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繼鳳
優質護理在老年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魏繼鳳
【摘要】目的 探討優質護理在老年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朝陽市中心醫院就診的85例老年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肢體運動障礙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經缺損程度。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MA)、Barthelr指數(MBI)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對老年腦梗死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進其早日恢復,護理效果顯著。
【關鍵詞】優質護理;老年;腦梗死;應用價值
朝陽市中心醫院,遼寧朝陽 122000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腦梗死的發病率不斷增加,其病情危重,發病急,可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為了確保老年患者生命健康,臨床提出采用有效的治療及護理干預措施,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挽救生命。本研究就優質護理在老年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就診的85例老年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與世界衛生組織[1]制定的腦梗死診斷標準相符。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60~84歲,平均(72.0±1.8)歲;發病原因:心房顫動20例,局部血栓2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62~80歲,平均(71.5±1.6)歲;發病原因:心房顫動22例,局部血栓2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相關要求,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發病原因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護理人員需加強對患者的巡視,密切注意其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并記錄患者血壓、脈搏、心率、意識等變化,注意控制補液總量以及液體滴速。待患者病情允許下,幫助患者行患肢被動訓練。治療期間幫助患者取舒適體位,適當按摩四肢,背部墊一軟枕;幫助患者拍背、翻身,輔助其排痰咳嗽,預防墜積性肺炎。
1.2.2 觀察組 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具體如下。①心理護理。患者發病時,易出現恐懼消極情緒,護理人員應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以緩解其不良情緒。②體位護理。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取舒適臥位,以減少患肢被壓。翻身時,可采用平臥體位或健側臥位反復交換,不能取患側臥位,防止患肢受損或受到擠壓。③患肢護理。治療過程中,加強患肢鍛煉,促患肢功能恢復。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病情以及自身需要,通過科學訓練,促進患肢血液循環,預防肌肉萎縮。待患者病情改善后,醫護人員可指導患者適當運動,但運動過程中需專人陪伴,防止意外出現。④飲食護理。待患者入院接受治療時,醫護人員需告知患者合理飲食的重要性,戒掉不良生活習慣,保護腸胃功能正常。⑤語言功能護理鍛煉。老年腦梗死患者多合并語言障礙,其會導致患者產生消極心理,因此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語言功能鍛煉,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⑥創造舒適的就醫環境。護理人員應努力為患者創造安靜環境,保持病房內溫濕度適宜,定期開窗通風,維持空氣清新。在合適時間段播放舒緩、輕柔、愉快音樂,床頭擺放患者喜歡書籍,病房內物品擺放整齊,營造舒適、溫馨的病房環境。⑦制訂嚴格崗位制度。在護士長帶領下,設立分級制度,根據護理人員知識以及工作年限劃分為4個級別:護理組長、治療護士、輔助護理人員以及護理學員,不同級別人員安排于對應工作中。制訂不同級別護理人員崗位職責,并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及考核。⑧出院前護理。出院前,應告知患者復診時間,囑其嚴格遵醫囑按時用藥。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肢體運動障礙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經缺損程度。①護理滿意度:醫院自制調查問卷發放85份,回收85份,回收率為100.0%,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情況。非常滿意:90~100分;滿意:70~89分;不滿意:<70分[2]。總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②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MA)評價患者肢體運動障礙程度,運動功能正常為100分,輕度障礙為90~99分,中度障礙為85~95分,明顯障礙為50~84分,重度運動障礙為小于50分。③根據Barthelr指數(MBI)評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總分100分,正常:96~100分;輕度缺陷:75~95分;中度缺陷:50~74分;重度缺陷:24~54分;極重度缺陷:<24分。④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對患者神經缺損程度進行評價,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神經缺損程度越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2.2 肢體運動障礙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經缺損程度比較 對照組患者FMA、MBI、NIHSS評分分別為(50±20)分、(49±22)分、(5.6±2.0)分,觀察組患者FMA、MBI、NIHSS評分分別為(67± 24)分、(67±25)分、(3.0±1.1);觀察組患者的FMA、MBI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腦梗死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好發于老年人群,病情嚴重,進展快。且老年患者身體素質下降,抵抗力差,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臨床治療難度,使疾病不易痊愈。該疾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各種因素引起腦部血液供應障礙,進而導致患者因大腦缺血、缺氧而發生腦組織壞死[3]。臨床對該類疾病患者及時進行治療及護理,可顯著延長患者生存期,同時可提高其生命質量水平。隨著護理模式的不斷改善,傳統護理模式已轉向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
優質護理秉持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通過對護理人員實施嚴格的崗位制度,利于心理護理、體位護理、患肢護理、飲食護理、語言功能鍛煉護理、出院后護理等措施的順利實施,可提高患者治療和護理依從性,促使其生命質量水平提高,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復[4]。該護理模式致力于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包括良好的護患溝通制度、溫馨的住院環境,以及一系列急救方法,其對于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均具有重要意義,也可顯著提高護理滿意度。在老年腦梗死患者治療中實施優質護理,可避免傳統護理中存在的缺陷,提供針對性護理干預。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及FMA、MBI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對老年腦梗死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促進其早日恢復,護理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魏瑩.全程優質護理在急性腦梗塞患者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2,7(4):86-87.
[2] 彭小群.5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腦梗塞的護理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8(8):161-162.
[3] 牛焱.急性腦梗塞合并糖尿病的臨床護理干預效果評價[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7):211-211.
[4] 趙紅娟.早期護理干預在腦梗塞患者語言、肢體功能康復中的應用[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5,21(12):1755-1757.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