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原


2016年3月29日,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發布了《開展工貿企業較大危險因素辨識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動計劃》,要求各地區組織轄區相關企業按照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組織編寫的《工貿行業較大危險因素辨識與防范指導手冊(2016版)》,開展較大危險因素辨識工作。本刊記者采訪了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監管四司司長馬銳,請他進行了解讀。
2016年3月29日,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發布了《開展工貿企業較大危險因素辨識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要求各地區組織轄區相關企業按照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組織編寫的《工貿行業較大危險因素辨識與防范指導手冊(2016版)》(以下簡稱《指導手冊》),開展較大危險因素辨識工作。那么這一行動計劃是出于怎樣的目的?《指導手冊》又是在什么背景下編制出來的?對企業有哪些幫助呢?為此,本刊記者采訪了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監管四司司長馬銳,請他對《指導手冊》進行了解讀。
記者(以下簡稱“記”):馬司長,您好!日前,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發布了“行動計劃”,請您談談目前我國工貿行業安全監管工作的現狀與難點有哪些?這一“行動計劃”以及《指導手冊》發布的意義是什么?旨在達到什么樣的目的?
馬銳(以下簡稱“馬”):工貿行業領域寬、企業數量大、從業人員多,安全基礎薄弱,工藝設備復雜,存在大量的危險有害因素。第三次工業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全國企業法人單位820.8萬家,從業人員2.9億多人;其中工貿行業企業法人單位509.6萬家企業,從業人員1.5億多人。可見工貿企業數量占比是非常大的。
工貿行業另一個特點是生產類型多種多樣,例如企業規模差異大、工藝工序繁多、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風險大。存在一些重大危險因素,比如高溫熔融金屬、冶金煤氣,以及最近幾年重點治理的涉爆粉塵、液氨使用等,都是有過重大或較大事故案例的;有限空間作業事故量也很多,如造紙廠、醬菜廠等均易發生這類事故。工貿行業還有一個特點,大部分事故發生在檢維修作業環節,帶來了整個工貿行業安全監管的復雜性。
同時,工貿行業監管力量相對較弱,目前全國只有15個省級安全監管局設立了專門的工貿監管業務處,監管人員約3 400人,平均省級3.8人、市級1.8人、縣級0.99人。
2016年,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重點工作之一就是:全力遏制重特大事故。而較大危險因素往往是誘發各類事故的主要根源,如何辨識和管控這些危險因素,是安全生產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往我們在重點行業開展的專項整治,是有效抓手之一。但是在工貿行業復雜多變的安全生產形勢下,為了更有效地遏制重特大事故,則需要突出較大危險因素辨識管控,并將其融入到企業的安全基礎管理和日常安全監管之中,給企業管理人員和安監人員心中上個“保險”。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依據《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和標準,結合工貿行業安全生產實踐和事故教訓的總結,組織編制了《指導手冊》,緊密圍繞工貿行業特點,根據作業場所、環節、部位,分析存在的較大危險因素和容易發生的事故類型,提出了針對性的防范措施。并決定在工貿行業(包括冶金、有色、建材、機械、輕工、紡織6個行業)企業全面開展較大危險因素的辨識和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的行動計劃。
記:《指導手冊》的編制經歷了怎樣的歷程,起草者都具有什么樣的專業背景?
馬:《指導手冊》編制工作是從2015年初開始著手的,至發布經歷了大約一年的時間,起草人員涉及了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武漢安全工程研究院、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中國機械工業安全衛生協會、山東省輕工業安全生產管理協會等機構的專家。每一本手冊都是業內比較權威的專業機構牽頭,保證了《指導手冊》的專業性和權威性。
在編制過程中,我們將這6個行業的手冊編制工作分為了6個組,為了能夠匯集各家所長,互相借鑒,召開了無數次的研討會、審稿會。最終統一成了現在的樣子。
《指導手冊》的編寫并不是創造新的標準、規程,而是從現行法律法規、行業標準等之中進行梳理,把厚厚的文件資料化繁為簡,提煉出能夠對應工作現場的較大危險因素的防范措施,其中大量的工作是梳理、篩選和甄別。這是為了給企業管理人員和一線工作者減輕負擔,讓他們能夠抓住重點,更迅速、準確地掌握遏制重特大事故的方法。
記:《指導手冊》重點內容有哪些?面向的讀者定位是怎樣的?有哪些亮點?可以為企業解決哪些問題?
馬:《指導手冊》的主要內容是:對易發生較大以上事故和多發事故的生產場所、環節、部位和危險作業及檢維修作業行為進行辨識,并提出針對性的防范措施。包括53個小行業、578個作業場所(環節/部位)和955個較大危險因素,基本涵蓋了工貿6個行業所涉及的能夠導致重特大、較大事故的危險因素。
由于《指導手冊》面向的是基層安監人員、企業管理人員、企業一線員工等,那么怎樣將這部手冊做成一個簡單好用的工具,是我們在編制過程中重點研究的問題。
《指導手冊》最大的亮點,就是操作性和實用性很強。針對每個行業每一個工作場所、部位、環節,對應地給出了可能存在的較大危險因素、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以及最重要的,對應地給出了針對性防范措施。這可能是以往的文件中都不具備的一個特點。因此,無論企業原本的安全基礎如何,都可以直接拿著這部手冊,找到對應自身的行業,到生產現場進行對標檢查,按照工作場所、部位或作業環節將可能發生重大或較大事故的危險因素一項項排除;而具體到崗位的員工,對應自己崗位的就只有一兩條需要注意。這樣一來,簡化了隱患排查的方法和培訓內容,方便企業結合自身的管理制度,調動全員周而復始地開展隱患排查工作,形成長效機制。
另外比較突出的一個亮點,就是《指導手冊》將檢維修作業環節納入了進來。檢維修作業環節是工貿行業領域容易發生事故的一個環節,這也是以往的標準中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這次納入進來以后,就使得隱患排查工作更加全面了。
記:《指導手冊》發布后將采取怎樣的貫徹方式?下一步的行動計劃是什么?
馬:針對《指導手冊》的宣貫,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已經發布了行動計劃,要求2016-2020年組織實施,層層推動落實。但是這一行動并不是給地方增加一項新的工作,而是要求將《指導手冊》當作一個助力的工具,結合各地方的具體工作,把它真正地“用起來”。各地可結合自身監管重點和工作特點,如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建設工作、安全監督執法工作等,制定出適合本地情況的落實方案。
最終是要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組織企業結合實際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較大危險因素辨識管控責任制,將責任逐一分解、層層落實到企業、車間、班組和崗位員工;依據《指導手冊》開展較大危險因素辨識,登記建檔,實施有效防范措施,定期進行檢查排查和安全風險評估,加強日常管控;在有較大危險因素的生產經營場所和有關設施、設備上,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將辨識出的較大危險因素及其防范措施、應急處置方法納入崗位操作規程,做到“一崗位一清單”,并培訓員工熟練掌握。
《指導手冊》發布后,我們也即將編制新版的《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定標準》,對照手冊,將過去評定標準中有所遺漏的進行補充、修訂,并且將評定標準中的較大危險因素用特定的符號標注出來,使其更加醒目。今后企業在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工作時,就可以對照著《指導手冊》重點注意。
編輯 趙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