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中望
縱觀歷史,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雕塑都因其特殊的藝術樣式而與一座城市或地域的文化息息相關,進而反映出其所處時代的特征。
雕塑,作為藝術之最古老者,自石器時代開始,已走過了漫長的歲月。縱觀歷史,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雕塑都因其特殊的藝術樣式而與一座城市或地域的文化息息相關,進而反映出其所處時代的特征。新中國成立60多年以來,雕塑創作無論是從觀念還是表現手法上都發生了階段性的變革,中國雕塑也經歷了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
以“為時代造像”為主題,湖北美術館收藏的雕塑作品來到上海中華藝術宮。展覽劃分為“時代造像”“我型我塑”“大象無形”三個單元。
“時代造像”中的作品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一、新中國成立至上世紀70年代。這個時期的中國雕塑,很大程度上受到當時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強調的是貼合特定的社會需要,而非雕塑的形式語言,其中尤以“紅色經典”樣式為代表。二、上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這是個承上啟下的時期,雕塑開始顛覆以往的社會主流樣式,呈現出創新、變革的特征。這個時期的作品更多地關注社會性內容及對“形式美”的發掘,單一的、意識形態化的雕塑樣式逐漸被剔除。此外,此部分的少量作品雖創作于上世紀90年代及2000年以后,但在主題與形式上仍然貼合這個部分的特征,也因此被劃分至此。
這部分的藏品多來自老一輩藝術家的無私捐贈,由此,湖北美術館有幸對他們的作品進行保護與研究。他們的作品反映了中國雕塑的一個特殊時期,也是中國雕塑轉型的前奏。而改革開放之后,雕塑在形式上的嘗試與創新從真正意義上開啟了中國當代雕塑的歷程,也由此,中國雕塑在觀念、形式、材料、空間上開始了更為深入的探索與研究。
自上世紀90年代起,在中國經濟騰飛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當代藝術包括雕塑逐漸擺脫了集體意識形態的影響,“個體性”“世俗性”“商業性”開始成為中國雕塑的關鍵詞,而這也是“我型我塑”部分呈現出的主要特征。
首先,對觀念的表達成為中國當代雕塑的一種趨勢。而這種趨勢反映在藝術形式上就是,雕塑家們開始對創作資源持有更加開放的態度,表現手段從單一走向多元。其次,雕塑家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不再空泛,他們開始從自身的情感體驗出發,從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出發,表達對社會的人文關懷。他們借助大眾的、世俗的文化資源,從更細膩的層面表現社會生活。第三,創作于2000年以后的作品多出自新的新生代雕塑家之手。湖北美術館希冀通過對青年藝術家的發掘與推介,更完整地把握中國雕塑轉型的脈絡與特征。

此次展覽,將抽象雕塑作品單獨歸為“大象無形”。因為很難將其歸于中國雕塑發展的某一個時期,但它們卻是中國雕塑轉型中不可繞過的環節。
抽象藝術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思維能力,它具備原始而生動的表現力。19世紀末20世紀初,抽象藝術被西方藝術史明確定位下來,并發展延伸到包括雕塑在內的藝術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這是社會形態進入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雕塑家們在具象中提取并精煉出抽象形態,從某種意義上更貼近于自然造物的基本幾何形態,而這種反復的抽取與重建,體現的正是雕塑家反復思索與推進的過程,這也是雕塑得以演進的動力。而中國雕塑從傳統雕塑向現當代雕塑轉型,正需要這種不斷的演進,因而抽象雕塑也將成為中國雕塑整體進程中一種試驗性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