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振章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155-02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能動性,通過創設含有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識、建構意義,從而提高教學效果。這種情境教學在當前教學中的應用深入而廣泛。然而許多教師在情境的有效性上尚存許多值得商榷之處:有的問題情境脫離了學生實際,不能很好地契合教學內容;有的問題情境比較老舊拖沓,忽視了教學效率。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提高問題情境的有效性呢?本人結合實例談談有效物理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
一、問題情境的二層含義
首先是有“問題”,問題是指學生個體與已有認知產生矛盾沖突,還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確解答。問題不可以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輕易解決,而應既有一定難度,又是學生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即應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老師要通過設置一系列問題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探究欲望,使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發展各方面的能力。
其次是“情境”,我們可以把物理教學中的問題情境理解為物理問題的刺激方式,它可以是基于現實世界的真實情境,也可以是與現實情境類似的有情之境、活動之境,教師要在情境中蘊藏物理問題,指導學生在情境中解決物理問題。
二、創設有效物理情境的策略
1.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活化問題情境
物理學科提倡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這就要求我們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做出優選,盡量創設出貼近學生生活的、生動的、直觀的教學情境,真正幫助學生搭建起從已有知識到未知知識的橋梁,降低教學難度,輔助課堂教學。
案例1:高速公路上有關慣性的知識
慣性概念是初中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教師可用PPT展示高速公路上各警示標志,創設生活化情境。
①為什么不能超載?
②為什么車輛間應保持適當的車距?
③為什么前后座的乘客皆應系好安全帶?
④為什么要限速行駛?
⑤慣性與速度大小有關嗎?如果你認為速度越大,慣性越大,那么速度為零,慣性是否為零呢?
2.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出發,創設可及性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時應考慮學生的生活經歷及個性、愛好和身心發育水平,應符合學生的一般認識規律和能力水平,問題情境應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那些不考慮學生實際而創設的情境將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案例2:平面鏡成像
在實驗探究環節結束后,教師在學案中給出五個要交流展示的問題:
①實驗中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鏡?
②實驗中為什么要用兩支同樣的蠟燭?
③物體在平面鏡中成像的大小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有沒有關系?
④為什么實驗需要提供暗室的環境?
⑤如何理解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
設置這五個問題就是從可及性原理出發,問①討論時,教師先讓學生用平面鏡來確定實像的位置,當學生感到無法做到的時候,再提出替代法——玻璃板。問③討論時,由于學生的“前概念”與科學概念之間的矛盾,部分學生認為離鏡子遠的時候像比較小,當物體向鏡面靠近時像會變大,其他同學認為說法不對。這時教師就會指出能用實驗驗證的就用實驗驗證,教師用不同小組的實驗記錄(各小組實驗中蠟燭在不同位置,像和用以對比的蠟燭都一樣的長),指出像是大小不變的,看上去變大變小的原因在于人的視覺感受。
3.注重求異思維培養,創設開放式問題情境
我們創設的問題應注意層次性和開放性,解決問題的方式應多樣化,這樣才能用問題去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動腦思考,使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求異性思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以培養。
案例3:如何比較兩電阻大小?實驗器材任選。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教師歸納:
方法一:兩電阻串聯,用電壓表分別測出各電阻兩端電壓,電壓大的電阻大。
方法二:兩電阻并聯,用電流表分別測出通過各電阻電流,電流小的電阻大。
方法三:兩電阻分別與兩個相同小燈泡串聯后再并聯,燈泡暗的電阻大。(此方法的不足之處可以組織學生討論)
4.關注課堂的預設與生成,創設體驗性教學情境
在創調教學情境前要充分預設,沒有充分的預設,課堂就缺乏靈魂;教學過程中也應即時生成,否則課堂很可能成為一潭死水。因此課前充分預設的基礎上,教師要關注“教學互動”,促進“過程生成”,這樣的課堂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也會帶給師生終身難忘的體驗。
案例4:動與靜
參照物概念的學習是初中學生學習的難點,這一知識點又是入門課,教師不妨這樣安排:課前準備四桶約五十個桔子(每班50人分四組),一上課就組織學生做游戲,每組同學用刻度尺搬運桔子,每位同學每次只能在刻度尺上放一個桔子,從教室前端搬到教室后端,桔子掉地就淘汰選手,看哪一個組搬運最快。課后分享桔子。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重在“過程生成”,使學生對“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刻骨銘心,帶給師生難忘的體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