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婉潔
距離“常州毒地”事件已經過去一個多月,公眾對于土壤安全的關注卻持續發酵,也讓社會對“土十條”的出臺充滿期待。
5月31日,國務院正式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又稱《土十條》),主要指標包括: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土十條》還明確,要有序開展土壤治理與修復,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與修復面積達到1000萬畝。
預計到2020年,可使7000萬畝受污染耕地得到安全利用,可帶動環保產業新增產值約4500億元。同時,實施《土十條》后,預計可拉動GDP增長約2.7萬億元,可新增就業人口200萬人以上。
土壤環境總體狀況堪憂
相關資料顯示,長期以來,我國土壤污染情況不容樂觀,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超標率達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
在調查的四種土地類型中,耕地土壤污染最為嚴重,點位超標率高達19.4%。在國土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的《中國耕地地球化學調查報告》中,在占全國耕地總面積68%的13.86億畝耕地樣本中,已經受到污染的耕地占到8%,其中重金屬輕微至輕度污染或超標的點位比例占5.7%,重金屬中度至重度污染或超標點位比例占2.5%。在如此嚴峻形勢下,土壤污染問題已成為繼大氣污染、水污染之后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急需解決的重大環境問題。
據了解,《土十條》起草工作自2013年5月起,主要經歷了準備、編制、征求意見和報批4個階段,先后5次征求中央及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單位意見,3次征求各省(區、市)人民政府意見,50次易稿。最終,《土十條》提出了10條35款,共231項具體措施,從摸清情況、建立健全法規標準體系,到分類管理,推進污染治理與修復,最后是目標責任考核。
明確三階段工作目標
《土十條》還提出了三個階段的工作目標:到2020年,全國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到2030年,全國土壤環境質量穩中向好;到本世紀中葉,土壤環境質量全面改善。
主要指標是: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到2030年,兩類利用率需分別達到95%以上。
相關專家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土壤污染防治最大的難點之一就是底數不清,只有摸清底數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提出治理措施。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說:“我們重點在開展調查、摸清底數,推進立法、完善標準,明確責任、強化監管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同時,提出要堅決守住影響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的土壤環境質量底線。”
對此,《土十條》要求,2018年底前查明農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積、分布及其對農產品質量的影響;2020年底前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建立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定期調查制度,每10年開展一次。
同時,為加強地方政府對《土十條》相關措施的落實,文件要求,2016年底前,國務院與各省(區、市)人民政府簽訂土壤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分解落實目標任務。分年度對各省(區、市)重點工作進展情況進行評估,2020年對本行動計劃實施情況進行考核,評估和考核結果作為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重要依據。
修復市場前景可期仍需謹慎
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國環保產業話語權已經獲得了不斷提升,政策上也得到不斷細化。環保部出臺的《促進供給側改革指導意見》,在淘汰落后產能方面就擁有了一票否決權,特別是新《環保法》實施以來,環評不予審批項目比例已達到13.2%、涉及總投資1170多億,直接體現出環保話語權的提升不再是走形式。如今,隨著《土十條》正式落地,《土壤污染防治法》也有望在2017年進入審議階段,而這些均將對土壤修復產業帶來長期利好。
《中國土壤修復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中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土壤修復工作由政府主導,每年維持在50億元的市場空間。隨著《土十條》的出臺,預計國家將在土壤修復行業投資25000億元,平均每年5000億,以重點支持推廣土壤修復試點項目。業界預計,《土十條》中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將遠超大氣污染治理和污水處理市場,接近10萬億元存量市場規模,突破2000億元有效市場規模。在此利好條件下,土壤修復行業將迎來投資熱潮。
以城市土壤污染為例,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提供的資料顯示,我國存在大量高風險污染場地,1000多個農藥生產基地,80余處總量600萬噸的金屬渣堆放區域(無防雨、防滲措施),化工企業遺留場地難以計數。城市中此類“棕色地塊”至少有30萬塊,污染深度可達10米以上,污染強度超出可接受污染強度標準的100倍以上。
然而,專家指出,受制于回報模式、資產屬性兩大基本要素,土壤治理領域形成巨大市場的條件尚不成熟,相關市場前景需謹慎看待。環境領域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認為,公共服務的商業回報模式有“受益者付費”“污染者付費”兩種。土壤污染涉及方方面面問題,無論受益者付費或污染者付費,目前都缺乏具體支付主體。政府財力有限,土壤治理難以建立有效的回報模式,打開市場困難不小。
“土壤治理不具備資產屬性,信貸系統支持弱,融資困難。”薛濤說,治理河流、土壤的工程投入,很難作為固定資產計入資產負債表。如果資本市場不認可,則難以通過常規金融系統進行債務融資,無法獲得大量資本加入;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則很難形成較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