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燕
摘 要: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是從業人員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與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緊密相連。在技工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需要,是企業、技工院校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技校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技工院校應整合各種教育資源,采用多種教育途徑和方法以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關鍵詞: 技工教育 工匠精神 教育資源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在2011年兩會召開前夕曾進行一次專題調研:我國自來水筆、圓珠筆、木桿鉛筆的產量均居世界首位,是當之無愧的制筆大國,但我國制筆產業卻大而不強,甚至面臨生存危機。在制筆企業較為集中的江浙一帶,調研組發現,我國制筆企業使用的筆頭90%以上依賴進口,中性墨水80%依賴進口,國內自行研制的筆頭、墨水,質量不過關,盡管價格低廉,卻鮮有企業問津。
一支筆能有多少核心技術?但就是這小小一支筆,我們都依賴進口,筆頭從瑞士進口,墨水從日本、韓國、德國進口,中國企業僅負責筆桿制造和筆的組裝。
這樣的一支簽字筆,在中國的采購價為0.5至1元人民幣,出口至國外卻能賣到1美元以上,中國企業只能從中賺取2至5分錢的微薄利潤。其中有家Premec公司引起了我的注意,該公司1961年創辦于瑞士,50年來專門生產筆頭,1995年開始生產制造當代使用最廣泛的中性筆頭,到2007年所有品種總產量達60億顆。
像這種50年專業做筆頭、只做筆頭的公司,他的專業精神值得學習。這種鍥而不舍、孜孜追求的專業精神,讓我想起了匠人。
一、什么是工匠精神?為什么要培育工匠精神?
2015年5月,中央新聞臺推出八集系列節目《大國工匠》,講述了為長征火箭焊接發動機的國家高級技師高鳳林等八位不同崗位勞動者的故事,他們不是追求名牌大學,拿耀眼文憑,而是默默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
隨著該片的熱播及全國兩會的召開,“工匠精神”一詞被多次提及,紅遍大江南北,并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報告中如是寫道:“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費品品質、促進制造業升級、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三個方面。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工匠精神,指一種精工制作的意識,一個產品的每個環節、每道工序、每個細節都精心打磨、精益求精,專注、精確、極致、追求卓越。套用財經學者吳曉波的話來講,工匠精神就是:做電飯煲的,能讓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粘鍋;做吹風機的,能讓頭發吹得絲絲柔滑干爽宜人;做菜刀的,能讓每一個主婦手起刀落,輕松省力;做保溫杯的,能讓每一個出行者在雪地中也能喝到一口熱水……即是說,在企業本身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質量上,追求更高境界,達到極致。
凡事都有另一面,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濫造。當然,制造業的最終目的都是盈利,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只不過,相較于粗制濫造賺快錢,堅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難、也是唯一正確的路。你要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工夫,因此,工匠精神不僅是一項技能,更是一種精神品質。
二、職業教育是工匠的搖籃,職業教育要注重培養“工匠精神”
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令人矚目的制造大國之一。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大量使用廉價勞動力和能源、出口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經濟已逐漸失去競爭優勢。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的支撐。
近年來,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各地職業技術學校培養了大批中高級技能人才,但總體上還難以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數量上供不應求,質量上仍待提高。技術工人的技能和素養需要職業教育院校的精心培養,尤其是以嚴謹、專注、敬業等“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素養缺乏,直接影響產品質量和檔次。據企業用工調查顯示,80%以上的企業表示技能人才需求不能滿足,95%的企業認為新員工的職業素養還待提高。高素質技能人才缺乏,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人才瓶頸。完美的產品需要一流的技工,而一流的技工必須具備高超的技能和優良的“工匠精神”。
說到“工匠精神”,我們會想到瑞士的手表、德國的機械、日本的管理。正是由于對“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堅守,才造就了這些國家名企輩出、品牌輩出。據報道,截至2012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企業長壽的秘訣是他們都在傳承寶貴的“工匠精神”。以德國為例,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奔馳、寶馬、奧迪、西門子等知名品牌之外,還有數以千計的中小企業,它們大部分“術業有專攻”,立足本行,心無旁騖,在某一細分產品上不斷積累優勢,最終成為各自領域的“領頭羊”。
在我國,企業“短命”的現象并不少見。雖然我們具有“庖丁解牛”、魯班、賣油翁等歷史悠久、膾炙人口的“工匠”式傳奇,如今卻常常被“差不多”文化所取代,“差不多就行了”甚至成為在車間和作坊之外很多人的生活態度。在這樣的文化氛圍里,“工匠精神”的沒落和消亡就在所難免。更令人擔憂的是,企業這種職業態度還會對職業院校辦學理念和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產生負面影響。技工院校是培養高級技工的主要陣地,要讓“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扎根”,企業首先必須轉變觀念,社會必須轉變觀念,致力打造百年老店、民族品牌,并積極營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環境。
職業教育是與企業發展、科技進步、社會繁榮緊密關聯的教育類型,重振“工匠精神”自然離不開職業技工教育。眼下,確有不少院校不夠重視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這迫切需要盡快補上院校發展上的“短視”,走出偏重技能傳授、文化教育,忽視職業素養培育的誤區,進而對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產生推動作用。顯然,工匠精神是轉型的必備條件。工匠精神不僅代表著一種新的生產理念,而且是中國制造業的轉型方向。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更讓我們看到了國家的態度,看到了重振“工匠精神”的信心。
“工匠精神”是追求極致的精神,其核心內涵在于不僅把工作當做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職業敬畏、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的精神。在眾多日本企業中,“匠人精神”在企業上與下之間形成了一種文化與思想上的共同價值觀,并由此培育出企業的內生動力。工匠們將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融入每一個環節,做出打動人心的一流產品,給客戶提供無可挑剔的體驗。這樣寶貴的職業精神如何培養?自然需要職業院校開設相應的理論課程進行系統的闡述引導,并在具體實習操作中強化訓練。
需要注意的是,多年來形成的優先保證就業和滿足糊口營生的辦學導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很多職業院校對“傳技”和“育人”關系的把握出現了偏差。除了職業院校和企業的努力外,我們還迫切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全力營造全社會尊重職業、尊重勞動的氛圍,在制度層面讓工匠們受人敬重、體面工作,成為職業院校學生心目中的偶像;保證工匠們不為基本生計所困,潛心無憂鉆研,成為具有高度定力和魅力的“大國工匠”,這才是民族的希望所在。
三、職教教師應有“工匠精神”
我國正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對“工匠精神”的呼喚,可謂適逢其時,意義重大。筆者聯想到自己的職業——一名技工院校語文教師,不也是專業技術工作者嗎?不也應該有“工匠精神”嗎?
