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玉石
【摘 要】農村建設并不是一個新的課題,在新中國建設的60多年時間里,作為我們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口號曾多次被提起。但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我們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已不單純是一個經濟問題,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文化建設被提到重要位置。農村文化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農民素質的提高、乃至國民經濟建設。可以說,農村文化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關鍵詞】農村文化;建設;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275-01
一、農村文化建設,促進和推動了經濟建設的發展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令人矚目,這里有農村文化不可磨滅的功績,尤其在創建全國文化先進縣,鞏固、完善、發展全國文化先進縣成果方面,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具體體現在:
一是農村文化是傳播、普及科學技術的最佳渠道。把科學技術編成短劇、小品、二人轉,以說唱的形式演出,使廣大農民在有趣的娛樂活動中,獲得科技知識。再輔以電影、宣傳畫、黑板報、圖書等,有效地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二是農村文化建設是傳播黨的方針政策,密切干群關系的有效途徑。前些年,個別干群關系非常僵化,如何打破這種被動局面,文化活動為其打開了突破口。近些年全國各地領導干部十分注重群眾文化活動,文化活動從沒有間斷過,各地文化活動辦的如火如荼,同時具有一定傳統性,不斷擴大和發展。有的已不局限于演唱,把電影、音像、圖書等收集其中,成了文化大集市。另外,還在農閑的掛鋤季節,舉行歌舞演唱、秧歌匯演、棋類、書法美術比賽等。
三是農村文化建設是提高農民素質,穩定農村社會的基本出路。文化事業的發展,激勵了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增強了辨別是非的能力,增強了法制觀念。廣大青年都積極地參與各種文化活動,文化活動為他們提供了交流的機會,在活動中可以切磋生產技藝、交流經濟信息,甚至將談情說愛、婚喪嫁娶也引向健康進步的軌道上來,從而保證了農村社會穩定。
二、按小康社會建設的要求,農村文化存在的差距
一是個別領導的認識問題,依然制約著文化建設發展。表現在個別村屯干部總認為只有抓生產是正事,其它都是不務正業,搞文化活動是沒事閑的。這雖然是極少數,但畢竟有礙于文化建設的發展。
二是農村專業文化產業流失嚴重。在多年鄉鎮機構改革中,一批年齡偏高,無文憑但有長期實踐經驗的文化站長退休、退養,被一刀切。新任站長熟悉和適應文化工作,總還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對農村文化的延續性和連續性上,勢必造成一定的影響。
三是個別鄉鎮的文化設施、設備沒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文化骨干的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亟待解決的問題
鑒于目前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要在全國文化先進的基礎上,調整部署,組織力量,認真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徹底解決鄉村領導干部的認識問題。農村文化建設的好壞,領導干部是關鍵。鄉村領導應當在思想上、行動上,對文化工作給予高度的重視和支持。
(二)抓好農村文化干部的業務培訓,促使其專業水平的迅速提高。要利用分期辦班,或以會代訓的形式,對農村文化站長進行業務培訓,使他們盡快進入角色。對那些不熱愛文化工作,對文化工作進行敷衍搪塞的,要建議當地政府予以調離。
(三)繼續堅持開展各項文藝活動,在活動中發掘人才,培訓人才。要對成型的藝術群體進行鞏固和提高,同時還要不斷發展創建新的藝術群體,使文化活動的內容更豐富多彩。
(四)農村文化建設,要與小康社會建設同步。各鄉鎮在規劃設計小康社會建設時,都要把文化建設內容考慮進去。尤其是基本建設方面,都要把文化設施、設備建設作為不可缺少的主要項目之一,其設計至少要保證十年不落后的程度。
(五)要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各級政府在制定經濟計劃時,要給文化工作留有一定的余地。在活動經費上給文化傾斜和扶持,使農村文化建設有可靠的經濟保證。
總之,要大力發展農村文化市場,正確引導農村的文化消費觀念。新聞媒體、文化主管部門,要加強農村文化消費的宣傳和引導,凈化文化市場,杜絕有害身心健康的文化娛樂品進入家庭和市場,保證農村文化市場健康發展。通過組織基層文化站、文化室和發揮鄉土文化人才的作用,利用生動活潑易于為農民接受的文藝形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融入到豐富的農村文化活動中,對農民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進行國情和形勢教育,在農民中樹立共同理想,增強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事業的信心,激發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在文化活動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宣傳和諧文化,向農民宣揚家庭親情、人間友情、社會真情,在農村形成和諧的生產生活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