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青劍
2016年5月7日,由中共遵義市委、遵義市人民政府、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主辦,中共綏陽縣委、綏陽縣人民政府承辦的“中國·綏陽首屆雙河國際詩歌文化活動周”,在綏陽縣雙河詩歌廣場隆重開幕。
此次“詩歌文化周”包括大型詩舞《與詩同行》演出、高峰論壇、清溪湖詩會、紅果樹溶洞晚宴、啤酒燒烤晚會、“詩歌與我”沙龍活動、綏陽詩歌作品評鑒會等多項主題活動,亮點迭出。吉狄馬加、舒婷、西川、臧棣、葉延濱、張清華、吳思敬、陳仲義、梁曉明、胡弦、周慶榮、瀟瀟、黃亞洲、北塔、梅爾、李成恩、李發模等數十名國內詩人、評論家,以及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墨西哥、波蘭、越南、加拿大、土耳其、印度、丹麥、日本、貝寧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詩人、詩評家、翻譯家應邀參加了活動。貴州省作家協會主席歐陽黔森率貴州詩人徐成淼、李寂蕩、喻子涵、阿諾阿布等出席了這一盛會。60多位詩人齊聚黔北,讓詩鄉綏陽呈現出雅致燦爛的人文風景。
首屆雙河國際詩歌文化活動周得以在貴州綏陽舉辦,與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著名詩人吉狄馬加的努力密不可分。2007年,他曾創辦青海湖國際詩歌節,在國際詩壇產生很大影響。他認為,詩歌是一切熱愛自由和光明的民族手中最溫暖的火炬,人類將永遠與詩歌共存。而詩人從古至今,都是他們民族排在第一位的精神代言人,也是真正的和平親善的使者,詩人所發揮的作用,是其他人永遠不可能替代的。他相信來自世界各地的詩人站在綏陽這片積淀著愛與美的土地上,會找到無限的靈感,能采擷到最美麗的詩歌之花,也會在不經意間收獲最豐碩的詩歌之果。
5月8日上午,大型詩舞《與詩同行》拉開國際詩歌文化活動周的序幕。《與詩同行》分為序曲《中華頌》、上篇《詩承千載》、下篇《歌譜新篇》三個部分,展現千年詩鄉的深厚文脈、淳樸民風和詩畫山水。
全國首家以詩文化為主題的陳列館——“中國詩文化陳列館”,也于5月8日正式開館,參加活動的海內外詩人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據了解,中國詩文化陳列館分為序廳、詩史流長、詩鄉綏陽、尾廳四個部分,展示內容包含“中國詩歌文化”“詩詞加油站”“巾幗詩花”“老年詩家”“農民詩友”“詩鄉新芽”等多個板塊,集中展現中國詩歌文化發展脈絡和綏陽詩歌發展史。吉狄馬加在開館儀式上致辭,他說,“綏陽是一片充滿著詩性的土地,人文積淀深厚,國際詩歌文化活動在此舉辦,這里將會日益受到詩人們的親睞并產生應有的國際影響,真正成為中國和世界詩歌對話、交流與傳播的重要窗口。”
張清華與瀟瀟共同主持了以“自然主義書寫”為主題的詩歌高峰論壇,西川、臧棣、黃亞洲、葉延濱、何言宏、張清華、辛牧、陳仲義、李發模及水田宗子、弗郎索瓦·羅伊、何塞·馬里奧、 阿爾貝雷茨·拉莫斯等海內外詩人、詩評家,闡述了自己的詩歌主張,與上千名觀眾分享了他們的精彩觀點和深邃哲思,將詩歌的古典精神、詩歌與山水自然的的關系、現代詩歌的發展趨勢披露得淋漓盡致,并進一步探討了古今詩歌文化如何更好地交融、如何在時代浪潮下煥發出嶄新的生命力。
談到自然主義書寫,初次到貴州的著名詩人西川認為,中國人說山水的時候,指的是人文山水;而在外國人眼里,自然是沒有人的自然,自然是獨立存在的。這里就有一種“有人的”和“沒人的”自然之分。中國詩人海子眼里的自然,是自然中的那個“我”。現在人們在風景區用手機自拍,其實關心的也只是大自然中的“我”,而不是大自然。所以說,自然主義書寫是寫自己,還是寫大自然?這是個值得注意的命題。
臧棣說,詩歌始于愉悅,也始于智慧,進而達到內心辯證的理解,超越痛苦。這個“愉悅”,是來自生命的“大愉悅”。這個“大”,是一種包容,有了包容,就能化痛苦為快樂。詩歌是生命的天性。你原本可能不是一個詩人,但你對生命的覺醒很有感悟,經過訓練,你就是一個詩人了。
與貴州有著深度交往的詩人黃亞洲說,一方山水的特點、格局、性靈、魅力,詩人要盡可能體現于詩作,爭取做到真正的情景交融,讓讀者既對你詩作里呈現的那方山水產生向往,也對你精神領域里的那方山水產生理解和共鳴。他認為,盡管山水是詩歌,但詩歌不是山水,或者說,山水詩里面,不盡是山水本身。山水詩里有著太多的政治、愛情、處世哲學、佛道感悟。山水詩是不純凈的,里面有許多雜質,這些雜質,猶如是山崗內部的那些粗礪的巖石,托起了那座山的脊梁,使大山成為大山。
李承恩是“80后”女詩人,同時也是一位紀錄片導演。近年來,她寫了許多在山水行走中的感受,以及她生活中的親情,還有“打動我靈魂的那片刻的詩意”。她說,人可以老去,但山水不會,山水萬古長青。不管現代化如何摧毀古老的精神,不管文明的步伐如何以破壞大自然為代價,山水永遠活在詩人的心中。生活越來越功利化,現代詩人越來越喪失了自然的表達,喪失了與山水對話的能力。在這種背景下,自然主義書寫就具有了一種特殊的意義。
