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靜 (池州學院 247000)
?
全媒體背景下高校團干媒介素養水平與提升路徑
楊靜(池州學院247000)
摘要:全媒體背景下對高校團干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采用量和質相結合的研究原則,對部分高校團干的媒介生活進行了實地調研和個案探討;分析了高校團干媒介素養的水平,同時對高校團干媒介素養的提高進行了一定思考。
關鍵詞:全媒體;高校團干;媒介素養
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需要高校團學工作者能夠及時把握青年大學生運用媒介的行為素養的新變化、新特征,根據宣傳需求與服務需要充分借助全媒體手段突破傳統、推陳出新,進一步做好青年學生思想引領工作。高校團學工作者的媒介素養水平,將直接影響著其能否合理運用全媒體各類傳播媒介,使高校團學工作更加數字化、立體化、高效化。因此,新形勢下探究高校教師共青團干部(以下簡稱高校團干)的媒介素養水平及提升路徑將尤為重要。
(一)高校團干的媒介接觸行為
筆者按照定性研究和定量調研相結合的原則,對皖南部分高校團干進行了調研。其中調查問卷的內容設計,主要是圍繞高校團干對媒介的接觸、認識、使用情況來進行的;在問卷訪談方面,為了能夠更真實地傾聽高校團干的心聲,訪談主要采用隨機抽取對象的形式,主要圍繞高校團干對傳媒教育的認識,以及對一些媒介事件的解讀進行的交談。現狀的分析是基于調查問卷的數據,并結合訪談的情況進行的。分析結果如下:
關于高校團干媒介接觸行為的調查結果如圖1-1、表1-1、表1-2所示
表1-1 高校團干經常使用的媒介
表1-2 高校團干媒介消費的主要目的
從上面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高校團干媒介接觸行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選擇媒介時,信息量大是多數高校團干的首要需求(占40%),其次是對使用方便的要求(占25%),而對信息的界面、音質、印刷等方面要求較低。
(2)高校團干所用最多的媒介是手機,大部分高校團干會借助QQ、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關注和了解學生,與學生溝通交流,但是仍然有一部分高校團干較少使用微信、微博平臺。
(3)高校團干媒介消費的目的主要集中在“消遣娛樂和獲取資訊”方面,進行學習和科研的比例相對較低。就高校團干開展團學工作的方式而言,選擇新網絡媒介增多的同時,選擇傳統媒體的就相對較少。
(二)對媒體內容的態度
隨著QQ空間、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在不斷地影響人們生活,對于網絡貼吧、微博、社區論壇以及微信中流傳的各種不明來源的消息、言論,絕大部分的高校團干表示自己“能夠辨別,保持警惕”,小部分的高校團干認為“有時候會選擇相信”,選擇“完全相信并轉發”的為零。在與一些高校團干的交流中,他們表示,遇到涉及自己或身邊親友利益的“段子”(例如,有關食品安全、空氣質量、本地治安問題等的消息),當一時無法判斷真偽時會“寧可信其有”,并轉發給親朋好友。而對于離自己生活較遠的時政、經濟、軍事等硬新聞,高校團干們多半能保持理性的判斷。對于娛樂圈的各種八卦傳聞,則往往“不會當真”。
就“是否了解傳媒內容的制作技巧和傳播規律”方面的問題,35%的高校團干選擇“不了解”,40%的高校團干選擇“略知一二”,25%的高校團干選擇“了解”。對于視聽蒙太奇效應、網絡上的病毒式傳播、網絡推手和網絡水軍的作用、媒介塑造的“擬態環境”等,大部分(80%)的高校團干表示“聽說過,但是并不是非常解”。
(三)在團學工作中使用網絡媒介的習慣和能力
關于團學工作資源的獲取方式的調查,高校團干在團學工作中較為擅長利用網絡資源;關于團學工作資源的獲取能力,100%的高校團干會使用百度等搜索工具,30%的高校團干經常下載網絡視頻,75%的高校團干經常使用QQ、微博、微信等媒體平臺。55%的高校團干認為自己“能夠迅速獲得想要的資料”,45%的高校團干表示“有時會在技術上受阻”,沒有高校團干表示“存在較多困難”;在與學生溝通的方式和渠道這一問題上,90%的高校團干能夠通過QQ與學生保持聯系,60%的高校團干在微信、微博上與學生建立了聯系,80%的高校團干會經常登錄校園貼吧關注學生的動態。
據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高校團干對全媒體時代的各類媒介都有所認識、有所使用,但是使用的能力、媒介意識、應用效果都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高校團干自身方面
1.轉變觀念,積極參與
作為一名高校團干,首先應該充分了解全媒體時代工作的性質,其次要認識到不斷提高媒介素養和應用數字媒體的必要性,還要積極應用數字媒體改進自己的工作方式。在日常生活與團學工作實踐中,高校團干要主動加深對新媒體的認識,逐步培養自我正確認識、合理利用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不斷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的觀念和能力。另外,高校團干還要自覺去參加提升媒介素養的各種培訓,在熟練應用微博、微信等各類常用信息媒介操作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去引領廣大團員青年。
2.規范媒介行為,提升網絡道德修養
高校團干是與高校學生接觸最近的群體,他們的道德素養直接影響著學生們的思想認識,高校團干必須首先規范自己的媒介行為,提升網絡道德修養。不要隨意轉發不良信息,不要傳播謠言,不要發布惡俗、庸俗、媚俗的帖子,在跟同學們網絡互動的時,要時刻記住自己的身份;在面對高校突發事件的時候,要時刻與學校及上級領導保持意見一致,是在面對學生質疑的時候,要謹言慎行,以免誤導學生。根據筆者對校內網絡輿情監控的了解,部分團干部在突發事件中,因為信息掌握的不對稱,在跟大學生的網絡對話中,也會發布一些價值模糊的信息,這無論是對事件的處理還是對學生的導向上都是不利的。
