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峰
[摘要]學校德育是陶冶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是貫穿于學生整個在校學習生涯的教育。中職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思想道德品質正處于可塑期,學校德育松一松或緊一緊的效果對于學生的道德養成狀況將關系他們的一生,因而學校德育教育必須加強。中職學校加強德育的重點要落實到學生的“知行合一”上。
[關鍵詞]中職德育 學生 知行合一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0-0178-02
將“知行合一”作為中職學校衡量對于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非常重要。中職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正是一個人告別少年時期走向青春時期的轉折階段,思想道德品質正處于可塑期,且這個時期他們開始進入和同學們扎堆的集體生活,不再被家長和家庭所束縛。相比較于剛剛結束的學習生活,他們自認為自己已經成為了一個“小大人”,已經可以主宰自己的事情了,也在這個時期開始有反叛情緒和逆反心理。中職學生思想活躍,喜歡相互交流,并容易互相影響,他們會以自己的好惡來判斷周圍的事情,容易在道德認知上被正確引領,也容易囿于自己的認知而“劍走偏鋒”。所以,中職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僅僅是局限于向學生講授一門課程,讓學生能夠記憶所學習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理論知識,更應該將這些理論作為自己修身養性的座右銘,能夠“知行合一”地律己,做具有優良思想道德品行的好學生。當中職學生走出校門進入社會后,能夠成為工作崗位上思想道德品質合格的好員工,社會生活中思想道德品質合格的好公民。
一、中職學生所表現出的思想道德品質方面知行脫離的問題
毋庸置疑,中職學校所開設的思想政治課即包含理論傳授的目的,即讓學生知道并接受學校教育所傳授給他們的正確的、科學的、系統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論;更要達成理論傳授的目的,即讓學生懂得用這些理論來嚴格要求自己,將學到的理論內化于自己的真正的理解和悅納,真正的言行指導,也即達成真聽、真信、真做的效果。但是,從現在的中職學校的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看,理論教學與學生的思想品行結合得不夠,相互之間有脫節情形的存在,其表現是學生在理論教條上能夠說出一套,但在言行中卻時常會出現另一套,也即中職學生在思想道德品質上會表現出知行脫離的問題。那么,這些表現是怎樣的呢?
(一)思想放任,心理偏頗
中職學生在進入校園后,容易因為自己未能進入大學校園學習而產生自卑、無奈的心理,這種心理會帶給他們明顯的消極情緒,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影響著他們的思想和學習,個別學生會因此產生煩躁、焦慮、失眠的狀況,這種落差,導致了這些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中,在面臨著學習壓力、戀愛失敗、就業迷惘等諸多成長問題時,就可能會產生格外的焦慮、壓抑和煩躁,甚至輕生等嚴重的不良心理,而這些不健康的心理也必定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工作和成長。在南京召開的大陸、香港、臺灣三地21世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學術研討會上,有報告說:在我國80年代中期,23.5%的高職高專學生有心理障礙,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來已達到30%。也有個別學生會尋求刺激,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導致和同學關系緊張,時常被老師批評,學習成績下降,甚至于喪失進取的目標和意志等,因此,也總會聽到中職學校包括中職教師埋怨生源不好的說法。處于這種思想狀態的學生對于思想政治課學習的態度可想而知:他們對待思想政治課的學習態度要么是“左耳朵聽,右耳朵冒”;要么是知道了,并不會主動遵循,依舊是不以為然的表現。而教師仍然以講課的方式來傳授給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自然而然的,學生會以對待文化課的教條式學習心態來對待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了,以至于放任自己的消極思想,任由自己不正確的思想觀念去對人、對事、對待學習。
(二)自我放任,我行我素
雖然通過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學生接受了相應的思想道德理論,在理論層面懂得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自己應該怎樣約束自己的言行,怎樣在思想道德品質上律己,但是中職學生的自我意識很強,他們過于自信,容易以自己的道德認知和標準看待生活中和社會中的事物和現象,將自我意識放在第一位,受不正確觀念的影響,過分追求個人意愿的滿足,忘記了自己的言行應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范圍內加以約束,甚至少數學生推崇及時行樂,攀比吃喝玩樂,以個人想法的滿足為第一選擇,拉幫結伙,爭風頭,打群架。
(三)消沉低迷,無所用心
有一些中職學生認為自己的前途無望,自己沒有能力考取好學校,自己的家長沒有優勢社會地位和條件,將來的前途一片渺茫,在學校無論學得怎么樣,將來畢業后走向社會的命運就是靠碰運氣,前途未卜,現在怎么學習都無濟于事。尤其對于思想政治課,既有消極情緒,又有抵觸情緒,不愿意學習,或者隨幫唱影地走過場,在考試時臨陣磨磨槍地爭取個及格成績。學校的思想政治課不能緊密地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教師按照自己的備課思路講課,理論學習與學生的思想實際形成了“兩層皮”,思想政治課的預期目的被擱置。
二、中職德育如何在學生“知行合一”上見成效
