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旭+謝海燕+慶宏
[摘 要]研究生教學是培養研究生的重要環節。碩士生課程“高等生物化學”教學環節中存在的矛盾,主要包括傳授知識與教授思維的方法、基礎知識及理論與進展的比例、理論課與實驗(實踐)課、講授內容與講授技巧、滿堂灌與討論型、主動提問與點名提問、課上與課下的關系等。不論問題和矛盾存在與否、多與少都應該引起反思。
[關鍵詞]研究生教學;高等生物化學;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5-0095-03
碩士研究生(簡稱研究生)階段的教學既有與本科生教學相似之處,如多采用課堂教學、閉卷考試等方式,也有較大的區別,如研究生教學在知識的層次上相對較深,從內容的安排上看跳躍性較大,從對實驗課的安排上看明顯減少甚至沒有,從對對象的要求上看更多的是要養成獨立或逐步獨立的思想,從對學生對內容的掌握程度的考查看以非量化的考查、測評為主,分數已不再是考試、考查的中心等。目前對于研究生的教學改革已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從研究型到討論型,從常規考試到考試的標準化,從閉卷考試到開卷考試,從考試到考查等[1-10],這些問題既反映了授課教師愈來愈重視課堂教學,同時也說明面對新時期下網絡資源的便捷、及時、豐富等客觀條件,有對學生在手機、微信、微博、WiFi等虛擬與現實并存網絡世界里能否保持一定的定力的一種擔心。在教與學之間其實是一種博弈,筆者認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時間,而且無論怎樣,不同形式的課堂教學仍是主要的教授方式。為取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我們也嘗試了一定的教學改革[11],同時也對目前研究生教學中的一些現象進行了梳理和思考,下面將我們在研究生課程“高等生物化學”講授期間所關注的一些問題或矛盾提出來供大家討論。
一、關于課堂教學的目標
前已述及,研究生教學在多個方面有別于本科生教學,我們認為,最為重要的轉變是要從知識的講解轉變成對科學的思維方法、思維意識的引導與訓練,要逐步從單一的、單向的知識的學習轉變成多尺度、多維的、多層面的集合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促使研究生科學素質的形成以及科研潛質的最大限度發揮。
例如,在生物膜結構的講解中,不是簡單介紹液體鑲嵌模型,而是從磷脂分子的極性與非極性結構以及蛋白在膜中與膜外結構的顯著差異看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并由此延伸到分子在合適條件下的自組裝,進而理解細胞器、細胞乃至生命進化的分子機制。
二、關于課堂講授的內容與方式
在課題講授內容方面,我們對傳授知識與教授思維的方法之間的關系、基礎知識及理論與進展的比例、理論課與實驗(實踐)課、漸進式與跳躍式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討論。
(一)傳授知識與教授思維的方法
目前,在研究生階段,其課程設置多以專業課程為主,或在本科階段所學課程的基礎上冠以“高等”或“高級”字樣,或設置一些“進展”類課程。應從介紹的知識的深度上進行拓展,使專業化程度更強,在課程內容的設計與講授上應逐漸從知識的介紹轉向從已介紹知識如何上升到結論即思維的形成。如在介紹蛋白質的結構時會講到,一個從氨基酸順序上(蛋白質的一級結構)無規律性的線性分子經過一定的盤繞、折疊形成具有特定三維結構的“實體”分子,重要的是該立體結構的分子在經過一定的化學處理變成其“誕生”時的線性分子之后,再通過條件的改變仍可回復到其特定的三維結構的狀態,猶如現在的“記憶金屬”一樣,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蛋白質的三維結構要比金屬變性后形成的三維形狀要復雜得多。因此在課程講授時,重點是:為什么線性分子可形成有序的三維結構,這種堆積或垛疊過程在形成生物超分子體系或細胞器方面的提示。如果在研究生階段還僅僅停留在傳授知識的層面,猶如圖書管理員,是不恰當的。
(二)基礎知識及理論與進展的比例
在培養方案或課程講授內容方面令教師們感到有些糾結的問題就是基本理論與研究進展的課時劃分。到底以何種比例(專業基礎:進展)進行劃分比較理想?這方面缺乏相關的研究報道,根據學生的背景,我們教授“高等生物化學”課程時,將這個比例控制在3:1~5:1范圍內,得到了大部分學生的認可。對于生物學學科來說,多個學科的進展可能都會匯集在分子生物學方面,這一點有別于化學、物理學學科。得益于相關分析技術如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生物質譜、組學技術、原子力顯微鏡、分子示蹤、晶體的X衍射分析等技術的發展,傳統的生物學如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等均進入分子生物學層面,都試圖在分子層面解析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代謝過程等。無論哪個大學,在專業課程內容的進展部分都會涉及類似問題。雖然這是一個問題,但實際上也反映了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趨勢。
