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質量認證審核中心 裴虹山西現代循環經濟研究院 趙雯
?
《區域循環經濟績效改進指南》解讀
●山西質量認證審核中心裴虹
山西現代循環經濟研究院趙雯
1.背景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型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2009年國家頒布實施了《循環經濟促進法》,把發展循環經濟納入了法制化軌道。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并提出了“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和“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的新要求,從而把循環經濟提升到關乎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國務院出臺的《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較為完整地提出了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發展循環經濟的具體政策措施,并對各行業、各領域和全社會發展循環經濟作出了具體安排部署。作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省,山西省把循環經濟當作建設國家級資源型經濟轉型配套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基本路徑和戰略任務,形成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工作制度和動力機制。


循環經濟標準化和實施認證,是推進循環經濟健康、有序、規范化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國家非常重視循環經濟標準化建設工作。自2007年3月啟動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以來,國家標準委共批準77個項目試點,其中城市12個、園區15個、企業50個,已驗收22個;共制定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的國家和行業標準100多項;企業和園區標準(聯盟標準)1 000多項,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循環經濟產業的規范化發展。國家發改委于2011年公布了包括區域、園區、企業3個層面、14個種類的60個循環經濟典型模式案例,進一步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促進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山西的晉城、同煤塔山、潞安入選典型模式案例。為此,按照標準化試點建設的要求總結循環經濟運行模式,探索循環經濟發展規律,建立循環經濟評價考核制度,是推動全省循環經濟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
區域循環經濟是按照區域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建立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是循環經濟由宏觀向微觀的漸次發展,是循環經濟在空間層面的具體表現。區域循環經濟包含了產業之間、生產與生活系統之間、國內外之間的循環式布局、循環式組合、循環式流通,需要站在構建循環型社會的高度,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區域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載體和落腳點,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對我省全面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將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2.必要性
國家發改委于2013年印發了《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提出了實施循環經濟“十百千”示范行動,創建百個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縣),進一步推進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我省作為國家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省、國家資源型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循環經濟統計和認證試點省,積極開展循環經濟標準化建設,太原市、晉城市、長治市、運城市被評為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城市。
近年來,我省積極布局和推進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建設,以企業、園區和區域為重點,先后確定3批共186個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基本形成“一市一園”“一縣一企”循環經濟發展格局,并優選出5個省級循環經濟示范縣(市)、10個省級循環經濟示范企業。晉城市、孝義市被確定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創建地區,芮城縣、婁煩縣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朔州市、浮山縣列為國家第二批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示范基地,為區域循環經濟標準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2013年,山西省質監局發布了《工業企業循環經濟評價導則》《工業類園區循環經濟評價導則》《區域循環經濟評價導則》以及煤炭、發電、煤化工、焦化、鋼鐵、水泥等行業循環經濟評價實施指南?!秴^域循環經濟評價導則》為區域循環經濟評價提供了原則性的要求、框架性的指標體系以及評價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區域循環經濟的績效,能夠對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進行有效評價。為進一步提升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探索實現轉型發展的路子,遂依據《區域循環經濟評價導則》制訂《區域循環經濟績效改進指南》。本標準是在《區域循環經濟評價導則》的基礎上,為了區域循環經濟評價標準更寬范圍的目標提供的指南。
本標準在符合和滿足DB14/T 743-2013《區域循環經濟評價導則》的基礎上,為適應和調整區域循環經濟不同階段的更寬范圍、更高目標和任務追求提供指南,特別關注持續改進區域循環經濟的業績與效率。
本標準從總體要求、潛力分析、識別需求、改進任務、改進路徑、分析評價、持續改進等7個部分提出了區域循環經濟績效改進的相關要求,并在附錄中給出了區域循環經濟運行績效指標的分析方法。
第1部分為標準的適用范圍。本標準規定了區域循環經濟績效改進的總體要求、潛力分析、識別需求、改進內容和目標、改進方法、創新、檢查跟蹤與應用和持續改進的指南。本標準適用于山西省轄區內按行政管理邊界區劃分的省域、設區的市、縣域(縣、縣級市)等的循環經濟績效改進??缧姓芾磉吔绲牧饔?、區域可參照本標準執行。
第2部分為規范性引用文件。列出了本標準引用的主要規范性文件,本標準主要引用了DB14/T 743-2013《區域循環經濟評價導則》。
第3部分為術語和定義。給出了循環經濟、標桿、清潔生產、海綿城市等術語和定義。
第4部分為總體要求。根據本區域生產活動的具體情況確定區域提升循環經濟績效水平的方針,確保其符合循環經濟相關法律法規、標準、政策的要求;包括對循環經濟“3R”原則的具體運用,體現該區域的產業特色,進一步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
第5部分為潛力分析。為了準確定位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要求區域依據區域資源產出、資源消耗、資源綜合利用、廢物排放的指標完成情況及區域內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結合區域內資源、能源、環境等基本情況,以及區域循環經濟管理、實施、運行、保障等經驗,對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潛力或延伸和拓展產業鏈等進行評估與分析。
第6部分為識別需求。要求對循環經濟發展的變化條件、發展戰略、工作重點、目標任務等循環經濟影響因素,以及適用的法律法規、政策、規劃、標準等進行識別,特別是對循環經濟影響因素的確定。
第7部分為改進任務。要求在識別該區域循環經濟影響因素的基礎上,明確區域進一步提升循環經濟水平的發展方向和改進目標,包括重點領域、改進內容和改進目標等3個部分內容。在重點領域部分,針對資源綜合利用、“城市礦產”回收利用、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和農村垃圾治理、園區循環化改造以及創建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縣)等領域提出具體的要求;在改進內容方面,針對完善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政策、改進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優化區域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加強區域循環經濟組織管理、制定和完善改進計劃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在改進目標方面,分別從綠色礦山建設、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推廣應用、綠色低碳消費理念、清潔技術與能源、氣候變化、改善環境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改進目標。

