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慧
中國傳統圖案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它起源于距今六七千年的原始彩陶紋樣,歷商周時期、戰國時期、漢代、南北朝時期、唐代、宋元時期、明清時期,發展到現代。在漫長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中,不同時期的圖案有其各自的特點。在不斷繼承祖國優秀圖案藝術的基礎上,還應從文化的角度進行較深入地探索,展示中國傳統圖案藝術的特點以及其文化思想,讓人們重新認識傳統圖案。
《辭海》有云:“藝術起源于人類的社會勞動實踐,是一定社會生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涉獵時期和農耕時期的藝術反映是同時期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這時期主要以幾何紋、動物紋樣為主,植物紋樣還沒有出現,但是隨著生產活動的發展,人類開始認識植物、親近植物,這種變化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從動物裝飾紋樣到植物裝飾紋樣的過渡意味著人類從涉獵生活到農耕生活的巨大轉變。
在萌芽時期,植物紋樣有著與宗教、哲學、社會文化相結合的特點。在中國古代,先民喜歡將自然現象、自然植物、自然動物等富于神秘化、神明化,祈求無災無難、風調雨順、日以飽腹,以此來寄托心靈的慰藉和心想事成,具有濃重的宗教色彩。圖騰崇拜是驗證植物被神化的有力證據,例如楚族的桃子、苗族的楓樹、彝族的竹子等等,而后更是有神話傳說、祭祀、禁忌等出現,又例如我們熟知知的桃符、桃人等桃制品,具有驅邪辟邪的功效,這些古時的說法時至今日仍被一直認同和沿用。在上古時期,對于先民來講,被賦予神力的植物就是“哲學”,它們被人形化和人性化,具有人的特點和超凡的能力,可神可人。它們可以是小說中描述的花仙子,個個知書達理、溫潤動人、精靈古怪。它們也被賦予
高尚的品性,比如梅花的孤傲、蘭花的清幽、竹的剛正不阿、荷花的清廉等等。植物和人之間的感情是可以互相傳遞的,李商隱的《贈柳》有詩云:“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用柳樹來表達對離別之人的依戀和思念之情。
植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是自然界生命力的象征。植物本身各個所具有的獨特形象,它們千姿百態、各有所長,人類最初多不加修飾的直接運用其原型,其最初的植物紋樣大多線條簡單、造型缺乏靈活性和獨特性,后經人類長時間的不斷摸索和不斷創新中,中國傳統植物紋樣開始由原生態形式走向抽象化形式,造型更加趨于生動化、藝術化,種類繁多、形象生動、造型靈活。中國人自古偏愛圓滿、喜慶、平安等等,這些情懷在中國傳統植物紋樣中也有著強烈的體現。植物紋樣發展到明清時期具有明顯的吉祥寓意,寄情于物,用物言志,用植物來表達著人類對于美好事物的真誠祈禱與殷切盼望,以此來達到心靈上的寄托和慰藉。中國傳統植物紋樣作為中國裝飾文化里面一種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以其特有的形式彰顯著中國人的生活習慣、文化習俗、政治經濟等文化背景。
中國傳統植物紋樣的文化內涵貫穿于不同歷史發展時期,在抽象和具象間融合與演變,它承載著人類美好的愿望,它是人類精神的寄托,它是聚集特色、超乎物象外的審美情感。中國傳統植物紋樣具有突出的文化特點,它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起點,觸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廣泛的審美關系,它將自然物象和人文理念統一起來,它所傳達的社會文化意義能夠引發人類的聯想和共鳴,使得室內空間、人、植物紋樣三者之間形成積極互動的關系,符合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即強調入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起初從儒家的“仁者愛人”到道家的“道法自然”中強調人在自然、恬淡無為中回歸自然的思想,為“天人合一”的理論奠定基礎。中國裝飾設計從精神層面到思想觀念上面,均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種理念已上升至哲學高度,構建成“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體系,可以說“天人合一"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特質。
中國傳統植物紋樣,反映著中國人的藝術觀、價值觀。其藝術感主要體現在植物紋樣的構成藝術法則和圖案應用于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體現的價值和功能上,具體到三方面:以植物紋樣來記錄人類歷史的生活和發展,用植物紋樣裝飾和美化生活,用植物紋樣來寄托精神觀念和信仰。中國傳統植物紋樣記錄著人類不同時代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生活,表現著不同時代人類的時代感、藝術感。紋樣藝術的發展,追根究底還是為了裝飾人類的生活環境和生活器具的一種裝飾藝術手段。植物紋樣的美好寓意,使得生活用具不僅具有本身的使用價值,而且使其具有更高層次的藝術價值,
重視藝術的民族性是現代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中國傳統植物紋樣作為一種自然、高雅的文化符和設計語言,有其自身的藝術價值和文學價值。它是抽象藝術的物化形態,表達著不同時期的社會屬和文化背景,展示著中華民族的邏輯思維方式和藝術的表達形式。
(作者單位:武漢紡織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