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芳

【摘要】北京聯合大學自參與大學英語應用能力(口語)測試(Test of English Proficiency Oral,下文簡稱TEP)教改項目以來,通過跟蹤分析測試數據帶動其口語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其商務學院2013級學生前后測的數據對比分析表明,該院已經初步摸索出一套以輸出為主的口語教學方法。
【關鍵詞】TEP測試 數據 口語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北京市教委教改面上項目(編號:2015-ms194);北京聯合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編號:JJ2015Z007)及青年項目(編號:JJ2015Q010)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245-02
一、背景
聽說能力的培養是經教育部(2007)明確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中的重點。為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牽頭,于2012年秋季開始了大學英語應用能力(口語)測試(Test of English Proficiency Oral,下文簡稱TEP)的教改項目。TEP測試“以巴赫曼(1990)的語言交際能力模型及《歐洲語言學習、教學、評測共同參考框架》為理論基礎,采用主(40%)、副(60%)兩位考官打分的機制進行評分。5分為滿分,3分及以上為及格,4分及以上為優秀。張喜華(2014)曾針對TEP不同級別的口語能力進行描述,其中初級(level C)測試時長的10分鐘內,包括日常會話(1分鐘),描述圖片(4分鐘),話題陳述(5分鐘)。
二、測試數據
作為北京市TEP教改項目的主要參與單位,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TEP項目組在對其2013級學生進行TEP前測之后,開展了有針對性的TEP口語教學,依據文秋芳(2014)的“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理論,對其口語課堂實現了從以視聽為主到以說為主的教學改革。通過對該級學生前測、后測成績數據的分析,發現了一些規律。
2013級本科新生入學后,在未經專門培訓也沒有系統完整地進行口語課教學的前提下進行了首次測試,測試結果顯示出學生高考及入學測試成績與其TEP測試成績的相關性不大,更明顯看到筆試成績優異的學生口語能力并不一定強。而經過一學年口語教學實踐后進行的后測中,可以看到如下變化(見表2):
根據表2所示,2013年11月初進行的TEP前測,受試學生111人中,優秀5人,及格57人,不及格54人。及格率為51.3%,不及格率為48.7%,前測之后,商務學院進行了有針對性的以輸出為主的口語教學,完成了近一學年的教學實踐后進行后測的110人中,優秀增至26人,及格增至94人,不及格降到16人。后測優秀率較前測提高了19.1%,及格率提高了38.6%,不及格率降低了34.1%。
如表3所示,項目組進一步對參試學生的各分項的平均分進行了對比分析,發現經過近一學年的口語教學,學生在除了語音語調這項的其他項目中均有所提高,唯獨語音語調一項的平均分出現了完全相同的結果。通過數據分析不難發現,以有針對性的、以輸出為主的課堂口語教學為TEP測試備考,對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幫助,但是對其語音語調的改善幾乎未見效果。可見語音語調這一項并非經過短期的操練就能改變。
三、反思
通過分析對比前后測的成績數據不難看出,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在其2013級班級實施的口語教學改革是切實有效的。本文只涉及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就學生TEP測試初級(Level C)數據的統計,高級(Level A)、中級(Level B)測試在該學院還未經實踐檢驗。因中、高級與初級的題型不同,故適應測試中、高級別的教學方式也待繼續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TEP測試要求教師在口語課堂中更多地給予學生輸出的操練的機會和協助,以輸出促輸入的理念是初、中、高三個級別都適用的。需要注意的是,輸出驅動并不是單純的任務驅動,應用該理念的口語課堂并非單純的任務型課堂,學生確實是學習的主體,但教師仍是中介和輔助。該院依據文秋芳(2014)提出的“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理論所實施的具體的教學設計和方式方法將另外撰文詳述。另外,測試數據分析顯示出的“語音語調提高難”問題也為教師接下來開展TEP教學研究提供了一個方向。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 Bachman L 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3] 張喜華. 大學英語應用能力口語測試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8):70-76.
[4] 文秋芳. “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構建大學外語課堂教學理論的嘗試[J].中國外語教育,2014(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