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先行” 助力換屆工作
4月13日,全省換屆工作啟動以來,咸寧市咸安區迅速貫徹會議精神,將換屆工作與其他組織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著力抓好“四個先行”,扎實做好了換屆前期準備工作。讓警示教育先行,把換屆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讓調研摸底先行,讓換屆工作“接地氣”;讓任前監督先行,把防止帶病上崗“嚴在實處”;讓責任清單先行,把關鍵的少數“抓在手里”。
(夏寧宏)
紅安
“支部結對”讓“兩學一做”全覆蓋
5月15日,適值紅安縣第3個“黨員固定活動日”,紅安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劉堂軍帶領組織部全體黨員來到二程鎮關王寨村,與鎮村黨員一起開展學習教育。該縣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過程中,創新采取“支部結對”模式,縣直機關、企事業單位結對帶動駐點村(社區)黨支部共同開展“黨員固定活動日”活動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一方面讓機關黨員到農村基層接地氣;另一方面讓機關黨員為農村黨員講黨課,確保“兩學一做”支部全覆蓋,黨員不掉隊。(盧夢輝)
黃州
“鄰里節”搭建和諧平臺
5月17日,黃岡市黃州區清源門社區舉辦露天大舞臺文藝晚會,歡度第四屆“鄰里節”。社區所轄市直和區直機關事業單位以及社區分別表演了節目。只見現場你來唱我來跳,鄰里相親一家人,唱歌、舞蹈、大鼓等老百姓喜愛的傳統文藝節目贏得一波又一波的掌聲。此次晚會緊扣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及黃岡建市20周年紀念主題,結合當前“兩學一做”和第十七個黨風廉政宣教月活動,每個節目既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又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寓教于樂,社區居民既得到了娛樂,又受到了良好教育。(吳遠道)
棗陽
“五子齊唱”促居民致富就業
近年來,棗陽市通過“五子齊唱”先后幫助17300多名居民實現就業創業,受到了居民的熱烈歡迎。組織牽頭“搭臺子”:先后在全市61個社區組建了就業創業服務站;黨員走訪“摸底子”:全市1154名社區黨員干部先后深入61400多戶居民和580多家企業;社區做媒“說婆子”:每年免費開展社區居民職業技術培訓320余場次,各社區黨組織聯合或單獨邀請企業舉辦招聘會90多場次,先后直接向企業推薦居民就業14420人;多方幫扶“找路子”:拿出1200多個崗位對社區實行定向招聘,幫助居民爭取了5300多萬元的貸款資金支持;居民開心“掙票子”:幫助15600多名社區居民實現了直接就業,200多名社區居民通過自主創業實現年純收入超過10萬元。(黃俊)
曾都
“五子齊唱”促居民致富就業
近年來,棗陽市通過“五子齊唱”先后幫助17300多名居民實現就業創業,受到了居民的熱烈歡迎。組織牽頭“搭臺子”:先后在全市61個社區組建了就業創業服務站;黨員走訪“摸底子”:全市1154名社區黨員干部先后深入61400多戶居民和580多家企業;社區做媒“說婆子”:每年免費開展社區居民職業技術培訓320余場次,各社區黨組織聯合或單獨邀請企業舉辦招聘會90多場次,先后直接向企業推薦居民就業14420人;多方幫扶“找路子”:拿出1200多個崗位對社區實行定向招聘,幫助居民爭取了5300多萬元的貸款資金支持;居民開心“掙票子”:幫助15600多名社區居民實現了直接就業,200多名社區居民通過自主創業實現年純收入超過10萬元。(黃俊)
曾都
包片聯戶幫扶困難群眾
家住隨州市曾都區東城天后宮小區的孤寡老人王長英,最近收到了社區黨委書記懷正旺送到家的油和米。這都得益于曾都推行的包片聯戶制度。包片聯戶是指曾都區將每一個村、社區按照自然灣(小區)分布情況,以就近原則劃分成幾個片,由村、社區干部分包、聯系片內的群眾。并將特困戶、留守兒童、空巢老人作為重點聯系對象,解決實際困難,爭取有關部門、企業、個體私營大戶的幫助,使他們盡快脫貧致富。目前,曾都區困難家庭共有6300余戶,全部落實了干部包保幫扶。(郭曉霞 謝加勇)
華容
“四抓”規范黨員活動日
鄂州市華容區推行“四抓”舉措,使黨員活動日形成長效機制。堅持問題導向,抓整改,對15個軟弱渙散的黨組織,制定“3+1”幫扶機制;堅持標準導向,抓規范,結合黨員固定活動日,開展基層講學、思想匯報、黨員評議等14個不同主題的黨員活動;堅持示范導向,抓重點,采取區直部門黨組織與76個村(社區)黨組織結成“共建對子”的方式,達到共聯共建的工作目標;堅持從嚴導向,抓成效,將黨員參加主題活動情況作為積分加減和評定星級的重要依據。(陳慶躍 廖勝軍 陳軍)
鄖陽
“三抓”促“兩學一做”扎實開展
抓學習交流。學校黨支部通過集中學與自主學相結合、網上交流與匯報展示相結合,定期檢查學習筆記,上交學習體會,促使黨員干部真學實學深學,學有效果;抓承諾監督。全體黨員結合爭創“十星”黨員標準,作出公開承諾。黨支部將承諾內容公示,接受師生監督;抓行為踐行。嚴格責任追究,敦促黨員干部在崗有為、久久為功,做履職盡責引路人。(張登卿)
恩施市首次舉行萬人插秧節
本刊訊 赤腳踩在濕潤的稻田中,手拿著嫩綠的秧苗,在農民伯伯的指導下,將秧苗一束束插在濕潤的泥土中,與家人朋友孩子感受別樣的田園風光,體驗恩施土家族人特有的農耕文化與習俗……5月7日,“十月獲·稻夢空間”萬人插秧節在恩施市盛家壩鄉舉行。
活動現場,文藝展演、插秧體驗等活動一個都不少,現場熱鬧非常。據悉,本次活動由恩施市盛家壩鄉政府主辦,恩施市楚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承辦,恩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展演中心協辦。記者了解到,恩施市盛家壩鄉糧食資源歷史悠久,享譽國內外,大米產量和品質均居全市乃至全州首位,素有“恩施糧倉”之稱。境內大集場的芭蕉溝、灣田盛產優質大米,所產大米在解放前有“貢米”之譽。
活動中,主辦方還推出了“一畝三分地”水田定制環節,讓游客們任意定制屬于自己的水田,由楚豐農業合作社幫其進行私人種植,收獲時節稻谷由定制主人收購,享受原汁原味的高山無污染大米。
(何迪 鄧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