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陳忠,關格格
(山西師范大學 地理科學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4)
?
我國“211工程”院校環境類專業設置特點分析
賈陳忠,關格格
(山西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山西臨汾041004)
摘要:目前,高等院校環境類專業的設置數量不斷增加,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為我國環境保護人才的培養提供了重要保障。我國開設環境類專業的“211工程”院校以理工類和綜合類院校為主;環境類專業與資源、化學化工、生物生態、城市建筑等學科有密切聯系;部分高校還根據自身優勢開設具有地方特色的環境類專業,以期滿足市場對環境類人才多樣化的需求;但是部分環境類專業設置有雷同現象,亟待進一步規范。
關鍵詞:環境類專業;“211工程”院校;學院設置;專業設置
一、我國高等教育環境類專業設置特點分析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環境保護變得越來越重要,社會對環保人才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高等院校環境類專業的設置和人才培養面臨更高挑戰。我國環境類專業教育始于1973年,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已形成一定規模。教育部1998年設置了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其中本科階段包括3個二級學科: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和生態學(生態學也可設在生物學科下)[1]。
環境科學與工程是一門綜合性邊緣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因此相應的環境類專業屬于多學科交叉的新興專業,其教學內容涉及到化學、生物學、物理學、地質學、工程學、數學、法學等多門學科。我國高等院校環境類專業發展起步較晚,大多院校是根據自身特點,同時結合國家和社會對環保人才的需求,設置具有本院校優勢和特色的環境類專業[2]。由于各高等院校的原始基礎不同,使得環境類專業在不同院校歸屬學院的設置、專業設置以及人才培養模式建設中的側重點有較大差別。通過高等院校環境類專業歸屬學院及專業設置的分析,可以較好地反映我國不同高校環境類專業的起源、特色及研究方向。“211工程”院校建設是我國政府面向21世紀建設重點高校和重點學科的國家工程,現有117所高校位列其中,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狀況的典型代表。本文在對我國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環境類專業設置特點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我國“211工程”院校本科階段環境類專業實際設置情況的統計調查,探討了我國高校環境類專業設置特點,為我國環境類專業人才的科學培養提供重要參考。
(一) 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環境類專業設置狀況分析
根據我國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環境保護及其相關專業(以下簡稱環境類專業)的設置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環境類專業設置概況
由表1可以看出,在我國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環境類專業分屬理學、工學、農學及藝術學等四個學科門類,共包括15個專業,其中有11個屬于工學類。從專業分類上來看,屬于環境科學與工程類的較多,包含了7個具體專業。其他的主要是目前公認的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專業,具體包括給排水科學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海洋資源與環境、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農業資源與環境等。另外,屬于藝術學的環境設計專業,考慮到其教學內容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也歸入本文定義的環境類專業。
可見,目前我國環境類專業已發展為以工學為主,同時與資源、能源及建筑等實用性專業緊密聯系的綜合性交叉專業。另外,近年來,為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環境類專業人才的特殊需求,在15個環境類專業中,還設置了環保設備工程、資源環境科學、水質科學與技術等特設環境類專業(在專業代碼后加“T”表示),說明社會對環境類專業人才的要求具有更加實用和專一的發展趨勢,為培養更高層次的環保專業人才提供了保障。
(二)高等院校環境類專業設置概況
環境類專業是涉及多門學科、復合性較強的交叉專業,因此在我國高校中環境類專業實際設置情況較為復雜。除了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的環境類專業外,大多高校根據自身特色及專業基礎,設置了與以上專業相近的環境類專業,這部分專業也歸結為本文定義的環境類專業。我國117所“211”高校本科階段環境類專業的實際設置情況統計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我國117所“211”高校中實際設置的環境類專業多達25個,本科階段開設環境類專業的院校共有93所,占學校總數的79.5%。對比表1和表2可以看出,其中有13個專業與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的一致,另外12個是由各高校自行命名的環境類專業,具體包括: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環境生態、輻射防護與環境工程、大氣環境、環境監測、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生物學、地理信息系統及資源環境、環境污染控制、環境與生態學等,這些專業都是各個高校根據自身的特點再結合社會需求所設置。
另外,水質科學與技術、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專業為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設置的兩個新型推薦專業,目前尚沒有設置這兩個專業的學校。可見,包括國家規定和高校實際設置的環境類專業目前多達27個。而在這27個環境類專業中,部分專業設置有雷同現象,比如環境生態、環境與生態學、環境生物學等,環境監測、環境監測與評價,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地理信息系統及資源環境,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農業建筑環境與能源工程等專業,亟待進一步規范。

表2 環境類專業實際設置情況統計
在117所“211”高校中,開設數量較多的前5個環境類專業依次為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環境設備工程以及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學校數量分別是72、58、16、11和7所,出現頻率依次為77.4%、62.5%、17.2%、11.8%和7.5% 。從學科門類上看,屬于工學類的專業有14個,超過專業總數的50%;理學類的11個,占專業總數的38.5%,屬于農學和藝術學的各1個。可見,環境類專業偏重于工學和理學。其中,環境工程和環境科學專業開設頻率較高。但由于每個學校的發展方向與原始基礎不同,使得環境類專業在不同院校的學院建設、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模式的側重點等方面存在較大差別。例如,復旦大學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共開設了多達6個環境類專業,分別是環境科學、大氣環境、環境監測、環境生態、環境規劃與管理以及環境生物學等。

