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普+王廣立
【摘 要】根據目前我國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闡述“企業進課堂”的必要性與現實意義,并探討“企業進課堂”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高職 會計專業 實踐教學 “企業進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4C-0184-02
會計專業在高職教育中是一個實踐性強、適用面廣的技術性專業。然而,目前高職會計專業教學側重理論,缺乏真實場景的實踐教學,很難讓學生對會計工作有真實的體驗。企業需要的是實用型會計人才,缺乏真實體驗的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很難達到這一要求。如何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增強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是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核心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提出以“企業進課堂”為載體的“準員工式2+1”實踐教學模式,即學生在校學習兩年時間,第三年在企業進行一到兩個月的準員工教育后上崗,按員工標準要求進行管理,享受薪金等員工待遇。
一、我國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一般來說,高職生動手能力強,樂于參與活動,課堂參與度高,但文化基礎較為薄弱,不喜歡理論學習,缺乏學習主動性,不善于深層自我反思。傳統實踐教學模式下,高職生往往比較被動,常常處于“要我學”的困擾中。因此,在教學時應該轉變和調整教學理念,因材施教,強化“怎么做”等技能型問題,弱化“是什么”等知識性問題,強調參與和領悟。
(二)會計專業教師實踐經驗缺乏。目前,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師都具有較高的學歷學位,但很多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即高校畢業后直接到高職院校從事會計教學工作,會計相關工作經驗不足。有些教師雖然具有高校講師和會計師“雙師”職稱,但也只是理論知識豐富,實踐能力不足,并不具備“雙師型”教師的素質。在這樣的師資條件下,高職會計專業要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恐怕存在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師可能對于理論知識體系的教學比較擅長,而在實踐教學方面由于自身觀念和經驗的局限,難以對學生起到很好的引導和示范作用。
(三)專業教學無法與實際崗位要求無縫對接。在高職會計課程設置上,很多高職院校都注重以學科為中心展開教學,而不是根據會計工作崗位需求、按照工作過程來設置課程體系。在課程安排上,往往側重于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課程,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和實踐課程課時不足。有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選擇的教材與本科教材相近,雖然課程知識體系完整,但實訓較少或與實際工作內容不符,使得會計專業教學無法與會計實際工作崗位要求無縫對接,不利于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職業素質的培養。
二、“企業進課堂”的必要性與現實意義
近年來,會計人才市場上出現了“兩缺”現象,一方面,用人單位“缺”合適的會計人員,另一方面,會計專業畢業生“缺”理想的工作崗位。筆者認為,為提高學生會計職業能力和綜合職業素質,結合高職生的特點,圍繞“準員工式2+1”實踐教學模式,以“企業進課堂”為載體,進行研究適應崗位能力需求的“平臺+模塊+企業課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平臺+模塊+企業課程”三位一體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在“企業進課堂”實踐教學模式下,任課教師是企業的行業專家或一線員工;學生學習的內容是企業的真實業務。理論與現實對接,更強調在“做中學”,寓教于做、寓教于樂,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使抽象的理論更接地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及時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企業專家做授課教師,以企業真實業務為教學內容,將高職會計專業教學與企業會計人才需求相結合,實現學校培養和企業需求的“零距離”接軌,為培養出高素質應用型會計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實踐途徑。在“企業進課堂”的實踐教學模式下,校內專家與企業專家充分交流,二者共同探討人才培養模式,根據企業真實業務共同開發具有行業企業特色的專業教材,拓展校企合作深度。
三、“企業進課堂”實踐教學的具體實施
(一)建立“企業進課堂”實踐教學的師資保障。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學習包含基礎知識的學習、單項實訓和綜合實訓三個階段。在“企業進課堂”實踐教學模式下,企業實踐型專家與校內老師必須充分溝通,各取所長。一方面,企業實踐型專家往往實踐經驗豐富,但理論性不足;另一方面,校內老師側重于理論,往往實踐比較薄弱。因此,企業專家與校內教師應優勢互補,及時調整專業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確保培養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