職教教師應該如何追求本職業的極致?如何把“工匠精神”滲透到語文課堂中呢?
第一,職教教師必須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教師這份職業是高尚的、特殊的,我們有個響亮的名號:教書匠。這個職業絕不是朝三暮四、說變就變的。教師應永不忘初心,給自己營造“與世隔絕”的安靜環境,要潛下心來研究課本教材,關注不斷發生變化的學生群體,這種經年不變的習慣最終會成就一種精神,就是對每一個章節、每一堂課、每一位學生都精心打磨、專心雕琢、用心打造的態度,這就是我們這個行業的“工匠精神”。
如教授《應用文寫作》中《條據》一章,條據是我們工作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文體,有借條、收條、領條、欠條等。除了吃透教材,把條據的寫作要求、寫作規范都認真細致講解清楚之外,還通過查資料、舉實例等教學手段,把條據的書寫和法律法規條款結合起來一起學習。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能了解、意識到條據一定要嚴肅認真地書寫和對待,因為任何一個疏忽,甚至只是一個標點符號,都有可能為事后產生糾紛埋下伏筆。
教書匠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工作者,教書匠代表著對事業的執著、對未知的探索、對教書育人的堅持,也可以說這是這個行業的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
第二,職教教師必須重視細節。
細節見真章,細節定高下。細節一定源自專業,專心和專注,透過細節可以看到工匠的用心和細膩。我們學校一位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教師曾經動情地說:“我熱愛我的工作,再做三十年我也愿意!”其實,他把自己人生的全部幾乎都獻給了一門課程的教學而已。那本教材已經被他翻看得破損不堪,即便閉著眼睛也能對課本內容倒背如流,但每次上課,他還是會認真翻閱、備課。我看過他的教案,每個專業的名詞,他都在旁邊仔細認真地備注。一個簡單的名詞解釋,里面只要出現了另外一個名詞,老師就會對出現的這個名詞進行詳細解讀,以便學生更好更透徹地理解。能對工作如此深情、細致和專注,說起來就讓人感動。教師這種代代相傳的讓人動容的執著正是培育一屆屆優秀學生的保證,也是創建學校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四、社會呼喚“工匠精神”,需要“工匠精神”
我們來說說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人就推崇“匠人文化”,“匠人精神”不僅是日本社會走向繁榮的重要支撐,而且是一份厚重的歷史沉淀。1955年,日本建立了“人間國寶”認定制度。政府在全國不定期地選拔認定“人間國寶”,將那些大師級的藝人、工匠,經嚴格遴選確認后由國家保護起來,并予以雄厚資金的投入,以防止手藝的流失。
匠人文化的本質,只是兩個詞:一是敬業、一是認真。我認為,更重要的是當匠人文化被全社會承認,敬業和認真這兩個詞被整個日本社會接受和發揚。它們被化入到日本人的骨髓中,成了日本社會的“常識”。對自己工作不負責任,任憑質量不好的產品流通到市面上,會被看成匠人之恥。
我們要邁向制造業強國,經濟轉型升級,趕超世界發達國家,需要進一步光大工匠精神。我國在航天等領域已擁有許多高精尖技術,但不少同胞卻要到海外搶購電飯煲、馬桶蓋;我們的高鐵技術已延伸到海外,卻無法生產小小的圓珠筆筆芯。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假冒偽劣產品時有出現,影響了人們工作和生活,弘揚工匠精神可謂正當其時。
光大工匠精神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德國、荷蘭、英國、日本等國家的經驗啟示我們,工匠精神是一個體系,是一種整體氣質,弘揚工匠精神,需要個人、企業、社會、政府多方給力,并形成合力。
應該看到,德國、日本的制造業也曾經歷過粗制濫造的階段,但德國通過“法律、標準、質量認證”三位一體的質量管理體系,促進了德國制造質量蛻變;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實施“質量救國”戰略,促使日本制造打開了歐美和全球市場。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我們既需要“大國工匠”等榜樣的激勵,更離不開政府的高效作為:完善崇尚實業、崇尚工匠精神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并花大力氣營造現代制造文明的價值觀和時代精神。
讓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體面、有尊嚴,讓有工匠精神的企業擁有健康的市場競爭環境,讓工匠精神成為一種社會共識與社會心理,在如此土壤中,工匠精神自會生根發芽。只有當埋頭創造、講究誠信和質量的人獲得尊重和應有回報,只有當假冒偽劣者無利可圖并受到嚴厲處罰,只要廣大消費者都積極主動站出來,依法維護自己的權益時,工匠精神的春天就到了。
參考文獻:
[1]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
[2]何月霞.職業素質教育.
[3]吳曉波.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
[4]吳曉波.浙商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