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闡述本土蒙古族民歌引入地方高校教學過程的嘗試,分析了本土民歌在高校音樂專業教學中所起的作用,并總結了引入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所得到的收獲,以期待為下一步的研究做鋪墊。
【關鍵詞】蒙古族民歌;本土民歌;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198-02在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中,音樂教育受到了眾多專家學者的關注。一方面,一直以來學校音樂教育長期缺乏關注,失去了傳統文化發展脈絡和主要發展政策,使許多年輕人不知道他們當地的音樂、不會唱當地的歌。另一方面,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資源的發掘和整理工作已經由當地民間音樂研究機構的文化部門進行,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還未被列入學校音樂課程的范圍。社會音樂資源與學校教育的分離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不利,而學校音樂教育是民族文化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情況下,地方高校在音樂表演專業當中引入本土民間音樂就顯得尤為重要。
通過高等學校的教學保護豐富的民俗生活內涵和歷史內涵,為教育在開發和利用當地音樂資源,一方面可以繼承和發揚當地的音樂藝術,另一方面對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也具有積極的影響。可以逐步扭轉學生的民族音樂不理解的局面,讓更多的人認識民族音樂。本土民歌元素融入聲樂教學,讓學生能加強對民間歌曲的理解,了解民間歌謠的優勢和經驗。在強調本土化與特色的今天,民族歌曲的社會文化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地方高校在辦學特色上突出民族特色,使學生在未來的就業過程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杜蒙特蒙古民歌是民間藝術寶庫中的重要資源,聲樂學習和教學過程中能從中汲取豐富的養料。
一、具體來源
大慶市轄縣之一——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是黑龍江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縣內的蒙族民歌被列為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杜蒙民歌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價值,目前對杜爾伯特蒙古族民歌譜子的研究停留在簡譜的范圍內,而且歌曲的歌詞內容和旋律內容也比較老套,基本都是上個世紀80年代所采集的作品,這些作品雖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但是由于時代的發展,那些并不足夠嚴謹的記譜方式和譜例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制造了不小的障礙,影響著杜爾伯特蒙古族民歌的發展和傳承。
二、主要步驟
(一)將收集、采集到的本土民間歌曲按照歌曲的演唱特征、民族特征、旋律特征等進行系統的分類,統籌規劃后制定調查問卷,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演唱方向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將學生感興趣的作品統一收集并整理,共計三十首。
(二)針對整理過的作品進行審查,由音樂專業的學生從歌詞、旋律、地方特色、演唱特點等方面進行試唱,考慮其本土民歌的時代性、傳承性和受眾性,將不完全適合的本土民歌進行改編。
(三)將整理好的本土民間歌曲交由老師進行指導和討論,討論后再由教師指導并和學生討論選定作品。
(四)本土民間歌曲經過選定(需要調整的部分歌曲由聲樂教師創編、學生創編后),針對學生聲音特點、演唱特點,學習和演唱本土民間歌曲進行。
(五)舉辦本土民間歌曲匯報演出,由教師評估后整理出演唱本土民歌的感想。
具體流程:
問卷調查
↓ ↘
選定歌曲 針對不完全適合的作品進行創編
↓ ↓
↓ ↓
學習并進行演唱 教師和學生共同創編并共同商定作品
↓ ↙
