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健
?
校團合作提高人才供求匹配度
■袁曉健
摘要:當西方教育體制進入中國之后,戲曲表演人才的科班教育逐漸淡出演員培養的主渠道,被以班級授課為特征的學校教育所替代,學校成為人才的主要來源。然而,學校教育在提供規范性的同時,卻因為產業發展現狀,受經費與政策的局限,始終無法與院團需求完全匹配。本文通過對院團人才需求及學校教育現狀的分析,提出三點解決方案。
關鍵詞:提高人才培養匹配度
由于專業的特殊性,院團的戲曲演員基本都來自專業訓練機構,或是以學校為主體的普通學校教育,或是以表演團體為主體開展的科班教育,西方教育體制進入中國之后,科班教育逐漸淡出演員培養的主渠道,被以班級授課為特征的學校教育所替代,學校成為戲曲表演人才的主要來源,也成為演員專業技能、文化素養、道德品質等發展能力的主要構建基地。
值得肯定的是,戲曲表演專業有著其它大多數職業教育不能企及的一個優勢,那就是戲曲表演專業有著緊密的校團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院團與學校在師資配備、課堂教學、實訓就業等環節攜手投入,但盡管如此,我們仍發現學校教育與院團人才使用的匹配度不夠高,院團仍然不斷疾呼各種人才的到來,學校仍然覺得戲曲教育事業的生存條件和生態環境不甚良好,因此,我們有必要認真研究戲曲教育自身的問題,從戲曲演員崗位職業能力的角度,解決人才培養與使用不匹配的問題。
(一)戲曲院團崗位職業能力要求
我們對省內9所戲曲院團進行了人才需求調研,根據調研,戲曲專業院團亟需的人才主要有:
1.專業知識和技能:
(1)塑造角色、表演劇目的舞臺表現能力。
(2)扎實的戲曲表演專業基本功。
(3)后臺服、化、道、盔常用技巧。
(4)劇本編創能力。

亟需的人才餅狀圖
2.個人素養:團隊合作意識、吃苦耐勞精神、良好的溝通意識、安全意識、創新意識。

個人素養餅狀圖
(二)戲曲院團實際困難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文化藝術事業逐漸形成了多元發展的格局,傳統藝術受到了嚴重的擠壓,戲曲演出市場逐漸滑坡,戲曲表演團體逐漸萎縮,傳統文化藝術面臨嚴重的挑戰。國家及省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扶持基層演藝業發展,并取得初步成效,演藝行業和戲曲文藝團體,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其顯著特點是國有表演團體數量逐步減少,而民間職業劇團卻如雨后春筍,迅速茁壯成長。
但從江蘇整體上看來,劇團特別是地方性劇團或因經費緊張,養不起更多的舞臺輔助人員,演員往往需要身兼數職,化妝、盔箱、服裝、道具等等技能均需具備,有的甚至是演員轉行做專職舞美人員;或因沒有優秀的劇本,要想在眾多劇團中脫穎而出,大量資金投放在劇本外購上;此外,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老問題,就是經過多年校團合作培養,各個院團多多少少都有幾個可以拿得出手的“臺柱子”,“四梁”略有,“八柱”奇缺,缺的不是“二路”演員,而是演員的“二路”專業表演能力,比如:“二路老生”、“武二花”等。
1.中職戲曲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問題
由于學校辦學的目標定位依舊是培養一線演員,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也仍然是以演員崗位的專業知識、技能課程為主。由于戲曲培養的特殊性,耗時耗功,學生學習專業都來不及,不可能有時間去學習其它如服化道、劇本編創等技術技能。
近幾年,應學生和家長的強烈要求,一些學校開始把升學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學生在學好戲曲專業的同時,努力學習文化,以進入高校進一步深造為目的。但這一變化帶來的課程變化,主要突出地表現在文化課程的安排上,與演員崗位之外的專業技能無關。盡管有些學校開設了相關的選修課,或是在劇目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分出部分學生重點學習“二路”劇目,但教學實效與專業要求標準相比,相差甚遠。
2.觀念問題
