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櫻++盧曉菡

因為“人機大戰”,這個春天成為了全民科普的節日。3月9日,韓國圍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與人工智能圍棋程序“阿爾法圍棋”之間的五番棋比賽,引發各界關注。比賽采用中國圍棋規則,最終“阿爾法圍棋”以總分4比1戰勝李世石。“阿爾法圍棋”的實力被很多人所深深折服,布局、中盤、打劫、官子每一項目都勝人一籌,引發人們的深思。比賽期間,關于人機大戰的報道形成的輿論效應,遠遠超過足球、籃球等風靡世界的運動,也引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輿論盛宴,各種聲音錯綜交匯:智能會攻陷人類智慧的最后堡壘嗎?“機器換人”會成為發展趨勢嗎?
其實,人機大戰由來已久。1770年,奧地利人沃爾夫岡·馮·肯佩倫發明了一個會自動行棋的傀儡,并于維也納向女大公瑪麗婭·特蕾西婭及一眾貴族展示。行棋傀儡當眾表演與人對弈,從此一炮走紅。此后,西洋跳棋、國際象棋、智利競賽、圍棋等人機博弈層出不窮。比如,1997年,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的“深藍”憑借強大能力戰勝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洛夫;2011年,智力問答節目《危險邊緣》中,人工智能沃森以壓倒性優勢戰勝人類;2015年,“阿爾法圍棋”輕松戰勝歐洲圍棋冠軍樊麾。
人工智能會發展到什么程度,誰也無法預見,但是,應高度警惕“智能威脅論”。人們應跳出“非此即彼”的陷阱,看到未來的曙光,并不斷學習與完善,擁有充足的智慧裝備。就像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所說的:“我們不會停止進步,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危險,再予以控制。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我們能做到。”歸根結底,人機的較量,仍是人類自己與自己的較量。聚集精英智慧,人類才能真正成為世界的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