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篩子
20多年前,O.J.辛普森站在了種族政治、正當法律程序和名人文化三個領域的交集之上;20年多后,這三個問題仍然廣泛存在于現今社會。
1994年,前橄欖球明星、當時的影星O.J.辛普森被控謀殺前妻妮可·布朗及其友人羅納德·高德曼。由于辛普森的明星身份,以及他聘請的明星辯護團的精心策劃,這樁謀殺案的庭審很快演化成了轟動全美的新聞娛樂事件。在公訴方掌握海量證據的情況下,經歷了長達8個月的案件審理,最終陪審團判定辛普森無罪。
當年的這場“世紀審判”,對美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在美國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記。以至于20多年過后,又推出了一部專門講述該案審理過程的10集電視劇——《美國犯罪故事》第一季——創作者為何要選擇這樣一個盡人皆知的案子來重述呢?
從主創的各類訪談中,我們大致可以總結出三點原因:第一,雖然當年有各種新聞和庭審轉播,但時下的年輕人往往已對這段歷史相對陌生;第二,當年大多數人所了解的案件信息都較為表面,而這次電視劇挖掘了大量新聞背后的故事;第三,案件中涉及的種族沖突、名人崇拜等問題,在2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對比之下足以引人思考。
重述的理由看起來還算充分,但要講述這樣一個大家都已經知道結局的故事,畢竟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呈現故事“是怎樣發生的”而不是“發生了什么”,正是影視作品的特長。
即便是案件宣判20多年后,真相依然沒有定論,這對以視覺為主要表現方式的電視劇來說,不失為調動各種手段表達“模棱兩可”意向的好機會。比如雖然辛普森在臺詞里發誓自己沒殺人,觀眾還是可以從演員的表情、配樂或是剪輯方式中,解讀出另一種意思,甚至因為觀眾各自的立場和出發點不同,造成的觀感也會大有差異。
豐富內涵的表現,通常需要建立在演員高超的演技基礎上。《美國犯罪故事》是一部展現群像的劇集,演員陣容可謂豪華,包括獲得過奧斯卡的小古巴·古丁,兩獲奧斯卡提名的約翰·特拉沃爾塔,四獲艾美獎提名的莎拉·鮑爾森,和兩獲托尼獎的內森·連恩等等。在眾演技派明星與劇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劇中的這些角色都不再是人們印象中電視新聞里的卡通式形象,而是有著復雜感情和不同動機的活生生的人。
縱觀全劇,女檢察官和辯方律師羅伯特·卡戴珊(辛普森多年好友)這兩個人物刻畫得特別出彩,尤其辯方律師,出于對友誼的忠誠,他想方設法幫助辛普森;但在確鑿證據和長時間旁觀之下,他又不免對辛普森越來越懷疑,直到案件審理結束后與辛普森斷絕來往。
在10集劇集的時間里,要刻畫眾多人物,展現諸多故事細節,是對創作者駕馭故事能力的嚴峻考驗。本劇采取了每集一個核心主題的敘述方式,比如第2集是著名的“野馬車追捕事件”,第6集是展現檢察官作為職業女性在多方面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如此一來,雖然整體故事包含著超大信息量,依然能夠保持清晰的架構,從而引領觀眾展開吸收和解讀,足見創作者極強的掌控能力。
20多年前,O.J.辛普森站在了種族政治、正當法律程序和名人文化三個領域的交集之上;20多年后,這三個問題仍然廣泛存在于現今社會。而且該事件甚至直接催生了全天候電視娛樂——辯方律師羅伯特·卡戴珊的前妻和三個女兒都成了社交明星,活躍于當下各檔娛樂節目。而與當年女檢察官要面對的不平等境遇相比,如今職業女性的處境似乎更為嚴峻……所有這些,都讓人覺得,辛普森案中的種種細節,仿佛剛剛、正在、即將發生在我們的身邊。20多年的時間,并沒有讓人們變得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