表3 環境類學院命名統計
二、高等院校環境類專業所屬學院分析
目前,在我國還沒有直接以“環境”命名的專門性院校,以下詳細討論我國 “211工程”院校的環境類學院和專業設置情況。
(一)環境類學院設置特點分析
在117所“211工程”院校中,其下屬學院中帶“環境”命名的(以下簡稱環境類學院)共有82所,可見環境類學院在高校設置較為普遍,其中有三所高校(北京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和云南大學)同時開設兩個環境類學院。各學院具體命名見表3。可以看出,有18所高校直接設置了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12所設置環境學院,其余55所高校的環境類學院命名與其他學科交織在一起(組合命名),體現了各高校環境類學院的設置背景及自身特色。
在表3中,環境類學院的具體名稱多達33個,以組合名稱命名環境類學院的高校占近65%,其中與資源有關的數量最多,占27.1%;其次是與生物生態和化學化工有關的,分別占8.2%和7.1%。可見,環境類專業與資源、化學化工、生物生態、城市建筑等學科聯系密切。

表4 環境類專業依附學院分布情況統計
(二)依附其他學院設置環境類專業的高校
目前,很多高校雖然沒有設置上述環境類學院,但在其他學院中設置了具有本院校優勢學科特色或者社會需求較大的環境類專業,即環境類專業依附于其他學院建設,具體情況如表4所示。在117所“211”高校中,這樣的高校多達19所,其中有8所高校同時包括兩個環境類專業的依附學院,所以這樣的高校實際上有11所(參考表5)。
由表4可以看出,在這些學院中,與化學化工有關的以及與土木建筑有關的學院最多,其次是與水文和水利、以及與地球地理有關的學院。可見,在化學化工、土木建筑、水文水資源及生態地理等學科的現實應用中,更容易出現環境污染和環境保護問題,這與表3反映的特點基本類似。此類學院中開設的環境類專業多達10個,具體包括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環境設計、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輻射防護與環境工程、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環保設備工程等。
(三)環境類專業分設于不同學院的高校
環境類專業屬于多學科交叉的新興專業,教學內容涉及到多門學科,所以有少數高校根據自身的學院設置特點和學科特色,把環境類專業歸屬到不同學院中,具體見表5。
由表5可知,環境類專業分屬不同學院的高校有11所,其中,綜合類高校有6所,工科類高校有3所,林業類和理工類高校各1所。例如,鄭州大學,環境類專業及相近專業分屬4個不同學院,且都屬于組合命名的環境類學院;而北京大學的城市與環境學院和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都設置了環境科學專業。這些高校不同學院的環境類專業設置主要是為了體現自身的學科特色和優勢,期望達到資源的優化和互補,培養具有更強專業特色的環境類人才。

表5 環境類專業歸屬于不同學院的高校分布情況統計
(四)沒有開設環境類專業的高校情況分析
在117所“211”高校中,沒有設置環境類專業的高校有24所,主要是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專門性院校,如北京郵電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交通大學和南京航天航空大學等;還有一些特殊大學,如延邊大學和西藏大學等。具體包括:財經和財經政法類高校6所、理工類學校5所、綜合類學校3所、語言類學校3所、醫藥類學校3所、軍事類學校2所、以及藝術類和體育類學校各1所。
三、總結
“211工程”院校是我國高校在學科和專業建設上的風向標。本文通過對我國117所高校本科階段環境類專業設置情況的調查,對比分析了不同高校在環境類學院和專業設置方面的特點和差別,得出以下結論:
在學校類型方面,開設環境類專業的學校以工科類、理工類和綜合類為主。其次,為農業類、林業類和師范類。而財經和政法類、語言類、醫藥類、軍事類、藝術類和體育類的學校一般沒有設置環境類專業。
學院的命名方面,開設環境類專業的學院大多都帶有“環境”兩個字,數量較多的有資源環境類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和環境學院。名稱中不帶“環境”但設有環境類專業的學院,數量較多的是化工類學院和土木建筑類學院。
專業命名方面,開設數量最多且單獨命名的環境類專業是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和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組合命名的環境類專業數量較多的是資源環境類和生態環境類。
我國高校環境類專業實際設置與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的環境類專業設置有較大差異,部分專業設置有雷同現象,亟待進一步規范,但少數環境類專業還沒有高校設置。
從學院名稱看,大部分為組合命名的環境類學院,單獨命名的環境類學院較少;從專業名稱上看大多具有濃厚傳統學科的色彩,部分高校根據自身特色開設環境類專業,以期滿足市場對環境類人才多樣化的需求。隨著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進一步要求我國各高校根據自身的師資情況、具體優勢,做好正確的定位,明確學生培養的目標,建立有特色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計劃。同時也要加強高校間專業設置、教學設計、科研領域等方面的交流,這將大大有助于環境類專業教學水平的提高。
(責任編輯:何茂勛)
參考文獻:
[1]曾寶強, 陳小勇. 內地與香港地區高等學校環境類專業課程設置比較[J]. 亞太科學教育論壇, 2002, 3(2): 2-10.
[2]賈陳忠, 秦巧燕, 朱建強. 環境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研究[J]. 教育教學論壇, 2012, 17(7): 82-84.
The Characteristics on Environmental Majors of “211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in China
JIA Chen-zhong, GUAN Ge-ge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4,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the environment specialty in the universities of China provid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ersonnel with the increasing setting number and expanding enrollment scale. Most of “211”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of setting up environmental specialty in china are colleg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r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And generally, the disciplines that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environmental majors include resource,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biology and ecology, urban architecture, and so on. Meanwhile, some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advantages set up the environmental major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meet the market demand for the diversity of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 personnel. However, the setting of environmental specialty should be further standardized due to the problem of the repetition and similar between some of the majors.
Key Words:environment specialty;“211”engineering universities;college settings;specialty setup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719(2016)4-0064-05
作者簡介:賈陳忠(1971-),男,山西臨汾人,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環境污染化學。
收稿日期:2016-01-25修稿日期:2016-02-17
基金項目:山西師范大學教學質量工程項目“環境類專業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SD2014JGKT-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