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直觀,處理好直觀與抽象的關系;要重視直接經驗,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應體現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之中。
【關鍵詞】圖形 觀察 操作 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124-01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在修訂時突出了動手操作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通過實踐操作,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內容。
幾何知識發展的基本歷史是從直觀到論證。小學生對圖形地認識還屬于直觀階段。因此,在小學圖形知識的教學中,就必須采用“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讓學生通過親自觸摸、觀察和實驗等,獲得直接的體驗,領會知識。下面談一談我在圖形知識的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做法。
一、教師示范操作,學生通過觀察得出操作方法。
小學生的認知結構是由感性開始,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直觀是過渡的橋梁,它為運用感性認識獲取理性認識,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提供條件。
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二年級的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淺,他們對“對折”和“完全重合”理解有困難,這正是軸對稱圖形認知的難點。如果直接放手讓學生折一折、剪一剪來理解軸對稱圖形,學生不易辦到。學生操作前我先拿一張長方形紙示范操作,請學生觀察老師是怎樣對折的,再把對折后的紙展開,讓學生觀察折痕所在的位置,使學生明確,折痕將這張長方形紙分成了大小相等、形狀相同的兩部分,接著沿剛才的折痕對折,引導學生觀察得出這兩部份折后完全重合在一起。這樣學生既學會了對折,又理解了完全重合。低年級學生通過觀察老師的操作,掌握操作過程和方法,為學生的模仿操作創造了條件。
二、指導學生操作,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動手操作過程是知識學習的一種循序漸進地探究過程,尤其是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動手操作便是一種以“動”促“思”,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重要途徑。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獲得鮮明深刻的表象,為學生的理性認識奠定基礎。
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首先讓學生嘗試自學課本,了解操作目的、方法和步驟,再讓學生思考:怎樣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拼在一起?三角形按角分有幾種三角形?學生思考后,再指導學生分別把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折)拼在一起,觀察得出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拼成了一個平角。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了這些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的鮮明表象。這樣三角形的內角和就被演繹在剪與拼的動作里,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三、引導學生在操作中觀察、比較,發展學生思維。
觀察是人類獲取各種知識,養成探求科學真理所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沒有觀察就難以比較,沒有比較就不能進行深入思考、正確思維;沒有比較就不能正確認識各部分及各個特征間的關系,也不能確定各部分知識的異同;更不能找到相關知識間的聯系和發展規律。只有把觀察、比較貫穿在數學教學的始終,才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發現,思維得到發展。
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與拼成的長方形的各部分間關系,先讓學生觀察,沿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高線剪開,得到一個直角三角形和一個直角梯形,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這兩個圖形的面積之和,而我們拼成的長方形面積也是這兩個圖形的面積之和,就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拼成的長方形面積。在拼長方形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沿平行四邊形的高線剪開時,平行四邊形的底被分成了兩部分,這兩部分拼成了長方形的長還是寬?學生動手操作中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底就變成了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變成了長方形的寬。學生在操作中觀察、比較,獲得的平行四邊形與拼成的長方形各部分關系的表象是鮮明的,學生的思維也得到發展。
四、在操作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圖形知識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親身經歷新知識的形成過程外,還應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應鼓勵和啟發學生對同一問題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只要學生的思路正確,就應給予肯定,以便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在教學梯形面積時,學生自學課本,都能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展示自學成果后,我會問:“你們還有別的拼法嗎?”我們在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時用“割補法”,將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這時用多媒體導出一個梯形,并標出梯形兩腰上的中點,如圖(1)。過這兩個點分別向下底作高,再將這兩條高和梯形的上底分別延長,這兩條高的延長線和梯形上底的延長線相交,如圖(2)。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能否用“割補法”把梯形剪拼成長方形呢?學生在圖(2)的提示下,小組合作探究中,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將梯形剪拼成了長方形。接著又問:“同學們,你們還能把梯形剪拼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其他圖形嗎?”這時,我又導入圖(1),有的學生馬上聯想到把梯形兩腰中點連接起來,再沿著這條線剪開,將原來的梯形分成了兩個梯形,這兩個梯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如圖(3)。還有的小組將梯形上底的一個頂點和另一條腰上的中點連接,這條連線把原來的梯形分成了一個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剪開后拼成一個大三角形,如圖(4)。
通過動手、動腦,合作探究,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推導出了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在“連一連、剪一剪、拼一拼”的實踐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了發展,求異創新思維得到了培養。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
教學實踐證明,在小學數學圖形知識的教學中,教具演示和學具操作是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的。由具體操作思維到形象思維,再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發展過程,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而且有利于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同時還可以點燃學生求異創新思維的火花。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出版社,2002年。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