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會計工作是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組成要素,關于企業經營管理整體質量。在社會市場經濟背景下,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日漸加快,經濟管理水平持續提高。隨之,作為經濟管理的輔助手段之一,會計工作環境和經濟管理環境沒有本質上的卻別,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傳統的會計管理機制、會計工作原則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導致會計工作失去基本性的效用。為此,必須全方位分析各種主客觀影響因素,通過不同途徑優化完善傳統會計基本原則、會計理論,構建會計基本假設理論,完善新時期會計工作,確保企業經營管理順利進行,提高自身運營效益。
關鍵詞:會計基本原則;基本假設理論;分析
在知識經濟化社會環境中,會計必然會發生一系列質的變化,加上經濟數字化、無形化等特點,會計客觀發展的社會氛圍也有所變化,也就是說,在各經濟區域中,都需要對經濟事項進行必要的核算,而核算形式、核算方法等都有了新的變化。就會計基本原則而言,建立在會計核算基礎上,提高必要的會計核算要求,為處理一系列具體化的會計業務提供有利的保障,不斷規范會計工作,在會計準則體系中占據核心位置,指導具體化的會計核算行為。為此,在社會市場經濟背景下,要全面而客觀地分析會計基本原則,充分利用基本假設理論,優化會計基本原則,使其更好地適應現代經濟,促使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一、會計基本原則
在知識經濟時代下,會計工作原則并不是體現在單一方面,比如,費用配比原則、收入確認原則,有些是建立傳統會計工作基礎上,沿用至今,比如,成本計價原則,也有一些是以兩種會計工作原則為基點,進行優化創新,比如,權貴發生制原則,各具特點,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它們都必須遵循相關的基本原則,才能有效指導實踐工作。
1.成本計價原則
就成本計價原則而言,又被叫做歷史成本計價原則,在傳統會計工作中占據核心位置,但它也具有一定的缺陷,體現不同方面。一是:軟資產價值方面。在生存發展道路上,企業必須擁有一定的無形資產,為獲取超額經濟利潤提供有利保障,但如果借助歷史成本計價原則,計價在運營過程中所創造的經濟利潤,而這極有可能會低估企業已有無形資產價值,甚至將重要的無形資產排除在資產負債表之外,增加企業經營成本。二是:成本計價模式方面。隨著時代不斷演變,社會市場環境已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傳統歷史計價模式的缺陷不斷顯現。同時,在計算機網絡技術日益發展浪潮中,實現了資源信息共享,數據信息處理能力也有所提高,企業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獲取準確的會計數據信息,企業可以通過更多的途徑獲取所需的信息資料,大大減少了資料獲取方面的成本支出。但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沖擊著歷史成本計價模式,導致其無法更好地發揮自身作用。三是:無法向企業提供及時提供完整、準確的會計信息。隨著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社會市場環境處于瞬息變化中,日漸復雜化。不同行業、領域企業在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更好地應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在運營管理過程中,企業大都會優化利用一系列會計信息,了解內部各方面運營情況,科學決策,在減少運營成本的基礎上,創造更多的經濟利潤,不斷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能夠順利進行會計管理,繪制科學化的會計報表。在此過程中,如果將歷史成本計價原則應用到具體化的實施中,作為對應的參考依據,極易誤導企業管理者,無法及時作出準確的判斷,導致制定的決策缺乏科學性、合理性,影響企業各項經濟活動順利開展,大大增加運營成本。
2.收入確認原則
就收入確認原則而言,是指在運營管理過程中,企業在銷售產品、提供勞務等中所形成的經濟利潤,比如,使用費收入、商品銷售收入。在傳統收入確認原則作用下,企業要通過不同途徑,將存在的風險、報酬順利轉移到購貨方,沒有保留和所有權相關的繼續管理權,沒有動態能監控已經銷售出去的商品,而和交易相關的經濟效益都能順利進入企業內部,使其擁有充足的資金。同時,企業并沒有動態控制已經銷售出去的商品,而和交易相關的經濟利潤已經進入企業,收入、成本都能進行相應的計量。就傳統會計收入原則來說,最大的缺陷在于無法客觀地展示收益不完整、不全面特點,導致信息使用者無法動態掌握當下企業內部已具有的盈利實力,導致所做出的決策不科學、不合理,無法指導實踐,影響內部日常工作的順利開展。
從某種角度來說,傳統收入確認就是營業收入確認原則。在運營管理過程中,企業受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資產存置收益、營業收益,各自發揮著不同作用。前者主要指那些存置資產,并沒有實現收益;后者主要指在銷售資產作用下所獲取的利益。通常情況下,在實踐工作中,傳統會計會堅持謹慎性原則,不需要確認那些還沒有實現的資產收益。會計工作人員報告的企業運營收益被叫做是第二中收益,也就是說它并不是全部收益。在知識經濟時代下,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有著一定的增值性,屬于知識密集型產品,不需要考慮其存置收益是否會對投資者造成嚴重的影響,進而,影響企業的整體性評價。此外,在新時代下,企業產品逐漸走上“多樣化、個性化”道路,更能消費者眼球,刺激消費。隨著網絡日漸普及化,電子商務應運而生,生產商、顧客等之間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各類產品銷售的風險,為實現資產存置收益提供有利的保障。隨之,在知識經濟時代下,收入確認已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逐漸向“已實現或者可實現”標準方面轉變。換句話說,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單獨去呈現存置收益情況,在會計報表附注中,進一步說明存置收益情況,報表使用者可以更加全面、客觀地了解企業動態變化情況,已具備的獲利能力,避免企業投資存在盲目性。
3.費用配比原則