(三)理論課與實驗(實踐)課
諸多的本科課程尤其是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都開設有實驗課程,從了解到的情況看,目前諸多大學在研究生階段一般均不再開設實驗課程,一方面是基于對本科階段實驗課學時和水平的滿意或基本滿意,另一方面也有所在的學校對實驗室、實驗經費、指導教師等可否滿足開課要求的考慮。21世紀初,我國的諸多大學都根據自己的專業背景建立了各自富有專業特色的生命學院,并開設了一定數量和一定水平的實驗課,相信有比較大的差異。一般來說,開設一定學時且體現現在生命科學技術的實驗課還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豐富、提高,重要的是可以實現對新入學的研究生在實驗技能與認知方面的同步化。教師不僅僅是做知識的“二傳手”,還要做專業技能方面的“二傳手”,這種專業訓練比目前多個大學或實驗室流行的師兄帶師弟的模式更為可靠。
(四)漸進式與跳躍式
在本科階段,課程內容的安排多以漸進方式,上下章節之間轉呈有序,但在研究生階段,內容之間的銜接不是很強,尤其是一些進展類課程,課堂之間的關聯性更差,這就要求學生要習慣于這種方式。同時也要求,上課教師要做好一些鋪墊。如根據我們的了解,中學課本里介紹了DNA是遺傳物質和DNA的雙螺旋結構,大學的相關課程也介紹這部分內容,研究生的相關課程也涉及一些,可謂是螺旋式上升重復。但如果在研究生階段直接講形成DNA雙螺旋結構的化學基礎與動力學,學生很難聽懂。為解決這一矛盾,我們在該部分講解中,對Watson(沃森)、Crick(克里克)以及Wilkins(威爾金斯)三人在雙螺旋結構發現中的作用進行了介紹。該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而其中威爾金斯不僅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晶體學家,而且在促成關于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提出方面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工作。介紹這些內容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強調多學科、多種思維的碰撞意義,按現在的觀點就是“協同創新”意識。
三、關于課堂教學改革
相對于本科課程的教改氣氛濃郁的狀況,研究生課程的教改略顯不足。在知識大爆炸,網絡資源十分豐富、及時的今天,研究生課程的教學研究對于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學效果等無疑會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一)講授內容與講授技巧
同本科生課堂教學一樣,研究生的上課形式可以堪稱百花齊放,尤其是現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ppt動畫異彩紛呈。我們認為,雖然學生已習慣于高中(在大中城市的中學已經使用到這種便捷教具)和大學的ppt授課方式,但實際上已處于“審美疲勞”的狀態,因此,更多精力應放在教學內容的消化、重構上,否則上課則變成了另類的表演了,因為形式很重要,但內容更重要。我們也建議要適時用到板書,它比ppt更靈活。學校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組成的督導組在聽課后,都提出了類似的建議。
(二)滿堂灌與討論型
相對于本科階段課程的密集以及內容的繁雜,研究生課程內容雖然從數量上看也是非常豐富的,但也不能局限于滿堂灌的方式。對課堂所講授的相關問題進行討論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些問題最好先交由學生預習并查閱一定的資料,同時通過分組討論甚至爭論,達到鍛煉學生、教學互長的效果。但在討論課上要避免完全自由討論的方式,避免大話西游式的討論。
(三)主動提問與點名提問
我們曾在校內觀摩過外教課程,也從相關報告中了解到國外大學的課堂授課過程,學生現場提問十分踴躍,值得借鑒,分析其原因有:1.已形成了類似活躍的課堂氛圍和習慣;2.授課對象聽懂了或者說至少明白了其中的一部分內容??紤]到國內學生一般比較拘謹,因此,在關鍵內容處及時觀察學生的反應并誘導其提出問題,通過討論、解答予以鼓勵,相信這種“羊群效應”同生物化學中的“級聯反應”一樣,會逐漸放大,最終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學模式。更為重要的是,學生意愿的表達會使其他學生對一些問題更敏感,而這恰恰是科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工作目標的重中之重。
