”。那么,我們試圖理解一下,自身難保的作者卻為自己不能更多地幫助老王而“愧怍”,那是一種怎樣的情懷??梢砸龑W生進行深入思考,發散思維,從“愧怍”之處思考,理解楊絳的心情,感受這份大愛。[5]
對于老王的處境我們又怎么理解?文革時期,經濟停滯不前,社會內部矛盾重重。一個踏實本分的人會有好的回報嗎?楊絳先生根據在自己家幫忙的林奶奶為原型,寫了一篇那個時代勞動婦女的文章《林奶奶》,這篇散文被稱為是《老王》的姊妹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這樣的:勤勞、誠實、善良的底層婦女在文革時期仍不得老有所終,在忙于政治斗爭的大背景下,底層人民無法安穩生存。所以,通過擴展探究可知,是時代造成善良的老王不得善果。
我們繼續來思考,作者為什么要敘寫老王、林奶奶這類底層人物呢?在老王生活的時代,好多人都已經丟掉了善良的本性,甚至成了惡人。然而,作為生活在社會底層卑微的小人物,卻堅守著做人的原則,信奉心中的道義。這使作者非常敬佩甚至是心生“愧怍”,愧怍于自己沒能更多地幫助老王,更愧怍于身為知識分子并沒有挑起社會正義的脊梁。所以,作者創作這類作品進行自我救贖,更希望以此呼喚人們失去的良知。在《丙午丁未年紀事——烏云的金邊》這部作品中作者這樣寫到:丙午丁未年同遭大劫的人,如果經過不同程度的摧殘和折磨,彼此間加深了一點了解,孳生了一點同情和友情,就該算是那一片烏云的銀邊或竟是金邊吧?
四、合理利用語文教材資源的啟示
窺一斑可見全豹。通過對《老王》這篇課文的分析解讀,可見語文教科書富含的滋養是無窮的。鑒于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擁有開闊的胸襟和前瞻的視野,那么語文書就將成為潛力無可限量的寶藏。
1. 獨具慧眼。就如同千里馬需要伯樂一樣,教材中潛藏于課文的“礦藏”如同璞玉,需要語文老師的一雙雙慧眼。只有教師煥發強烈的資源意識,依托文本創造性地多元拓展課文時,才有可能為學生創設更生動的語文學習的氛圍,從而豐富學生情感,提升其思想高度。
2. 機敏靈動。在此,我們要善于挖掘文本相關的課程資源,即形成二度、三度文本開掘的敏銳洞察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多留心、勤思考、善積累,為教材注入“活水”,讓涓涓“活水”匯集成學生語文學習的“涌流之源”,涵養學生的人文情懷。
3. 厚積薄發。當“固化”的教材與引申發散的資源相遇時,教師儼然是一位獨具匠心的藝術家,絕非簡單地將語段或者文本銜接組合,而是要對其施以熔冶重塑的魔法,使之因“匠心獨運”而“鐘靈毓秀”。隨之,我們將與學生攜手共赴語文這場華麗的藝術盛宴。
語文教材中的勝景奇觀一直等待所有同道之人的開啟;為此,我們行走在探索之路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6.
[2] 馮慧. 淺談中學語文課程中教師、學生等資源的開發[J]. 才智,2012,(9):256.
[3] 沈海萍. 中學語文教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 文教資料,2009,(32):69-70.
[4] 課程教材研究所 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語文上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71.
[5] 許芳芳.《老王》課例比較研究——以王君、肖培東、黃厚江三位語文特級教師的課堂實錄為例[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5):19-23.
[6] 向蘭. 從《丙午丁未年紀事》看楊絳的“文革”記憶[J]. 柳州師專學報,2011(3):22-25.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考核評價研究”(DHA130269)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青瑤(1992—),女,遼寧省大連大學師范學院教育碩士,研究方向為語文課程與教學研究。溫小璠(1972—),女,遼寧省大連市第二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莫維(1979— ),男,遼寧省大連市第二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