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認知中,中藥藥性溫和,是安全、可長期服用的,然而頻頻被媒體點名的中藥安全事件使得中藥處境日益尷尬。其實,對于中藥的毒性,自古以來中醫本草書從來都沒有避諱過。《素問》曾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意思是凡是藥都有一定毒性,服用時應謹慎選擇適應征,終病即止,不可過服。
然而,與自然親近的中國人尤其是老輩人,依然會在感冒時在廚房里切點生姜絲,加點紅糖,再扯點蔥白,煮水趁熱喝下;在胃脹氣不舒服的時候從窗臺上取一塊晾曬干凈的橘子皮(陳皮)泡水喝。人們并不懷疑中藥的藥效,但對中藥的安全性存疑。中藥究竟有多少毒副作用?服用中藥是否安全?本刊就此采訪了上海華氏大藥房有限公司雷允上連鎖總店店長蔣燊。
蔣燊介紹,影響中藥品質安全的因素有很多,涉及中藥生產、使用的多個環節。首先從源頭來講,中藥的種植與采收對藥材的藥效和安全性有直接的影響。
我國幅員遼闊,藥材生長地不同,其光照、溫度、水分、土壤、海拔、植被群等自然條件的差異都會影響藥材的生長發育,導致有效成分差別極大。傳統中醫多以野生藥材入藥,上世紀90年代,常用中藥材中80%以上品種為野生品種。隨著野生藥材資源的大量開發利用,其資源逐漸減少,人工栽培(養殖)是必然趨勢,而這兩者在藥效上的差別成為大眾頗為關注的問題。蔣燊指出,其實中藥材野生品種與栽培(養殖)品種的化學成分基本一致,有效成分含量相近、藥理作用相似,而人工種植(養殖)的環境可控,甚至個別指標栽培(養殖)品種還高于野生品種,如丹參、甘草、黃芪等。
此外,中藥采集時間的差異也會影響其有效成分的含量,若采收時節恰當,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就高,反之其質量就低劣。葉類多在光合作用旺盛期、開花前或果實未成熟前采收;花類根據入藥部位在其花期選擇采收花蕾、初開的花或盛開的花;果實類多在自然成熟或將近成熟時采收;種子類則在成熟時采收;莖干類一般在秋、冬兩季采收;皮類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根及根莖類一般在秋、冬季節植物地上部分將枯萎時或者春初發芽前或剛露苗時采收;全草類多在植株充分生長、莖葉茂盛時采收。而同一種藥材,用藥部位不同療效也不同,如蓮子性平味甘,有補脾止瀉、益腎固精、養心安神的作用,而蓮心則味苦性寒,具有清心、去熱、止血、澀精之力。
由于中藥品種復雜,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的現象很多,很容易造成誤用,引發安全問題。如五加皮有北五加皮(香加皮)和南五加皮(五加皮)之分,北五加皮含有毒成分強心苷,不含有效成分刺五加苷B和刺五加苷D。若南、北五加皮不分,誤服北五加皮則可能導致中毒死亡。
目前的中藥材大多以農戶分散種植為主,雖然種植標準還有待完善,但是收購標準要嚴格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要求。以上海為例,除國標外還要符合上海的地方標準,對民眾關心的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殘留都有嚴格的檢驗標準,不合格者則被拒收,也是對種植者的反向約束。在此基礎上,一些大型的醫藥公司、藥店等有自己的種植基地,嚴格遵循種植規范,并有專業人員對藥材的質量進行檢測和把關。因此,蔣燊提醒消費者去正規的醫院或藥房購買中藥,以防出現偽劣藥材、偷工減料、藥量加重等現象。
中藥在加工過程中如果操作不當也會產生許多安全問題。中藥炮制是中醫長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總結,炮制不僅可以減毒,還可以改變藥性,提高藥效。炮制工藝的選擇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當會直接影響臨床療效,所以中藥在進入臨床使用和制劑投料前均應經過嚴格規范的炮制,炮制工藝應隨臨床需求順勢而變。
