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強+閆冰
【摘 要】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優化面臨的問題,提出優化高校文化環境、優化高校網絡信息環境、優化高校硬件環境、優化高校制度環境、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軟環境等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4C-0030-02
所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指作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各環節,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切內外部因素的總和,主要包括學校硬件環境、軟件環境、文化環境、制度環境和信息環境。當前,受國際國內復雜因素的影響,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面臨嚴峻的挑戰。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優化面臨的問題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的轉型期,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各種思想文化在高校中相互激蕩,日新月異的傳播方式已經成為大學生所接受的流行趨勢,這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呈現出多維性、復雜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發生變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等不隨之適應這種變化,從而導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面臨諸多問題,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學生自身原因致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面臨巨大壓力。當前在校大學生主要以“90后”為主,“90后”多為獨生子女,從小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形成以“自我為中心”思想認識,從而導致諸多行為失范問題,表現在對社會缺少責任心,對陌生人缺少同情心,對親人朋友缺乏關心,道德認知淺薄,個人修養匱乏,心理品質較差等。由于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包辦一切,使得部分“90后”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約束能力弱,遇到問題常常采取逃避的方式處理,不能正視自己的不足,常常把錯誤歸咎于他人和社會,容易產生偏激、焦慮的心理,甚至導致自身價值觀扭曲,繼而導致尋短見、自殺、投毒等悲劇的發生。這說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須待進一步加強,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也面臨巨大壓力。
(二)全球化導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育人功能弱化。伴隨全球化的進程和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也日漸增多,思想文化領域呈現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文化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背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90后”大學生群體,既存在著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不夠,也存在著對西方思想文化的本質認識不清的現狀,加之受到西方新聞媒體的輿論誤導,極易動搖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使得部分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不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旗幟的意志不堅定,政治信仰缺失,政治觀念模糊,崇高理想荒蕪,精神寄托空虛,生活歸屬感薄弱,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難以實現。另外,全球化使得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更加多樣化,多種經濟成分和多元利益群體不斷形成發展,致使少數大學生癡心追求西方落后的價值觀念,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這嚴重腐蝕了大學生政治思想。全球化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因素,這給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帶來嚴峻的挑戰,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育人功能弱化。
(三)網絡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帶來嚴重沖擊。網絡媒體對于大學生的生活和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互聯網的超時空性、隱蔽性以及廣泛性,為西方腐朽思想的傳播提供了載體和渠道,給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帶來嚴重沖擊,主要表現在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范圍被客觀擴大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凈化難度增加。與此同時,網絡游戲、網絡聊天等,使許多大學生沉迷于虛擬網絡世界中不能自拔,他們與其他人見面交流的機會少了,不愿意參加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一有時間就“宅”起來,忽視了現實世界,越來越不適應現實生活,自立能力減弱,思想政治水平原地踏步,甚至下滑。不可否認,網絡的快速發展能夠拓寬大學生的國際視野,豐富大學生的文化生活,但是它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帶來的沖擊是不可忽視的。
(四)高校硬件設施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不相適應。高校硬件設施包括校園建筑、教學研究設備、校園綠化等。從硬設施來看,一些高校,尤其是新建的大學校區,片面追求大而豪華的建筑風格,甚至仿照西式建筑,缺乏文化氛圍,發揮不了環境對學生心理調節作用和育人作用。還有一些高校高樓擁擠林立,但建筑風格單調,綠化面積較少,也不利于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熏陶作用。部分高校教學與生活設施匱乏,難以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需的物質保障;部分高校校園建設缺乏系統規劃,甚至出現各種功能區域相互交叉重疊的現象,這都不同程度地弱化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育人功能。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優化路徑
只有充分利用并發揮高校文化環境、信息環境、制度環境以及硬件環境、軟件環境等因素的積極作用,限制并轉化其消極因素,才能真正建立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長效機制,使客觀環境成為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覺手段。
(一)優化高校文化環境。文化的隱性特質使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點滴滲透、潛移默化的作用。對于一所大學來說,最好的靈魂就是具有高尚的精神文化,這種文化源自學校的歷史傳統、辦學理念、發展目標等諸多方面。首先,要理清學校的歷史淵源,以校史為課題開展研究工作,豐富校史文化,在校史文化研究的基礎上,形成富有本校特色的標志、標識,形成符合學校發展實際的校訓、校風、教風、學風。其次,要加強學生社團的管理,注重培育優秀的學生組織,讓學生組織在傳承和弘揚校園文化中發揮積極作用。最后,要加強學生文化活動的引導與管理。鼓勵大學生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
(二)優化高校網絡信息環境。當前,伴隨著新興媒體不斷興起,給我們形成了龐大的網絡信息傳播社會,要通過優化高校的信息環境,使新舊媒體相結合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尤其要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如QQ、微博、微信等。積極拓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間,占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地,靈活運用新媒體傳播的渠道,增進與大學生的思想溝通,不斷啟發和引導,以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另外,大學生思想觀念還不夠成熟,價值觀念仍處在不穩定期,加之社會生活閱歷較少,易受社會不良信息的誤導,因此,要加強對校園信息的監控,構建良好的校園信息網絡,發揮校園信息的積極輻射作用,為有效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造條件。
(三)優化高校硬件環境。高校硬件設施要充分的利用,除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外,還要通過優化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高校硬件建設應該充分體現其辦學目標、教育理念和價值觀念,并真正成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載體。例如,開辟文化墻,美化校園內的井蓋等。可以說,一草一木皆有情,獨具特色的校園硬件環境不僅能夠陶冶大學生的情操,更能促進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高校要結合實際,以文化內涵為向導,不斷加強高校硬件環境建設,真正讓校園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烙上文化的痕跡,讓學生無時無刻,隨時隨處都能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四)優化高校制度環境。健全的規章制度在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從制度層面明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務目標,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評估機制、經費保障機制,形成符合高校實際和學生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另外,要加大學校規章制度的執行力度,讓制度落于實處而不是流于形式,不讓規章制度成為一直空文,讓制度為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駕護航。
(五)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軟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軟環境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師資力量等。高校應堅持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全方位育人理念。“全方位育人理念是指教育要覆蓋高校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聯合家庭、社會等各種教育資源,形成齊抓共管的全方位教育大格局。”它要求高校把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活動、休閑娛樂等環節都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并且實現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形成合力,最大化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育人功能。此外,全方位育人理念還要求高校要注重大學生全面發展,防止在某一方面教育的缺失而導致一些學生片面發展,影響綜合素質的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科學方法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總結規律得出的正確的思維方法。隨著社會經濟及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切實有效,也應在教育方法上做到與時俱進,綜合利用各種現代化教育工具,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只有將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借助多媒體的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對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思想政治教育氛圍大有裨益。
高校應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隊伍建設。通過嚴格選拔、培訓,促使他們樹立對大學生政治引領和思想引導的責任,不斷提升政治覺悟,扎實做好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高校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全天候開展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注重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日常的點點滴滴,體現于行為上的細節上,發揮典型示范作用。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具有很大的育人功能,高校應把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工作擺在各項工作中的突出位置。同時,還應看到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全面、積極、長期堅持不懈地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讓大學生在優越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下成長,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王葉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2(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劉啟強(1980— ),男,山東成武人,碩士,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宣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