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孫光鈞,作曲家,創作有大量的聲樂作品、器樂作品、影視配樂,發表著作《詞曲宮調探微》、《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校譯》《碎金詞譜今譯》等。早期創作的鋼琴作品《思》將民間音樂的發展手法與西方作曲技術完美融合,表達了在外游子對家鄉的深深思念之情。本文將對該作品的結構、調式調性、創作手法進行分析研究,闡述作品的細部特征。
【關鍵詞】孫光鈞 《思》 創作手法 音樂特征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200-02
一、作曲家及作品簡介
孫光鈞,我國作曲家,文學詞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任天津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天津國際文化交流促進會理事、教育部藝術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等。創作有數以百計的聲樂作品、器樂作品、影視配樂,諸如:電視劇《你應這樣選擇》、《疙瘩惹惹》、電影風光片《楊柳青》、交響音畫《黃山》、天津國際城市友好藝術節開幕式大型舞蹈音樂《和平之神》、為引灤入津慶典大會而創作(國家主席觀看)交響合唱《引欒凱歌》等。其創作的廣東音樂《游子情》獲全國廣東音樂創作比賽二等獎;歌曲《北斗星》獲天津市委宣傳部慶“七一”歌曲創作比賽二等獎;舞蹈音樂《啊!愛》獲首屆舞蹈比賽一等獎等。
發表著作《詞曲宮調探微》、《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校譯》(獲國家圖書獎提名獎、河北省社科一等獎)、《碎金詞譜今譯》等;編纂出版了《天津法鼓樂》、《天津民歌》、《天津十番樂》等專著;參與了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中國民族民間歌曲集成》、《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兩卷的編纂工作,任天津卷常務副主席、編輯部主任;擔任《唐聲詩與日本所藏中國樂譜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子項目負責人;《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天津卷負責人;《中國歷代古典音樂曲牌考略》國家級藝術類重點科研項目主持人;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中國古代曲樂整理與研究》主研人。
《思》是孫光鈞80年代在我國著名作曲家鮑元愷的指導下早期創作的一部鋼琴作品,該作品將民間音樂的發展手法與西方作曲技術大膽、完美的融合,表達了在外游子對家鄉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思》曲式結構分析
《思》是一部帶引子的單三部曲式結構的鋼琴作品。
A段是一個二句類的相同材料的非方整性的收攏性樂段。主調為g小調,g小調具有一種柔和、暗淡、深遠透明的哀傷感,非常適合此曲表達對家鄉的深深思念之情。
B段是一個三句類的相同材料的非方整性的開放性樂段。由主調的遠關系調f小調開始,通過一系列的模進轉調到近關系調■b小調、■A大調,同名大小調■a小調,遠關系調B大調和D大調。調性布局與樂曲的情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轉調由近到遠,該段旋律的音區也隨著由低到高,織體的層次也隨著由薄到厚,樂曲的情感也在遠關系轉調處被推到最高潮。
A1段是一個二句類的相同材料的非方整性的收攏性樂段。再現段A1段又回到主調g小調進行再現,首尾呼應。
三、創作手法分析
(一)復調手法
1.支聲復調
支聲復調是復調音樂的一個分類,來源于民間音樂,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復調音樂手法,是一個主旋律在某一階段進行中分支出不同的音調,以此對主要旋律進行線條性的潤飾。也就是說這幫襯的副旋律是由主旋律派生出來的,因此稱為支聲復調。
樂曲的開頭部分,高聲部與低聲部便采取支聲復調的手法進行發展。高聲部旋律的材料由弱起的十六分音符和強拍的長音組成,向下級進。低聲部的材料由高聲部的材料派生而來,也同樣由弱起的十六分音符和強拍的長音組成但是向上進行,在高聲部長音的地方進入以對高聲部進行填充和呼應。隨著時值的縮短,節奏逐漸緊湊以推動音樂的發展。
B段的第2樂句,第34小節處,該處樂曲分為三個聲部,中聲部在高聲部的長音部分采用高聲部的材料進行填充和呼應。
2.模仿復調
模仿復調是以模仿的手法寫成的,同一旋律在不同聲部中先后出現,形成前起后應,層次分明的模仿關系。簡單的說是主要聲部最先進入,其它的聲部在隨后的一定時間里一模一樣的進行模仿,亦稱為“追奏”。
A段的開始部分第17小節處,樂曲分為三個聲部,中聲部在高聲部旋律之后兩拍處(即高聲部旋律的長音部分)進入,以相同的旋律低八度模仿進行,思鄉之情猶如在山間回蕩。
(二)模進
模進亦稱移位。這一手法是將歌曲的主題旋律或其他樂句的旋律再或他們的樂節、樂匯等作重復出現時每一次的高度都不相同。
此曲的中段主要采取了模進的手法進行發展。中段的三個句子采用了相同的音樂材料。第一句的旋律在中聲部、低音區、單音旋律,力度為mf;到第二句時,同樣的音樂材料但是是在高聲部、中音區,依然是單音旋律,與第一句相比旋律作了向上11度的模進。第三句與第二句相比,旋律又作了向上11度的模進發展到高音區,并且旋律由單音豐富為八度進行,伴奏織體由平均的八分音符式的和弦分解變為十六分音符式的琶音進行,力度也由第一句的mf變為ff。
同樣的音樂材料,通過兩次模進的手法之后,旋律的音區越來越高,音響逐漸飽滿,伴奏織體逐漸緊密,力度也越來越大,將音樂的情感一步步的推向高潮。
參考文獻:
[1][奧]阿諾德·勛伯格著,吳佩華譯.作曲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2]趙曉生.傳統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蘇]伊·斯波索賓等著,陳敏譯.和聲學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王毅慧(1991-),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作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