3.積極擔當“網絡意見領袖”
意見領袖是指在信息傳遞和人際互動過程中少數具有影響力、活動力的人,他們會對公眾態度和觀點的形成產生輿論影響。高校團干之所以具備“網絡意見領袖”的天然優勢,主要在于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且與學生們走得很近,擁有最多學生的粉絲,經常會在QQ、微博、微信平臺上跟學生進行各類形式的交流和互動,所以他們可以引導學生們在面對大量網絡信息時,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作出理性的判斷,引導一些問題學生從偏執、逆反的情緒中走出來,理智地認清形勢的主流和發展的趨勢,逐漸形成自己的信息認知和價值判斷。
4.培養信息應對能力
根據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各種矛盾在社會轉型期愈加突出,越來越多的人們把互聯網當成社會壓力的“出氣口”。為了引發社會的關注和政府部門的介入,各種表達利益訴求者、維權者、爆料者都紛紛上網“發聲”,尤其是在網絡自媒體越來越發達的“大眾麥克風”時代,公眾的話語權實現了空前的普及,社會各階層當對某一件事想表達自己的個人觀點時,已經習慣于在網絡上“喊話”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更加多渠道、多媒體、多平臺,一些與大學生生活、學習、交流相關的網絡平臺,難免存在著某些弊端,這時候就需要高校團干能夠站在社會關懷和文明正義的角度去引導,具備應對碎片信息的能力,這樣才更能彰顯出高校團干作為廣大青年大學生教育者和引導者的責任和擔當。
(二)學校機構及各級團組織方面
1.積極組織開展媒介素養培訓
各級團組織應及時有效地組織開展媒介素養的理論學習、進行各類媒介素養的研究、提高團干部使用各種數字媒介及信息平臺的能力,提升其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目前,直接對高校教師進行大規模的媒介素養教育培訓還存在困難,但是各高校及各級團組織對團干教師進行小范圍的校內骨干培訓還是可行的。高校還可以直接從團干部角度出發,通過培訓提供媒介制作設備和實踐場地等多種形式和方法,幫助團干部熟練應用各種媒體技術,特別是處理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上的一些新媒體知識,以此來提高團干部的使用新媒體的能力。
2.將媒介素養納入團學工作評價體系
媒介素養在高校教師的師德師風評價體系中屬于隱性的因素,但這不代表媒介素養不重要,高校在對高級團組織進行考評時,也可以把各級團組織能否積極有效的運用新媒體開展工作作為考核的一個方面。
3.成立專門媒介素養培養機構
在全媒體信息時代的背景下,成立專門的媒介素養培養機構對高校團干以及廣大師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有系統性地推進。設立有新聞傳播專業的高等院校,可以充分依托新聞傳播院系成立相關媒介素養教育機構,也可以邀請相關媒介素養教育專家進行培訓。通過對教師進行有計劃、有步驟、針對性地培訓來推廣教師媒介素養教育,以實現高校團干及大多數教師媒介素養共同提升的目的。
4.拓寬渠道,加大媒體和社會機構的參與力度
全媒體時代離不開媒介大環境的傳播,加大媒體和社會機構的參與力度是拓寬渠道的首要指標。高校團干部自身媒介素養的提高重在養成,有資源的學校可以讓教師團干身臨其境地參與傳媒教育的活動,使自身得到不斷鍛煉、探索、提高。有些學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條件比較有限,考慮是否能夠吸引社會機構力量的介入。例如,高校團干可以到報社、電視臺、廣播電臺、網站、媒介管理機構等地參觀實踐。
5.充分發揮網絡優勢,開設團內媒介素養分享平臺
互聯網的傳播具有多媒體的傳播優勢,由于互聯網其數字化的基礎,文字、圖片和聲音之間可以進行相互轉換,這使得信息傳播的成本大大降低,同時迅速、新穎、共享性好、互動性好等特點,使得互聯網是分享媒介素養的良好平臺。我們應該利用這樣的網絡優勢在高校內或團組織內建立媒介素養及媒介素養教育網站,以便于廣大教師團干及青年學生學習基本的媒介素養知識。利用校內或團組織網絡將與媒介素養相關的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手段整合在一起形成多媒體的傳播平臺,建立媒介素養網絡分享平臺。這樣,既方便了廣大團干部學習和分享,又讓媒介素養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參考文獻:
[1]方海濤.論高校教師的網絡媒介素養[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11).
[2]徐春玲.高校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施策略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3(03).
[3]李蘭青.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教師媒介素養對教學的影響[J].西部廣播電視,2014(02).
[4]黃宏春.新媒介環境下提高大學教師媒介素養的幾點思考[J].左江民俗學院學報,2013(04).
作者簡介:
楊靜,女,池州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黨總支書記,主要研究新媒體與大學學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