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這種經濟聯系跨越國界,突破種族,我們稱這種現象為經濟全球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全球性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涉及當事各國利益的國際問題和矛盾也不斷增加。在全球性問題面前,任何單一國家在解決這些矛盾性問題時都顯得捉襟見肘,俱榮俱損的局面開始形成。因此,摒棄各自為政的世界經濟治理方式,進而形成合作共治的世界經濟治理格局已是大勢所趨。本文主要分析全球經濟治理制度的缺陷與規則重建的措施。
關鍵詞:全球經濟治理;制度缺陷;體制構建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進程速度不斷加快,世界各國越來越成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人類整體不僅有著現實而緊迫的共同利益,同時也面臨著威脅生存的共同問題。因此全球經濟治理成為時代的需要,但是現有的全球經濟治理制度存在諸多缺陷,特別是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再次暴露了國際制度對全球性危機的預防與調節能力的嚴重不足,也激發了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制度的信心危機,進一步推動了國際社會對現有的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強烈呼吁。
一、全球經濟治理的概要
什么是全球經濟治理?全球經濟治理是全球治理在經濟領域的具體表達。全球治理理論最初由國際發展委員會主席勃蘭特于1990年在德國提出。1992年,28位國際知名人士發起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員會”,并由卡爾松和蘭法爾任主席,該委員會于1995年發表了《天涯成比鄰》的研究報告,較為系統地闡述了全球治理的概念、價值以及全球治理同全球安全、經濟全球化、改革聯合國和加強全世界法治的關系。根據“全球治理委員會”的定義:治理是個人和制度、公共和私營部門管理其共同事務的各種方法的綜合。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其中,沖突或多元利益能夠相互調適并能采取合作行動,它既包括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包括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由此可見,全球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一是全球治理的實質是以全球治理機制為基礎,而不是以正式的政府權威為基礎。二是全球治理存在一個由不同層次的行為體和運動構成的復雜結構,強調行為者的多元化和多樣性。三是全球治理的方式是參與、談判和協調,強調程序的基本原則與實質的基本原則同等重要。四是全球治理與全球秩序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全球秩序包含那些世界政治不同發展階段中的常規化安排,其中一些安排是基礎性的,而另一些則是程序化的。
二、全球經濟治理的制度缺陷
1.全球經濟治理制度的權威性缺陷。現階段全球經濟治理的制度主要是由主權國家成員所壟斷,這種制度主要建立在主權國家基礎之上,是主權國家之間相互協商和多重博弈的結果,是代表各種利益的國家勢力之間相互妥協的產物。因此,這就會使得全球經濟治理制度帶有很重的妥協性。這種妥協性會使得全球經濟治理制度與全球公正公平的標準不一致,從而影響著制度的權威性,影響國際制度作用的發揮。各個主權國家會在與自身相關的特定問題上表達強烈的呼吁和關切,而在涉及全球性問題上又會顯得無所關心,抱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之下,單個主權國家會從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違背現有的經濟治理制度,使全球經濟治理制度的條文名不副實、強制力有限。這種帶有妥協性的全球經濟治理制度必然會使現有的制度難以發揮作用,制度的權威性會遭受著重大的挑戰,權威性缺失必然會使大多數成員對國際制度和規則喪失信心,這又影響著未來新制度,新規則的重建。
2.全球經濟治理制度的公正性缺陷。當前的國際制度主要是在二戰之后逐步建立起來的,二戰之后,美國憑借著經濟絕對優勢,主導了國際規則,國際制度及國際體系的重建。隨后時期,雖然這些制度和規則在國家之間的博弈和國家實力的演變中有所調整,但是經濟的絕對實力依然掌握在美國等為數不多的西方發達國家手中,所以總體的規則本質沒有變,它仍然反應和維護著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利益。比如說在國際貨幣制度中,美元既是國際貨幣又充當了本國的貨幣,美國為了本國的經濟利益,可以不顧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無約束地向世界傾銷其貨幣,并且借助金融創新產生出的巨大衍生金融資產,造成全球流動性過剩和巨大的經濟泡沫及資產泡沫,當這些問題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以更加嚴重的形式暴露,最終引起國際金融、經濟動蕩和危機。顯然,這種反應少數國家利益的全球經濟治理制度,并不能夠代表世界大多數國家,一旦建立在這種制度上的國際規則由美國等發達國家實施,它所產生的影響不是促進世界經濟的平穩發展,而是國際經濟的危機動蕩。也許,在某些特定的時刻,這種規則的實施和制度的運行能都維護和解決但是國際經濟所面臨的矛盾性問題,但是這種問題的解決是暫時性的,是短時期的,并沒有從長遠的角度觸及問題和矛盾的更本,假以時日,問題還會出現,矛盾還會暴露而且會更加突出。
3.全球經濟治理制度的代表性缺陷。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在進行相應的經濟改革或者經濟戰略的調整。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的適應本國國情的經濟政策,經濟社會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新興經濟體群體性崛起,正在從國際體系的邊緣走向中心,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加強。但是,現有的全球經濟治理制度與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實力地位不相稱,新興經濟體在國際規則和制度中的話語權以及規則制度的制定權是很少的,而現有的規則和制度又是少數發達國家制定的,靠著這種規則和制度,少數西方發達國家賺的是盆缽滿溢,因此,它們必然會維護這種給它們帶來巨大利益的制度和規則。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實力增強使得自己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的意愿和訴求不斷增強,這必然會造成與大國主導下的治理體系的矛盾沖突。
