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良榮 李鞏鞏
“如果將2000人以下的村定義為中小型村莊,那全縣中小型村莊占比高達89%,嚴重制約了全縣農村改革發展?!边@是江陵縣2015年度基層黨建述職評議大會暗訪專題片通報的問題。近年來,農村出現總體性衰敗,合村并組勢在必行,但農村宗族地域復雜,求穩怕亂的思想讓一些人打起了“退堂鼓”。
江陵縣委在深入調查、廣集民意、充分論證的基礎上,于3月份正式啟動合村并組工程,在兩個月時間內,順利將179個村調整減少至99個村,減幅達44.7%。
強壯基層組織“筋骨”
“再也不用擔心小村選不到合適的村支書了!”江陵縣秦市鄉組織委員王常劍松了一口氣,曾經廖堤村黨支部書記難選的經歷讓他記憶猶新:160戶、640人的廖堤村常年在村的中青年勞力不足50人,缺乏新鮮血液,優秀村支部書記培育幾近“難產”。
主要勞力常年外出務工經商,小村人才基礎的匱乏直接導致村干部選任“源頭”枯竭。村級組織軟弱,“領頭雁”缺乏,又進一步制約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推進步伐。
江陵縣科學規劃村級人口規模,對2000人以下的村調整合并,形成以3000人左右規模為主的村莊格局。同時,精簡干部職數,降低村級組織運轉成本,選優配強村干部。
釋放經濟發展“勁氣”
豐河村生態資源豐富,欲打造鄉村旅游景觀帶,但受自身經濟條件限制,發展緩慢;毗鄰的黃淡村靠近高速公路路口、“家底殷實”,但缺乏自然資源。談起兩村合并后的發展“藍圖”,新任黨支部書記頓俊激動萬分:“行政村區劃調整工作,打通了一堵無形墻,打開了一扇發展窗,鋪就一條小康路!”
時過境遷的行政村區劃設置,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掣肘。江陵縣在尊重群眾意愿的前提下,突出發展主題,充分考慮各村產業特色、資源優勢、發展后勁等因素,統籌規劃、整合資源,推行強強聯合、以強帶弱,夯實農村發展基礎。
暢通基礎設施“經脈”
還有4個月退休的江陵縣熊河鎮干部趙輝碧了卻了一塊“心病”:邊江村500米、花蘭村600米、顏中村200米……這些村與村之間的“斷頭路”在合村并組后終于可以打通了。
村與村之間“扯皮拉筋”、推卸責任,導致一些村的“經脈”(溝、渠、路、涵、閘、泵)或淤或堵或荒或廢,造成了農村基礎設施“最后一公里”之殤。
行政村區劃調整后,江陵縣迅速摸排農村基建實情,整合項目資金,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行政村在數量上精簡,基礎設施建設在質量上提升,從根本上解決了“經脈”阻塞問題。
完善服務群眾“功能”
“新村部建設一定要涵蓋醫療服務、養老服務、商貿服務等功能!”彭市村67歲老黨員燕紹科對新村“兩委”提出意見,過去農村服務功能單一、生活不便的經歷讓他記憶深刻。
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是服務群眾的“心臟”。江陵縣以合村并組為契機,制定農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提檔升級,為群眾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務。
江陵縣委書記夏錫璠指出,合村并組不是一合了之。下一步,江陵縣將持續加大農村改革創新力度,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切實解決農村“領頭雁”不強、主導產業缺乏、基礎建設滯后等問題,著力構建“一中心、兩支撐、七個精致小城鎮、三十個左右中心村莊”的城鎮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