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沛灝
75歲太婆竟被納入助學扶貧,這是武漢治庸辦暗訪精準扶貧時,所發現的“失準”典型問題。(詳見4月19 日荊楚網)
精準扶貧,關鍵在于因人施策,要幫扶到“點子”上。如果“三伏”送木炭、“三九”送風扇,所給予的幫扶并非群眾所需、所盼、所求,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被幫扶者啼笑皆非。
原來,蔡甸區消泗鄉漁樵村的陸運姑年老多病,主要依靠低保來維持生活。由于老伴去世多年,兒子遭遇意外不幸離世,女兒們相繼出嫁,孫子也外出打工,如今家里已沒有孩子讀書,她最需要的是醫療救助。然而,在精準扶貧對口幫扶聯戶安排表上,陸運姑家所標注的卻是助學扶貧。為何會出現這種扶貧“失準”情況呢?說到底,還是干部們少了一點“責任意識”,多了一些“主觀意識”。在扶貧工作中,少數領導干部習慣以“給予者”姿態主事,總是高高在上,不愿放下身段來為群眾“把脈”“看病”、了解他們的疾苦、明白他們的需求,以至于精準扶貧“失準”,甚至使工作目標“脫靶”。
精準扶貧的要義,應該對困難群眾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幫什么,這樣才能“扶在點子上,助在關鍵處”。對此,還須建立精準扶貧工作的考核辦法與追責機制,要求領導干部體恤下情,對貧困群眾負責任、奉真情。同時,針對一些牛頭不對馬嘴的“失準扶貧”現象,應嚴肅追責,以杜絕類似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