4.全球經濟治理制度的價值性缺陷。當前的全球經濟治理制度是在二戰后西方大國協調下建立的,西方國家所倡導的自由經濟思想也被內嵌于全球經濟治理的制度之中。國際制度和規則都深深的打上了自由主義的烙印。以世界貿易組織為例,該組織旨在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通過雙邊和多邊的談判消減關稅,減少關稅壁壘,減少國家之間的貿易投資障礙。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緣起于美國,對世界經濟造成了重大的影響。一場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進而傳播世界,造成世界經濟的危機和動蕩,這其中的原因離不了自由主義的盛行,以及建立在自由主義思想之下的全球經濟治理制度。它反映了自由主義理念在金融領域充分實施,強調以市場為導向,主張金融、貿易、技術、資本等要素自由的跨國流動。這種以自由主義為主導思想的國際規則和制度在08年金融危機的風暴下,給發達經濟體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但是,相比于經濟發展水平和層次更低的國家,其所受的損失程度是很小的,也有數據表明,在危機之后,美國等發達國家率先從危機中走出,而中小國家的經濟不確定性風險加大,甚至一些國家面臨著被邊緣化的風險。隨著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單一的價值理念是不能夠滿足國情不同、利益不同的世界各國的需求的,崛起中國家的國際治理理念也在逐步形成。
三、全球經濟治理制度的重構
世界經濟在發展,在前行,全球問題也不斷在出現,危機前的全球經濟治理制度已經難以滿足變化中的世界的需要,對于缺陷的制度必須重構,讓它更能滿足后危機時代的世界經濟變化發展的要求。這是關乎世界各國的重大課題,關乎人類命運共同體。未來的全球經濟治理制度的構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構建一系列新的全球經濟治理制度
世界經濟發展到新的高度,要求有新的制度來與之適應,以促進國際經濟的平穩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資本、技術、人才不斷的跨越國界自由的流動,全球經濟市場融為一體,在資本流動、匯率變動、金融危機防范等方面,迫切需要構建一個新的經濟治理體系來進行國際協調和監管。特別是在08年金融危機之后,人們看到了缺乏統一的監管和調節的金融自由流動給世界經濟的重創,雖然在此之前,金融國際化和金融市場一體化所帶來的24小時不分國界的金融交易給世界金融業務國帶來豐厚的利益,但是這場危機的重創也是讓人們記憶猶新。現有的金融監管大多數是限于單個主權國家,這些機構難以對跨境投資和融資業務進行有效的監管,局部的帶有國別的金融體制是不適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的今天,因此,構建一個新的且有效的國際金融監管體系是必不可少的。
2.調整現有的國際經濟調劑機制
現有的國際治理體系是在二戰之后,由美國等少數發達國家憑借經濟的優勢地位建立起來的,所代表和反應的是少數發達國家的利益。面對新興經濟體的群體性崛起,特別是金磚國家的強力發展,現有的國際經濟調節機制難以發揮它的作用。如果在全球經濟治理體制的實施中,少了全球經濟第二位,貨物貿易總額世界第一的中國,那是難以成立的。所以,調整現有的國際經濟調節機制成為國際社會的需要。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09年美國獨享該組織16.77%的投票權和17.09%的份額。被稱為“富國俱樂部”的七國集團,曾長期占據國際經濟的主導地位。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加速了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的變革。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應該增加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和決策權。世界貿易組織應該明確規則制度,根據新情況提出新的規則制度,克服自身的缺陷,朝著合理公正的方向發展,能夠切實代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3.建立并完善非正式制度
全球治理存在一個由不同層次的行為體和運動構成的復雜結構,強調行為者的多元化和多樣性,因此,一方面應該通過非正式制度來塑造出新的制度,由此來彌補制度的真空地帶。另一方面,應該要求不同點的行為體參與進來。當前,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成員多是主權國家,非國家主體沒有在其中表達意見的機會,這就不更夠準確的代表世界公民的訴求,通過國際非政府間的廣泛參與,能促使經濟治理制度的社會化和多元化。如果能讓國際公民參與進來,加強與全球經濟治理機構的良性互動,將有助于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更能兼顧多方的利益訴求,從而有利于在世界范圍的推行。
4.強化制度的實施及問責制并增加透明度
當前的國際制度和規則在制定和決策過程中缺乏透明度,就缺少必要的監督,相應的制度在實施人員的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也沒有實行問責。這樣,制度的權威性有效性就收到質疑。應該構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規則制定、監督、實施的制度,并且建立相應的執行機構,加強制度和規則的評估,建立執行董事會機制,對人員的任免、選拔要公開透明。建立問責制,對不履行國際制度和規則的國家,組織,團體,要進行與之相應的制裁,增強權威性。
四、結束語
總之,經濟危機后,國際社會看到了合作共治的必要的,國際合作意愿空前增強,這些都積極推動著相關全球治理規則的改革和建設。對全球經濟治理離不開發展中國家,也離不了發達國家,這是危機后國際社會所取得的共識,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改革下,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增加了。但是,也應該看到,現有的全球經濟治理制度不是一種臨時性的安排,它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的特征,因此其重構和完善必將是一個長期、艱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廣大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
參考文獻:
[1]張伯里.《當代世界經濟》[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修訂版).
[2]龐中英.《全球治理與世界秩序》[M].北京大學出版社.
[3][英]亞當·羅伯茨/[加]本尼迪克特·金斯伯里;呈志成等譯.《全球治理》[M].中央編譯出版社.
作者簡介:王連宮(1991- ),男,河南南陽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主要研究方向:國際金融與國際經濟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