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華++聶秀萍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在探究嘉峪關植物多樣性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生態意識的研究》(立項批準號:GS[2014]GHB0368)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147-01
創新就是創造出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和環境等,并且通過這些帶來有益的效果。生態意識創新就是在生態意識和科學實際發展方面有所創新,使之更加接近生活,服務生活。所有的創新都脫離不了生活,創造出的新事物都是為了生活的更方便,更舒適而創造出來。但是創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在一定環境下長期培養、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才能逐漸形成。小學生的學習任務主要是在課堂中完成,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時代賦予我們教師的使命。
一、創設課堂情境,激活學生創新欲望
一個好的課堂環境的創設,不僅能點燃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樂于學習,勇于創新,全面發展,而且也影響著學生在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奮斗目標和發展方向。我們要把學生領進一個創新的課堂中,給學生留下廣闊的余地,讓他們能展開想象的翅膀,飛到教材創設的美好意境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大自然充滿好奇和向往,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自然奧秘的活動之中。讓學生喜歡上科學課,喜歡研究科學現象,分析科學問題,激發他們的興趣,他們才會主動地并富有創造性的去學習科學課。首先,教師要盡最大努力激發他們對科學課的興趣,采用有趣的導入,懸念式導入,如《生命的進化》一課,“假如你能夠按動一個魔鈕,使世界的時鐘倒轉 6億年,那么,展現在你面前的將是一個奇異的世界:你在這個世界里看不到一個有生命的東西。沒有樹木,沒有花草,沒有昆蟲,沒有人類,沒有飛鳥——沒有生命的聲音,也沒有任何生命的蹤跡。你能想象出只有一個人活著的情景嗎?一切都是死的,甚至死亡也會很快降臨到你頭上——那里沒有食物來維持你的生命,即使食物問題能夠解決,你又怎么能在這荒涼死寂的世界里保持自己的心智健全呢……”這種導入,把學生引導到仿佛置身于遠古的地球,讓學生認識到在6 億年前,地球上是沒有生命的。后來怎么會有了生命?科學家又是怎樣得知生命是如何產生的呢?等等如此多樣的教學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注重課堂引導,挖掘學生創新潛質
教師應在課上提供足夠的實驗材料,讓學生獨立或分組進行實驗探究,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到科學學習的快樂和實驗成功時的成就感,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讓課堂充滿創造活力,使課堂教學成為形成科技創新意識、培養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所做實驗如制作生態瓶,觀察小動物等等,這些實驗活動都會點燃學生對科學課的興趣,激發他們的生態創新熱情。
三、利用課外延伸,釋放學生創新意識
首先課堂上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教師啟發學生課后自己進行研究,讓他們自己去進行設計、制作,讓課內時間向課外延伸,讓學生有更多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堂,到社會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去開展更多研究活動。如《種子的傳播方式》一課,在課堂上只能接觸課件來學習,讓學生走出課堂到大自然去親眼目睹,他們會有更獲得收獲和感想,對于每一種不同的科學現象,教師應啟發學生們加以思索,并適當的產生聯想,讓他們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有自己獨特的思維空間。
四、重視科技活動,點亮學生創新夢想
學校和科技創新組織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技創新競賽活動,如每年的科技創新大賽活動和大篷車進校園活動就是為廣大師生搭建科技創新平臺,激勵學生積極投身科學實踐,開拓眼界,增長見識,使得每一位師生都有機會投身到活動中,思想碰撞靈感,展示自己的才華。為了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我們帶領學生進行了幾項探究活動,一是“探究植物多樣性,關注雄關生態園”的科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了解嘉峪關市植物的“多樣性”切入,結合《科學》課本中“生物的多樣性”內容,從種植植物開始,探究校園里、家里、社區、戈壁灘以及公園里植物的多樣性,從而使學生自覺行動起來,愛護花草樹木,增強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感恩美麗生態園的創造者和守護者,珍惜如今嘉峪關市的綠化成果。二是“校園白楊樹病蟲害探究”,從觀察校園里白楊樹的生長和發生的變化,探究白楊樹發生病蟲害的情況,了解有關植物病蟲害的知識,學習救治和保護樹木的方法。通過這些切實可行的探究活動,既增強了學生的環保知識,又培養了同學們科學創新的意識,形成了一種濃厚的創新氛圍,傳遞一種正能量。
現代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 發展智力, 更應重視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初步的創新能力。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從小抓起,從每一節科學課堂中抓起。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激發學生的科技創新激情,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小學科學課堂營造一種創新氛圍,帶領學生走進科學創新的世界,打開神秘的科學之門,讓創新離我們不再遙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