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秉輝
人的病究竟有多少種?據說有人查遍醫書,統計出有1.08萬種。不過肯定不止此數,因為若是人只生書上有的病,這醫生就好做多了。人的病有許多是不典型的、混雜的、前所未見的,但是大致上也還有個譜:病有輕重之分,輕的如傷風感冒、腸炎腹瀉、咳嗽吐痰之類,重的如心肌梗塞、腦溢血、癌癥等。疾病既有如此差異,醫療豈能統一模式。
古代的醫生走街串巷、“送醫上門”,或者雖有定所,也多應邀至病人家中,在病人床前為病人診治,所謂“臨床醫師”一詞即出于此。后來認識到傳染病的病人應隔離,將病人集中一處進行醫療,集中之處便稱為“醫院”。再后來隨著醫學的發展,疾病的診斷、治療多賴設備的支持,而這些設備多無法攜入病人家中,故疑難危重之癥皆需前往醫院醫療。
X光確實能“照出”聽診器聽不出的小片的肺炎、“片子”也確實能拍出手摸不出的骨折,于是醫生上門的“臨床”診療逐步演變為病人到醫院的“臨機”診療了。醫院越大、設備越多,病人也就越多,于是形成了病人向大醫院集中的傾向。
在我國,又要求醫生掛牌應診,以任病人挑選。于是病人發現大醫院里還有些對某種病有專長的專家,治病的事性命攸關,看病當然要找專家,于是又形成病人向大醫院里的專家集中的傾向。
終于醫院越來越大,專家越來越忙。檢查越多、花費自然越多,都要看專家可謂一號難求,于是“看病貴、看病難”問題出現,而且“改來改去”難以解決。
人們終于發現:似乎并不是所有的病都是嚴重的,并不是所有的不舒服都要做檢查、“拍片子”的,也不是所有的病都必定要專家看的。于是,我國衛生行政部門提出:小病在社區(診療)、大病到醫院(診療)。
但是,小病會變大病,在社區診療會不會被耽誤了?首先,小病治好了也就不變大病了;再者,社區醫療是連續性的醫療,醫生就在“家門口”,病情轉化容易被發現。而一旦病情轉化,全科醫生便有責任將病人轉給有能力處理這病情的醫院和專家,可避免病人“病急亂投醫”,病人省心、省時,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治療。“適時轉診、將病人轉向有能力處理病情的機構和醫師”也是全科醫生的基本技能之一。
特別是如今大量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癌癥等慢性病病人在經過專科治療病情穩定后,還需要長期的,可以說是終生的醫學照顧,比如藥物調整、飲食指導、心理疏導等,由于這些疾病常常合并存在,故擅長治某一疾病的專家也難以完全勝任,而在社區工作的全科醫生又恰以“慢性病管理”為專長,此類病情穩定的慢性病病人在社區由全科醫生診治,自然最是相宜。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有時還會有頭痛、腹脹、疲乏、低熱等癥狀,這些不適可能是因為過于勞累、心情不佳、環境變化等引起,并不一定有明確的病理基礎,而且多為一時性的問題。這些“不適”在專科醫院檢查多數會不得要領,若在社區由全科醫生作初步判斷后給予相應的處理,多能輕松解決。
所以急癥除外,無論大病、小病,甚至不一定是病的不舒服,先在社區由全科醫生診治,必要時由全科醫生轉診,仍是方便民眾、合理利用衛生資源的上上之策。如今我國推進“分級診療”便是此意,其實在世界各發達國家亦皆是如此做法。
有病先在社區診所看全科醫生,乃是智者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