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娜黑龍江省農墾紅興隆管理局中心醫院腫瘤內科,黑龍江雙鴨山 155811
?
乳腺癌保乳術后調強放療與常規放療參數的對比分析
厲娜
黑龍江省農墾紅興隆管理局中心醫院腫瘤內科,黑龍江雙鴨山155811
[摘要]目的分析對比乳腺癌保乳術后調強放療與常規放療的參數。方法該次研究選取該院收治的90例乳腺癌患者,隨機分兩組。對照組45例選擇常規放療,觀察組45例選擇調強放療。分析對比兩組乳腺癌患者的劑量分布均勻指數、計劃靶區劑量體積比、肺臟劑量體積比。結果觀察組乳腺癌患者的劑量分布均勻指數為(1.07±0.01),對照組乳腺癌患者的劑量分布均勻指數為(1.53±0.73)。觀察組乳腺癌患者的計劃靶區劑量體積比、肺臟劑量體積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于乳腺癌患者來說,選擇調強放療不但能夠使得放射野內的劑量均勻分布,而且還能顯著降低計劃靶區的劑量體積比,減少肺臟的照射劑量。
[關鍵詞]乳腺癌保乳術;調強放療;常規放療
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乳腺癌患者的數量在不斷增多[1]。如不及時給予患者有效的臨床治療,將給患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為了研究出乳腺癌患者的最佳放療方案,特選取該院2012 年12月—2014年12間收治的90例乳腺癌患者,隨機分2組。對照組45例選擇常規放療,觀察組45例選擇調強放療,經研究證實,對于乳腺癌患者來說,選擇調強放療不但能夠使得放射野內的劑量均勻分布,而且還能顯著降低計劃靶區的劑量體積比,減少肺臟的照射劑量。以下是研究的過程及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選取該院收治的90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90例患者均符合乳腺癌的診斷標準[2]。參與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對該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知情同意,并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有45例患者。對照組:年齡范圍27~70歲,平均年齡(53.80±5.29)歲;病程在1~5個月,平均病程(2.80±1.50)個月。觀察組:年齡28~72歲,平均年齡(54.50±5.09)歲;病程在2~6個月,平均病程(3.06±1.80)個月。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病理診斷確診為中耳炎;②臨床病例資料完整者;③依據中國抗癌協會1999年分型原則作出分型判斷。排除標準:①心肝腎功能嚴重受損或者病變的患者;②臨床病例資料不完整者;③血液系統、內分泌系統及精神系統異常者;④對該研究的方法和目的不知情者或不愿配合本次調查研究者。兩組乳腺癌患者的基線資料基本相似(P>0.05),因此可以進行一個科學的對比,兩組樣本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對照組乳腺癌患者選擇常規放療。采取常規切線野加楔形板的中心照射技術,選用合適的楔形板并調整角度。靶區包容、肺臟及心臟受照容積都要考慮在內。再次調整入射角度后,使得計劃靶區在射野方向觀上投射最小。保證切肺的厚度在2 cm之內,在乳頭外放兩厘米之內,使用95%劑量線照射乳腺。
觀察組:觀察組乳腺癌患者選擇調強放療。選擇逆向調強技術,分設一個照射野,將計劃靶區與正常區域分開照射。如果患者腫瘤在左側,那么心臟最大劑量應在30 Gy以下,其他患者的肺部最大劑量應<50 Gy/25次,計劃靶區內最大劑量應>50 Gy/25次。完成設置后,將分布圖擴展到皮膚2 cm之外進行修整。最后將患者置于合適的體位,保證呼吸平穩。
1.3觀察指標
觀察乳腺癌患者的劑量分布均勻指數,觀察乳腺癌患者計劃靶區在不同的劑量(V95%、V105%、V110%、V115%)的體積百分比。觀察乳腺癌患者肺臟在不同劑量(V10、V20、V30、V40)的體積百分比。收集乳腺癌患者的資料并進行詳細對比。
1.4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結果的數據均使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劑量分布均勻指數及兩種劑量體積比均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
2.1兩組乳腺癌患者的劑量分布均勻指數對比
觀察組乳腺癌患者的劑量分布均勻指數為(1.07±0.01)。對照組乳腺癌患者的劑量分布均勻指數為(1.53±0.73)。觀察組乳腺癌患者的劑量分布均勻指數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乳腺癌患者計劃靶區的劑量體積對比
觀察組乳腺癌患者在V95%、V105%、V110%、V115%時,計劃靶區的劑量體積比較低。對照組乳腺癌患者在V95%、V105%、V110%、V115%時,計劃靶區的劑量體積比較高。觀察組計劃靶區的劑量體積比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乳腺癌患者計劃靶區的劑量體積比(±s)
表1 對比兩組乳腺癌患者計劃靶區的劑量體積比(±s)
組別V95%V105%V110% V115%觀察組(n=45)對照組(n=45)t值P值97.09±0.09 97.60±0.12 13.416 0.001 8.55±4.63 42.79±14.96 14.667 0.001 0.00±0.38 8.16±7.99 6.709 0.001 0.00±0.01 2.34±5.29 2.967 0.003
2.3兩組乳腺癌患者肺臟劑量體積對比
觀察組乳腺癌患者在V10、V20、V30、V40的劑量體積比較低。對照組乳腺癌患者在V10、V20、V30、V40的劑量體積比較高。觀察組肺臟劑量體積比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乳腺癌患者肺臟劑量體積比(±s)
表2 對比兩組乳腺癌患者肺臟劑量體積比(±s)
組別V10V20V30 V40觀察組(n=45)對照組(n=45)t值P值18.15±2.67 19.36±2.82 2.090 0.039 13.30±2.63 14.09±2.96 5.591 0.002 9.50±2.38 10.99±3.05 2.583 0.011 6.17±2.098.34±2.29 4.695 0.001
乳腺癌是發生在乳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乳腺并不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器官,但是游離的乳腺癌細胞喪失了正常細胞的特性,細胞之間連接松散,容易脫落[3]。癌細胞一旦脫落,就是隨著血液及淋巴散播全身,形成轉移[4]。