第8部分為改進路徑。為保證區域循環經濟改進目標的有效落實和對所有相關過程的有效運行,要求區域根據識別需求、改進目標和內容,從管理、發展規劃、發展空間、循環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以及創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改進措施,從而進一步提升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水平。
要求從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制度、健全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和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優化循環經濟發展方式、建立循環經濟接續替代援助機制以及完善區域資源消耗、廢物排放管理制度和循環經濟績效考核制度等方面,提出改善循環經濟管理的具體措施;要求根據國家或地方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導向和任務,結合區域循環經濟的實際發展情況,及時調整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或行動計劃;按照主體功能區要求,科學布局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通過實施循環化改造、采用先進適用的節能低碳環保技術、合理配置資源要素、優先發展清潔能源、推進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等途徑,推進區域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綠色化,進一步提高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并不斷推進生態文明體系建設,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融合機制,引導并規范區域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的行為;同時,根據資源循環利用先進技術及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建立適應區域的循環經濟技術標桿,推進技術創新和研發,主要包括廢舊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物質循環減量化技術、產業共生體系技術、能源的循環與優化利用技術、區域能源與資源利用技術、低碳創新技術以及生態設計與技術等,并通過創新區域間循環經濟的合作交流方式、循環經濟的發展機制、“互聯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文化教育建設等途徑提高區域發展循環經濟的創新能力。
第9部分為分析評價。要求區域應用物質流分析、能源網絡圖、水系統平衡分析等循環經濟分析方法以及相應的低碳評估、生命周期管理、綠色核算等方法,對區域內資源、能源利用的效益和循環經濟價值的實現情況進行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提出進一步的改進措施。

第10部分為持續改進。要求區域通過對循環經濟活動的各方面進行檢查、分析,針對改進目標和內容的實現程度,利用分析方法所提供的數據信息,確定調整改進措施,不斷加強區域的持續改進能力。本標準規定了對循環經濟運行的各方面改進的要求。
《區域循環經濟績效改進指南》規定了區域循環經濟績效改進內容和方法,標準的實施有利于推動區域實施更高層次、更大范圍的循環經濟發展戰略,進一步提高區域資源產出率和綜合利用率,促進區域整體的良性和諧發展,提高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全省資源節約、綠色轉型發展起到促進和引領作用。具體表現為:
1.促進資源高效利用
在區域內發展循環經濟應以資源利用最大化、廢物排放最小化和經濟活動生態化、居民消費綠色化為根本目標,強調在物質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促進自然資源的循環使用和循環替代。通常在一個區域內會有某個企業的廢棄物是另一個企業再度利用的資源,如不能循環利用、甚至花費高額成本治理這些廢料就會造成極大的浪費。因此,有針對性地提出區域循環經濟績效改進措施對提高循環經濟在區域層面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2.促進循環經濟良性發展
企業向某一特定地區集中而產生的利益形成聚集經濟效益,是區域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原因和動力。這種空間上的局部集中現象往往消除了在分散狀態下所沒有的經濟效率,亦即導致了由企業聚集而造成的整體系統功能大于分散狀態下各企業所能實現的功能之和,出現“1+1>2”的現象。循環經濟的發展強調企業間的廢物循環利用,企業聚集可有效降低處理成本和運輸成本,從而具有經濟上的合理性和項目實施的可能性。
3.促進區域循環經濟均衡發展
區域內的不平衡發展和各地經濟水平的高低不一,帶來建設循環經濟的能力也有差異,尤其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受就業、地方財政收入、群眾生活需求等多因素的制約,導致循環經濟發展中存在著諸多難題,需要通過區域的整體統籌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本標準從區域實際出發,結合區域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等要素,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措施,為不同的區域發展循環經濟提供了指南,有利于區域循環經濟的深入發展。
本標準可以自行評估,掌握本區域的循環經濟發展狀況;循環經濟發展主管部門可以此作為依據對各級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狀況進行評估和監督檢查,推進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