就費用配比原則來說,必須明確某一會計期間的收入情況,相關的一系列成本費用,為正確計算當期損益提供有利的保障。其配比問題主要體現在不同方面。第一、收入、費用在因果關系方面的配比,即在獲取某經濟利潤的同時,必定會發生的支出。第二、收入、費用在時間意義方面的配比,也就是在會計期間,收入、費用二者之間的配比情況。在傳統會計費用配比作用下,必須明確相關成本是否被消耗,在企業未來經營道路上,沒有消耗的部分是否仍然具備一定的經濟效益,如果具備,可以把它作為一種資產進行處理,那些已經消耗掉的成本需要進行轉銷。一般來說,已經消耗的成本、營業收入配比之間的方法體現在不同方面。在傳統會計理論結構體系中,配比概念至關重要,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會計信息是否完整、真實密切相關。在配比概念要求下,必須在收入、費用二者之間尋找一種正確的關系,但難度非常大,很多收入和費用之間并具備某種聯系。通常情況下,配比是比較主觀、武斷的,會同一時間出現多種會計程序、會計方法,而會計信息必將會受到影響,導致其不夠準確。在配比原則下,費用確認可以在支出效用的時候發揮一定的作用,并不是相關現金支出時間,導致凈收益、實際資金運動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性。而信息使用者也無法對現金流量金額、時間分布等進行一系列的操作,比如,預計、評估,導致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在新時代下,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持續發展,具有多樣化的優勢,比如,計算成本低、高效,企業會計信息具有“多元化“特點。在確認費用的時候,費用、收入配比已經不是唯一的標準,具有鮮明的”多樣化“特點。在實際工作中,企業需要根據行業發展特點,綜合考慮各影響因素,制定一些規范化的標準,完善企業發展配比體系,能夠滿足知識經濟背景下各種要求。
二、知識經濟時代下會計基本假設
在知識經濟時代下,貨幣計量假設對各門學科發展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研究其一系列理論、實務的起點,但這并不是說假說是不變的,需要動態關注社會市場變化情況,進行優化調整。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下已有的會計基本假設、工業經濟時代發展的會計環境密切相關,自經濟時代以來,會計環境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會計信息使用者對這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具有鮮明的“復雜化、多元化”特點。面對這種情況,財務會計需要綜合分析各種影響因素,要從不同角度入手優化創新某些重要的理論方法體系,能夠在全新的經濟環境中更好地發揮會計數據信息具有的決策參考作用,確保企業運營中各項經濟活動順利進行。
1.會計主體假設
在“網絡經濟”浪潮中,會計主體界限日漸模糊化,很難準確把握,影響相關經濟活動的順利開展。就信息技術革命來說,數字化技術發揮著關鍵性作用,信息高速公路是其核心內容,加快了各方面知識、信息擴散速度,交易、決策等也能在瞬間完成。同時,“網上公司”應運而生,又被叫做“無實體公司”,在互聯網作用下,橫跨各大洋,把各個個體有機融合,業務完成之后,又可以瞬間解決這種聯系。
2.持續經營假設
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不同行業、領域企業之間的競爭日漸激烈,企業必須與時俱進,樹立全新的理念,隨時關注社會市場動態變化,否則,極易增加運營風險,面臨破產、清算。在購潮流加劇中,會計個體被兼并的可能性極大,并購將會成為一種全新的發展趨勢。就“網上實體”來說,并不適用于持續性的經濟假設,比較適合破產清算、破產期間方面的假設。在此基礎上,知識更新、擴散的速度日漸加快,各項經濟活動都有著巨大的風險性,影響“網上實體”,使其呈現出更多新的特點,比如,經營活動比較短暫,而持續性經營假設已經無法滿足相關要求,無法發揮自身已有的作用,需要優化利用破產清算、破產期間的假設。
3.貨幣計量假設、會計分期假設
隨著網絡科技日益發展,國際間的資本流通速率持續提升,不同類型的經濟決策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得到有效落實,會計主體能夠更好地面對企業運營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風險,但幣值穩定假說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比如,在金融危機影響下,貨幣不斷貶值。同時,如果只是優化利用貨幣計量,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社會市場發展的客觀要求,會計報告也無法客觀地折射出各方面的數據信息,不具備較好的實用性。
在知識經濟背景下,傳統會計分期假設將會受到影響,以年度為期限。在企業運營管理過程中,逐漸推行內部管理會計、戰略管理會計,在會計信息需求方面,具有鮮明的“多元化、多層次”特征,而在時間方面,不同管理主體對會計數據信息有著不同的要求,需要進行會計分期假設,這樣才能確保對應的會計信息更加準確、完整。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知識經濟時代下,社會市場經濟運營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需要全面而客觀地分析各影響因素,優化內部運營管理機制,以社會市場為導向,優化會計基本原則,完善已有的會計管理模式,能夠與時俱進,樹立全新的理念,構建科學化、合理化的會計架設理論。并在實踐工作中,優化利用會計假設理論,看其是否具有可行性,更好地發揮其作用,指導企業運營管理,不斷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走上健康持續發展道路。在此基礎上,不斷推動新時期會計管理事業持續發展,為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新鮮的血液。
參考文獻:
[1]何川.法務會計概述——兼論法務會計人才的需求與供給[J].金融會計,2012,06:9-14.
[2]李革.會計基本原則與基本假設理論的若干研究[J].現代商業,2014,04:232.
[3]高亞軍.會計假設之持續經營在稅法中的應用辨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4,04:44-50.
[4]馮秋艷.試論會計基本原則與基本假設理論[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28:276.
[5]曹偉.論會計學科的理論整合及會計學的邊界[J].當代財經,2015,01:109-121.
作者簡介:鄧慶雪(1993.08- ),女,重慶市江北人,重慶市涪陵區長江師范學院財經學院財務管理專業,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