現代腫瘤治療的原則是在根治的同時注重保存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在乳腺癌的治療上,手術切除范圍逐漸縮小[5]。目前,乳腺癌保乳術和放、化療綜合治療,已經成為治療早期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6]。常規放療的劑量分布不均,不但容易對乳腺癌患者的肺臟造成損傷,而且還容易出現急性皮膚反應、色素沉著、乳腺水腫等不良反應。調強放療即調強適形放射治療,屬于三維適形放療的一種。調強放療要求放射野內劑量強度按一定要求進行調節,在各處放射野與靶區外形一致的條件下,針對靶區三維性狀和要害器官與靶區的具體解剖關系,對束流量進行調節,使得整個靶區體積內劑量分布更均勻[7]。在調強放射治療中,把每一個放射野分割成多個細小的野,使同一個射野內產生優化的、均勻的輕度分布,減少通過器官的束流量,增大靶區和其他部分的束流量。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乳腺癌患者選擇常規放療,該組患者的劑量分布均勻指數較高,計劃靶區劑量體積比在V95%、V105%、V110%、V115%時較高,肺臟劑量體積比在V10、V20、V30、V40時較高;觀察組乳腺癌患者選擇調強放療,患者的劑量分布均勻指數較低,計劃靶區劑量體積比在V95%、V105%、V110%、V115%時較低、肺臟劑量體積比V10、V20、V30、V40時較低(P<0.05),此研究結果與雷風等[8]學者在《容積旋轉調強放療與常規放療在早期乳腺癌保乳術后的療效》得出“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放療,容積調強組的局部控制和生存情況與常規放療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容積調強組的美容和不良反應情況與常規放療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與該文研究結論基本一致,具有切實的借鑒價值。
綜上所述,對于乳腺癌患者來說,選擇調強放療不但能夠使得放射野內的劑量均勻分布,而且還能顯著降低計劃靶區的劑量體積比,減少肺臟的照射劑量。該放療方案效果良好,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參考文獻]
[1]閆睿,高野.乳腺癌保乳術結合新輔助化療法治療乳腺癌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5,22(23):43-45.
[2]王建逵,楊莊青,湯琦,等.乳腺癌保乳術結合新輔助化療法治療乳腺癌的臨床療效觀察[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4,35(11):85-87.
[3]黃法聲.鼻咽癌調強放療與常規放療患者生存質量的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16):59.
[4]蔣婭莉,陳海林,沈綱,等.乳腺癌保乳術后調強放療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刊,2015,42(12):49-50.
[5]龍飛,張鑫豐,王聰,等.左側胸部放療對乳腺癌保乳術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質量分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3,22 (6):578-583.
[6]張懷文,劉松,鐘曉鳴,等.兩種左側乳腺癌保乳術后FIF和DMPO-IMRT結合照射技術的劑量學比較[J].實用癌癥雜志,2015,30(12):1826-1830.
[7]傅豪.腔鏡輔助下乳腺癌保乳術結合新輔助化療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7):62-63.
[8]雷風,古定標,白玉海,等.容積旋轉調強放療與常規放療在早期乳腺癌保乳術后的療效[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8):1278-1280.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arameters of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and Conventional Fractionation Radiation Therapy after Breast Conservative Surgery for Breast Cancer
LI Na
Department of Medical Oncology,Nongken Hospital of Hong Xinglong Administration Center,Shuangyashan,Heilongjiang Province,15581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parameters of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and conventional fractionation radiation therapy after breast conservative surgery for breast cancer. Methods 9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2 to Dec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5 cases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selected the conventional fractionation radiation therapy,the observation group selected the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the dose profile uniformity index,planning target dose-volume ratio and lung dose-volume ratio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dose profile uniformity index was (1.07±0.01)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1.53±0.73)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planning target dose-volume ratio and lung dose-volu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the choice of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can not only make the distribution of dose in the radiation field uniformity,but also obviously reduce the dose-volume ratio in the planning target region and reduce the radiation dose of lung.
[Key words]Breast conservative surgery for breast cancer;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Conventional fractionation radiation therapy
[中圖分類號]R7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742(2016)04(c)-0054-02
[作者簡介]厲娜(1977.5-),女,山東日照人,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放療。
收稿日期:(2016-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