參加藝術實踐演出
三、教學過程中的重點與難點
(一)當地學生針對杜爾伯特蒙古族文化并不十分了解,有些學生甚至并不了解短調民歌和長調民歌的區別,這就需要結合中國國家教育部制定的本科教學目錄上音樂表演專業必修課程的相關課程進行知識同步配置,如理論教學課程方面,在民族民間音樂課中引入蒙古族民歌長調、短調的詳細解析與講述。
(二)課程改革過程中,有部分民歌并不完全適用于聲樂專業學生的教學培養模式,需要進行相應的改編與創作,需要結合聲樂專業學生的和聲學、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的基礎知識,在這些基礎知識的鋪墊之下使學生自發地保留蒙古族民間歌曲調式和演唱方式,進行改編。
(三)演唱技巧處理。蒙古族民歌有其獨特的演唱技巧,和高校本科教學的常規教學方法不同,需要著重在主體民族和美聲的教學進程中引入蒙古族特有的民族技術功能。這需要聲樂教師從根本上接受蒙古族民歌的演唱技巧,如蒙古族民歌的弄腔——“直腔”,指的是在演唱民歌曲調的長音時,拖腔較為平直、穩定,沒有過多的裝飾。在杜蒙蒙族民歌中,無論是短調還是長調民歌,其長音拖腔一般都唱得比較平直,而不像草原長調民歌那樣,大量運用華彩性裝飾音,凸現出該地區民歌古樸蒼勁、樸實無華的風格特征。
(四)演唱風格。民間音樂風格的形成和積淀需要漫長的歲月,與人民的生活面貌、自然環境、勞動方式、風土人情、民族性格有著密切的聯系。風格是民間音樂的外部特征的總和,是演唱者的主觀心態特征的質樸體現。杜爾伯特短調民歌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民間歌手的演唱更古樸,保持原貌較完整。專業歌手訓練的模式更注重舞臺效果,再加上受過音樂院校的正規教育,對民歌的理解和演唱都有所不同,演唱風格也有所變化。在音色方面,專業歌手的演唱混聲用得多一些,處理歌曲更加藝術化,使它更適合舞臺表演藝術。
四、結果與意義
(一)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本土民歌是一個地域的象征,代表著這個地域的靈魂。民間音樂作為非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民族、風土人情等的藝術再現,也是當地文化的重要表現,能反映當地文化的一種民族精神、培養學生對當地文化的熱愛、增加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學生自身的凝聚力。
(二)能夠豐富當前單一的歌曲形式。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社會的發展,西方音樂更多的地進入了大眾的生活當中,人們喜歡的音樂越來越偏向西方音樂,距離中國民族音樂似乎越來越遠,提本土的音樂文化更是備受冷落。作為地方高校,我們如果將自己地區的本土音樂進行改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原本單一的音樂形式進行二度創作,會得到更多人的喜愛。
(三)重新激發大家對本土民歌的熱愛。教育教學強調因材施教,強調特色教學,藝術類課程一直如此。在聲樂教學的民間歌曲課程教學中引入本土民歌的教學內容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可以使同學們慢慢領略本土音樂的魅力,在學習本土民間音樂的同時懂得長久以來當地民間文化的發展歷程,讓學生逐漸喜愛本土音樂。
(四)是傳承與發揚的最好方式。本土民歌總是反映著特定地域的風俗面貌和文化特征,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傳統的本土民歌逐漸失去發展的根基和環境。一味地的強調保護,只能能使它逐漸走向消亡,所以應該通過改編,以新穎的藝術載體再現傳統本土民歌的精髓。
隨著社會的發展,本土民歌慢慢被人們忽視,將本土民歌引入課堂可以使大家重視本土民歌,知道本土民歌的重要性。從地方高校的教育功能性來看,地方高校的音樂專業承載著傳承地方音樂文化的責任。從民間歌謠與社會風俗的關系來看,許多民間音樂和文化活動大多與民歌相關聯,如蒙古族的民族節日、家族聚會、那達慕大會及日常生活中的的婚喪嫁娶、親朋好友宴會等都離不開民歌的演唱。其次,從民間歌曲與旅游的關系來看,在改革開放之后,杜爾伯特民間歌謠與民間歌舞藝術已成為當地新文化與傳統民歌相結合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教育品牌。
參考文獻:
[1]耿生廉.民間歌曲[M].北京:中國音樂學院教材(內部資料),1983.
[2]何曉兵.音樂作品賞析教程:中國民歌[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