可根據學校師資情況,爭取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會計行業專家,同時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充分利用合作企業已有的人力資源,把校內老師和企業實踐型專家整合起來,組成“專兼結合”的“三個教師團”,即理論課程教師團、“雙師型”教師團與實踐型指導師傅團(企業專家)。根據師資所長安排相應的教學實踐工作,由理論課程教師團完成專業學習領域的基礎知識教學,由“雙師型”教師團指導校內單項實訓,由實踐型指導師傅團指導校內外綜合實訓(見圖2)。學生實踐環節由“雙師型”教師團與實踐指導師傅團全程指導,這就為“企業進課堂”的實施建立了有力的師資保障。
(二)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企業進課堂”為載體,合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科學安排會計專業課程教學。以“企業進課堂”為載體,以企業真實業務為依托,以行業、企業會計崗位需求為導向,對崗位所需知識和技能要求進行分解,根據崗位需求合理安排課程教學。制定和調整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與企業業務骨干充分探討確定哪些是符合經濟發展需要和企業需求的專業課程,確定開設相關必修課。圖3以財產物資核算崗位為例,對崗位所需知識與職業技能要求進行分解,列出知識要求和技能要求,結合單項實訓鞏固所學知識,通過綜合實訓“企業進課堂”使學生學會活學活用。
此外,還應立足企業實際經濟業務,編寫適合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使用的教材。在理論課程教師的指導下,夯實會計基礎知識;在“雙師型”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單項實訓;在實踐型指導師傅的帶領下,進行校內外綜合實訓。這不但是對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而且通過企業“專家進課堂”、“企業真賬進課堂”,使學生與企業所需“零距離”接軌,使學生能夠適應企業需求、企業能夠招到“能用”的會計人才。
(三)通過引入真賬、真賬真做等形式,實現“企業專家進課堂”、“企業真賬進課堂”。為了使學校培養的學生能夠滿足企業需求,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請進來”的方式,將企業專家聘為實踐型指導老師,實現“企業專家進課堂”;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走出去”的方式,外派校內老師進行企業頂崗實踐,提高校內老師的實踐能力,培養出學校自己的具有較高實踐水平的“企業專家”。
為實現“企業真賬進課堂”,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來料加工式”引入真賬,與會計師事務所、代理記賬公司合作,將業務引進校園交由學校“雙師型”教師和學生來做,企業專家(實踐型指導師傅)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采用“筑巢引鳳式”真賬真做,即學校提供辦公場所,聯系代理記賬公司來校設點,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真實企業環境下、在代理記賬公司業務骨干的指導下參與記賬、賬務真做,同時學校支付給企業專家相應的指導費。
當然,學校也可以為會計專業學生開放一部分校辦企業的會計業務,甚至可以鼓勵具備相應資質的會計教師創辦代理記賬公司,由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相關業務處理等。
(四)學生作為“準員工”參加“2+1”階段,“企業進課堂”實踐教學的進一步推進。學生在校內完成兩年的學習后,最后一年先到企業進行一至兩個月的準員工教育,由企業專家對學生進行崗前企業文化、公司制度與勞動紀律要求、崗位知識、崗前心理調適等方面的培訓,還有上崗后進一步對學生進行員工所需專業知識、 管理知識的培訓教育。在“準員工式2+1”實踐教學模式“1”階段,學生白天進企業作為“準員工”,按員工標準工作,同時享受薪金等員工待遇;晚上由企業專家和校內老師補充講授理論知識。學生在“準員工”期間遇到的實際工作中的問題,由實踐型指導師傅團提供后續指導,解決學生工作中遇到的困難,解除學生作為“準員工”的后顧之憂,為學生畢業后成為深受企業歡迎的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譚玉林.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4(10)
[2]王廣立.高職會計專業完善“準員工式2+1”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廣西教育,2013(5)
[3]石意如.高職會計人才“四級遞進”培養的探索[J].梧州學院學報,2014(4)
[4]王玲.基于實踐能力培養的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4(12)
[5]柯霜.“真賬真做”在會計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會計,2014(6)
【作者簡介】鄭 普(1983— ),女,重慶江津人,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經貿系講師,會計師,碩士;王廣立(1975— ),男,內蒙古赤峰人,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經貿系副主任,副教授,碩士。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