七十八歲的日本詩人水田宗子著有詩集《歸路》 《圣塔芭芭拉的暑假》等,在國際詩壇享有盛譽。她說,很多時候,她是在孤獨中寫詩的,因為孤獨讓她更有充分的空間來思考、行文。人們被強制性地賦予某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被貫徹到詩歌里,就有了許多哲理性的詩句。人其實是非常渺小的,在大自然面前,不足掛齒。所以說人不是全部,而是自然的一小部分。
吉狄馬加在點評中說,“嘉賓們的發言都極具建設性,本次的主題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個創新,重新將自然與主義結合在一起,在新世紀,所有的國家都在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式。在工業化和后工業化給我們的生活敲響了警鐘,必須重新思考我們的發展方式,找到一個更和諧生存方式,用詩歌來探路我們人類的歷史文化,同時來保護我們生存的地球。用詩歌來關注我們的自然,來關注我們人類今天的生存狀態,關注人類的命運。從西方重理性發展的道路上可以看到整個人類的發展并帶來了新的前景,人類的發展不要只注重簡單的直線邏輯。我們的詩人通過詩歌論壇來讓大家對自然生態狀態的重視。”
5月8日是母親節,當晚,主辦方特別安排了一場別致的“媽媽的詩”詩歌朗誦會,詩人們用經典的詩句盛贊母親,祝福母親。
5月9日,中外詩人暢游清溪湖景區。在清溪湖詩歌朗誦會上,受秀麗風景激蕩,詩人們詩性勃發,紛紛朗誦自己的作品。按照國際慣例,詩人們用母語朗誦,詩人北塔和四川外國語學院的幾位學子,則承擔了翻譯的任務,讓詩歌得以無障礙地分享。
5月10日,在雙河客棧舉行了“詩歌與我”主題沙龍,國內外的詩人們紛紛朗誦了自己的詩作,并談起了自己的創作以及中外詩歌的交流。
談到中國詩歌與世界詩壇的對接,臧棣認為,目前中國的詩歌在走出去的渠道上,缺乏系統性,比較零碎。如果國家設立一個基金,專門請翻譯家來翻譯中國詩人的作品,有計劃地推出,就能讓更多的人閱讀中國詩歌,了解中國詩歌。
加拿大著名詩人、作家、翻譯家弗朗索瓦·羅伊至今已出版11部詩集、2部長篇小說、60部譯著。她說,詩歌可以透出各種狀貌,即使是傷感的時候,通過詩歌,也可以使變得愉悅。更多的時候,詩歌是一種快樂的表情。對于中國,羅伊是通過詩歌來認識的。因為有了這個國際詩歌文化周,她對中國的詩歌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她今年將在美國出版一部用英文版的中國詩人作品集,包括了吉狄馬加、西川等著名詩人的作品。
來自墨西哥的詩人恩里克·塞里溫說,他熟悉中國的詩歌是從杜甫開始的。在墨西哥一個叫埃瓦瓦的州,人們把讀杜甫的詩歌當成潮流。他說,那里的人們閱讀杜甫的詩歌時,淚流滿面,覺得杜甫與自然的距離太親近了,對自然理解太深了。這說明詩歌藝術是沒有國界的,它能跨越地理、歷史、語言等諸多障礙,抵達你的心靈。恩里克·塞里溫能說出李清照、李白、白居易、王維、龔自珍等中國古代詩人的許多作品,但對于當代中國的詩歌,他表示了解得不多。他認為,舉辦國際詩歌文化周這樣的活動,對于像他這樣熱愛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很有必要。今后,他將用西班牙文翻譯中國詩歌,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詩歌魅力。
土耳其詩人奧盧·貝茲拉姆魯一面寫詩,一面經商,詩歌和貿易,他都做得都很好。他不僅是詩人,又是報紙的專欄作家,小說、散文、電影劇本,都寫得有聲有色。他認為,自己的經商經歷,有利于自己的文學創作,尤其是詩歌創作。土耳其人對中國的文學不很了解,這主要是土耳其缺少中國詩歌的譯著。他想通過這樣的國家交流活動,能否搭建起與中國詩歌溝通交流的平臺。
美國詩人梅丹理既是漢學家又是翻譯家,先后出版了英文詩集和中文詩集。但更多的時候,他更樂意做譯介中國詩歌這樣的“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國詩人的作品,他閱讀速度很慢,甚至慢到用一個小時推敲一行詩句的地步。
水田宗子表示中國和日本的文化背景相似,都要彼此相互學習。她喜歡北島的詩歌,“因為北島和我的經歷相似,都在國外生活20多年。當然,喜歡他的詩,主要是他的詩歌的文學性和藝術性很強。”不會漢語的水田宗子表示,如今她開始學習漢語,目的是更好地了解中國的詩歌、中國的文學。
綏陽詩歌作品評鑒會上,臧棣、梁曉明、李寂蕩、沙克、李自國等,對綏陽詩人的作品進行了深度剖析、點評。身為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新詩研究所研究員的臧棣認為,綏陽詩人有著一種蓬勃的氣象,對詩歌的理解較深刻,有較深的生活體驗感,一些詩作寫得比較成熟,群體寫作的潛力大。作為一個縣,涌現出那么多熱愛詩歌的人,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