如果一些藥廠和醫療單位忽視中藥炮制,該制不制、生熟不分,發生毒性反應的可能性將大增。比如常見的藥材何首烏在藥典里有兩種規格:一種是生首烏,一種是制首烏,生首烏可解毒、消腫、潤腸通便,而制首烏可補肝腎、強筋骨、益精血、烏須發。同為首烏,實為兩樣,生首烏有毒,制首烏無毒。如果醫師開的藥方是制首烏,但是患者買到的卻是加工炮制不合格的制首烏或者根本就不是制首烏,就非常容易產生毒副作用。可見,如果加工炮制不到位,良藥也會變毒藥。
蔣燊強調,中藥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中藥糾偏,即是利用其偏性或者毒性來治療疾病。眾所周知,中藥藥性有寒、熱、溫、涼、平之分。平性藥物,如麥芽、山藥等,藥性平和,可以久服,且適合大多數人食用,而具有寒、熱、溫、涼偏性的中藥則需要根據體質服用,不可濫用。常用的寒、涼中藥有:黃連、大黃、黃柏、梔子、金銀花、石膏、連翹等,適用于熱性的病癥;常用的溫、熱中藥有:附子、麻黃、桂枝、人參、細辛、干姜、小茴香等,適用于寒性的病癥。中藥是用藥物的偏性糾正身體的偏性,對癥下藥方能起到以偏糾偏的作用,而中藥的毒副作用多數是由于對病情、體質與藥物的偏性認識不清造成的。
《神農本草經》云:“藥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其中單行就是指用單味藥治病,除單行者外,其余六個方面都是講配伍關系。藥物配合使用,有的能增強或降低原有藥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則能產生或增強毒副反應,如配伍失當就會造成不良反應。
從單味藥到配伍應用,是中醫在很長的實踐與認知過程中逐漸積累豐富起來的。相較誕生于西方科學體系內的以實驗為基礎的西方醫學的可分析、可量化、可復制,中醫是屬于經驗范疇的,是需要望、聞、問、切,針對特異化的個人來對癥下藥的,這與醫生的個人經驗有關。然而,由于現代中醫的沒落,也使得有些醫生會照搬古方使用而產生一定的毒副作用。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辨證準確,施藥合理,療效自然得到保障,即使毒如砒霜,其所含的“三氧化二砷”對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等多種惡性腫瘤有良好的療效,如在一定的劑量范圍內合理利用,不僅可以避免毒副作用的產生,而且可以治病救人。
如果辨證不準,施藥有誤,使得藥證不相符,那么病情不但無法緩解,還會產生不良反應。比如感冒,很多人會用板藍根是來預防,卻不知道板藍根藥性苦寒,是清熱解毒的藥品,對于體質較強、愛上火的人療效較好,但對于虛寒體質、臉色發黃且經常拉肚子的人來說,就不合適了。此外,健康人群長期服用板藍根,會傷及脾胃而引發其他病癥,尤其是脾胃功能尚未健全的兒童,長期服用易引起消化不良等癥狀。
蔣燊坦言,經常會遇見一些顧客,聽別人說吃了什么中藥對什么病有好處,或者電視里看到某養生節目的推薦,想到自己也有這個癥狀,就不管是否適合自己,也買來吃,結果可能就會吃出中藥的毒副作用。而人的年齡、性別、疾病的狀況、使用藥物的種類、劑量都會影響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所以中藥一定要在醫生辨證論治的指導下,遵醫囑服用。在用所謂驗方、秘方的時候,應該先去正規的醫院請中醫師把關,看看適不適合自己的病情,能不能服用,因為再好的藥也是藥,不適合長期服用。
中藥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安全性問題將直接影響中醫臨床療效,進而影響中醫藥學的長遠發展。所謂中藥材藥性溫和、安全,是醫生“用藥”和藥學家“成藥”的結果,這是兩個概念,必須厘清。在使用中藥的時候,不盲從,用審慎的態度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才能保證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中藥材野生品種與栽培(養殖)品種的化學成分基本一致,有效成分含量相近、藥理作用相似,而人工種植(養殖)的環境可控,甚至個別指標栽培(養殖)品種還高于野生品種,如丹參、甘草、黃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