盡管戲曲學校人才培養傳統就是校團合作的模式,但由于行當結構自身也不合理,院團很少愿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與學校共同培養演員以外的崗位人員,因為有些人認為戲曲舞臺化妝、服裝、盔箱、道具等技術人才,可以由部分不適合繼續在舞臺上演出,或者擔任主要角色的人員轉行擔任。而當這些舞美、編劇,甚至是“二路”演員嚴重缺失時,劇團才有發現無人可尋。江蘇作為戲曲大省,地方戲種眾多,戲曲學校不少,卻也難找幾個合適的此類專業技術人員,許多大團,一有演出便瘋搶一人,比如戲曲化妝、盔箱、翻跟斗演員等。
3.專業課教材問題
建國幾十年來,全國中職戲曲學校沒有統一的戲曲教材。我省戲曲學校大多有自編的劇目教材。但教材內容也僅限于曲譜唱腔,劇目分析、人物分析的教學內容完全由劇目課教師承擔,教學效果如何無法衡量。同時,更缺乏毯子功、戲曲衣箱、京劇臉譜、戲曲服裝、化妝等專業教材,略有涉及的課程,教學內容均在教師的“肚子里”,教學基本停留在“口傳心授”階段,靠老藝人現場操作或學生在演出的預備過程中自己積累經驗。
4、專業師資隊伍情況及存在問題
據調查,全省所有的學校,戲曲專業師資都比較緊缺。大多數學校,基本功教師尚能由本校在職教師擔任,但劇目教學就要從戲曲院團聘請。劇目教師尚且如此,更毋須論及創編、服化道等專業師資了。
1.讓院團發揮合作作用
院團是學校產品的使用者、檢驗者,同時更是許多戲校的合作者。學校要培養什么職業能力的人才,院團最知道。因此校團合作,首先要解決的是企業方在合作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以往的院團合作,劇團的參與度與融入度較低,多是投入課程教學,我們的改革即從建立以聯席制度為基礎的雙元主體合作教育機制入手,深化現代學徒制改革,在培育流程上全面并軌。
院團應深入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根據文化產業、戲曲演藝市場的發展,及時提供人才需求的行當、能力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一線師資,吸納學生入團實踐演出,反饋學校人才培養的優劣缺失。學校教育的招生、教學、就業與科班教育的收徒、學藝、出師全面并軌,高度融合。招生與收徒對應,共同選人;教學與習藝對應,合作共育;出師與就業對應,三方評價。
2.讓學校發揮主導作用
學校是學生在學習階段賴以生存的“娘家”,決定著學生將來投入誰家之門,以及是否能憑借一己之才生活的更好。因此,學校必須在政府的支持下,做好專業規劃,在市內、省內謀劃好各個劇種演員、舞美各方向、劇本創編的發展戰略,選擇好合作院團,從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開設好方向課程、人文素養課程,發揮綜合藝術院校的優勢資源,以劇目為載體提升人文素養,將校園文化與劇團精神相融合,將戲曲非遺活態傳承的文化功能與新一代演員培養的教學功能有機結合。
傳承與創新比肩。通過師承完成了原汁原味的劇種傳承功能,通過劇目創作,豐富了傳統劇種的時代特質,強化了傳統戲曲的現代化變革。通過主教老師的口傳心授、教學團隊的整體作用和相關課程,讓學生在掌握傳統戲曲基本技能的同時,涉獵流派以外的戲曲特征,強化了創新能力的培養。
3.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
戲曲行業向來有一句老話,叫“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于當前戲曲專業的在校學生。當校團與個人雙向選擇進入學校以后,學生的個人投入就決定了人才培養的結果。這種投入,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學習精力之外,更有個人興趣發展、就業能力等人生規劃。要在學校的幫助下,學會分析自身能力的優劣勢,建立具有個性特征的發展規劃,擯棄低俗觀念,不是學了“戲曲表演”就一定要當臺柱子,不是當了“臺柱子”其它的能力就不需要學習了,要選擇市場極度匱乏的人才培養方向,打造自己的人生事業。
戲曲表演是一個傳統而又現代的專業,戲曲表演人才培養是既成程式又面臨新興變化的教育種類,當供與求發生錯位時,我們要在堅守人才培養規律的前提下,與院團合作調整學校人才培養方案,提高校團人才需求匹配度。
(該論文為江蘇省文化廳科研課題——《江蘇“非遺”之戲曲、曲藝傳承的學校模式研究》一般課題12YB08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于瀟.《傳統戲曲人才培養研究》山東藝術學院出版社.
2.宋鳳麗《新時期戲曲表演人才培養之我見》《人間》201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