學校德育教育是一個系統而長期的工程,對于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教育必須目標明確、堅持不懈、循循善誘、耳濡目染、入腦入心、見諸言行。就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說來,要理論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讓學生在信服的基礎上接受道理,在自覺的基礎上約束言行、塑造品質;在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要形象生動、豐富多彩,切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針對中職學校對于學生的的德育說來,要予以凝煉的闡釋,即強調“知行合一”,必須在 “知行合一”這個教學指導思想上尋求教學效果的改變,讓中職學校的德育從理論教條的桎梏中解脫出來,能夠與學生的思想實際親密對話,與學生的修身做人形成“摯友關系”和“師生關系”。
(一)變革思想政治課教學理念
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陣地是思想政治課,要形成“知行合一”的預期效果必須從變革思想政治課教學理念做起。面對現實,不得不說中職學校的教育觀念存在問題,問題的癥結是“課本化”和“教條化”。也就是說將思想政治課教成了如同其他專業課的模式,其發生和發展的線索是:從書本上來,到考試中去;由書本講解到最后的考卷驗收,教師能夠將課本知識講解給學生,教師成就完成了學習任務;學生能夠在考試卷子上答出合格成績,學生就完成了學習任務。這種模式將思想政治課最為重要的一環忽略掉了,就是學生的“知行合一”問題。學生知道自己“知行脫節”,但并不知道或不能夠用已經知道的理論來修身。變革思想政治課教學理念為“知行合一”的理念,需要學校和任課教師“變身、變位、變法”:變身,就是徹底去除“課本化”和“教條化”的教學管理理念,建立真正意義上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觀;變位,就是要以學生的需要為本位,將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視為學生,讓學生真正能夠自主學習、自我練習、自覺修身;變法,就是要改變教學方法,包括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評方法,要將學生的理論認知和行為實踐對應起來,雙向并重。
(二)形成學生德育的合力
中職學生的德育實現“知行合一”,學校承擔著重要的施教責任和協調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共同助力的牽頭責任,學校在學生的德育教育中要把自己施教的責任和義務履行好,也要注意調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給中職學生的德育創造最好的環境條件。
學校應該強化德育的實踐性,建構完善的德育體系,創設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將德育實踐性和課堂教育緊密結合起來,讓德育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特別是要將德育落實到學生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向書本學,向實踐學,向身邊優秀的人學,并通過適當的實踐課程,或者與實習基地建立德育互助,讓德育教育模式更加喜聞樂見,豐富新穎,更具時效性和針對性。德育教育體系強調“知行合一”,評價體系中必然要用“行”來衡量“知”,就是說學生的行為意識、道德修養,以及作為師范生的人格示范作用和敬業精神都應該參與到德育評價體系之中。
教師要對學生的德育富有責任意識和愛心,兼具愛和責任的教師才是合格的德育教師,可以說,沒有對學生的愛心和責任心,就沒有對學生盡職盡責的教育。師愛意味著無怨無悔的奉獻。中職教師工作繁瑣,責任重大,因此沒有勇于奉獻的精神是無法勝任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就是教師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但奉獻并非等于單向的“失去”或“犧牲”,在奉獻中,教師才能真正體會到自身的價值之所在。當代社會提倡雙贏,在教育中雙贏的基礎就是以學生為本的扎實奉獻,既提升自我修養,又陶冶了學生的道德品質。這種奉獻對教師來講,能帶來別人體會不到的樂趣和回饋。奉獻是會有回報和收獲的。在德育教學中,只有擁有博大無私的愛,才能激發起學生的感恩之心,讓學生沐浴在愛的光輝中,才能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中職學生的德育與其成長的家庭和社會環境是息息相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德育教育的前提;社會教育要為學生德育教育提供智力支撐和品質保障,有正確導向的社會環境會為學生德育提供寶貴的植根土壤。學校德育教育只有與家庭、社會的德育和諧一致時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借力發力,起到讓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利用各種行之有效的形式
能夠用來達成中職德育“知行合一”效果的方法有很多。如利用文學藝術作品感染人、教化人的作用來影響學生。以電影《左耳》為例,組織學生觀看這部電影,會讓學生具體感受到坦誠即胸懷坦蕩、誠實做人;坦誠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所應持有的一種正確的態度,也是每個人都希望從他人身上能夠享受到的一種被信任被尊重的感覺;坦誠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所內蘊的優良品質,正如孔子所言:“內不欺己,外不欺人”;坦誠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誠實、友善”的為人處事的標準。因而,在現實生活中,與人相處當坦誠相見,當坦誠遭到冷遇和挑戰后,也當以坦誠做人的堅守來影響和感化他人。坦誠品質的擁有是人生受用不盡的財富,電影《左耳》在向人們講述青春愛情故事的同時,就是告訴了人們這樣的道理。對于現下我國的校園中職學生說來,缺乏誠實友善的品質是不爭的事實,而且在學生中搞親親疏深的也大有人在,也不乏不講誠信的言行,而學校便可以將進行誠實友善教育的途徑擴展,如這樣組織學生觀賞文學藝術作品。觀賞電影《左耳》這一類的藝術作品所能夠獲得的啟發和警示作用不能忽視,所產生的教育效果是會博取情感認同的,更容易內化于學生的言行。
【參考文獻】
[1]程遜.中職德育課教學理論聯系實際的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10(31).
[2]劉文超.談案例教學在德育課堂中的運用[J].文教資料,2014(18).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