主動提問的學生不是不懂,至少懂了一些知識,點名提問不是真想提問,而是為了提醒注意力。要清楚認識到“與時俱進不易,良性互動更難”。同完全接受是可怕的情況一樣,完全質疑也是一種可怕的狀態,也要引起授課老師的重視。
(四)課上與課下的關系
關于這一點,可以簡單地歸結為“課上學會思想,課下豐富內涵”。要求我們在基礎知識、理論的介紹中一定要從教授“如何思想”為出發點,上課只是“教與學”工作的一部分,課堂上學習推演,學習因果關系,課下通過進一步的閱讀來豐富基本理論或知識,才能從“知道分子”變成真正的“知識分子”。課上學習在某種程度上帶有一定的被動性質,課下的主動思考與學習才是體現研究生素質與潛質的關鍵,基于對目前社會、網絡等的諸多負面因素的誘導,要深刻認識到研究生學習的復雜性,要深刻認識到在目前的社會氛圍下學生對知識的摯愛問題與教師對教學的摯愛問題同樣都很難找到完美的解決思路。
四、結語
上述提到的這些現象或問題可能不會在每一門課程的教學中都存在,這些問題也可以是一個矛盾的多個方面。我們認為,不論問題和矛盾存在與否、多與少都應該引起反思。20年前無網絡,無多媒體,無便捷的通訊工具,幾乎所有的知識都來自于書本、課堂或期刊,與現在相比有天壤之別,授課教師或許還是那些教師,但對象已變成了獨生子女,大學入學率也由10%提升到約70%,因此教學方式不得不改;另外,通過關于國外研究生教學方式的了解可知,其與國內的教學方式、考核方式有較大的區別。國外的教學思路基本上繼承和發展了本科及中學的培養與考核思路,即以創新性思路的形成為主,以“放”為主,而國內多以知識的繼續積累為主,雖然后者會有厚積薄發的潛力與可能,但與目前國際上多層次、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思路有一定距離,我們也應該做及時調整。
實際上,在研究生教學中還有其他一些問題也有必要深入討論,如上述我們主要強調了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豐富、調整,但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研究生在教學中的作用,如何解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稱職的教師”與古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之間的“對立”關系,如何將自己的科研引入教學中等,都有很大的探索空間。我們認為這些也是開展研究生的教學改革,提高研究生教學效果的重要抓手,應該引起關注和思考。
[ 注 釋 ]
[1] 高芳祎.我國研究生課程與教學改革效果的調查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10):27-31.
[2] 康若祎,夏凱.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目標下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13(12):93-96.
[3] 侯加林,李光提,岳遠彬.改革研究生課程體系,培養創新型人才[J].高教論壇,2008(6):57,61.
[4] 姚莉,劉偉.研究生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0(4):36-39.
[5] 劉成柏,趙國安,付學奇.推進研究生國際化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國際化培養的實踐與探索[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3(3):167-169.
[6] 周守軍.研究生教學改革:面向不確定性知識[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6):53-57.
[7] 慶宏,王冉,洪杰,等.研究生神經生物學教學創新模式探索與實踐[J].生物學雜志,2014(1):106-107.
[8] 郭淑元,羅愛芹,屈鋒,等.開放性實驗教學在研究生培養中的作用[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S2):58-60.
[9] 楊新芳,孫智杰.高等學校研究生教學實踐環節的教學設計初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3):122-124.
[10] 譚信.研究生課程成績的標準化評估體系的設計[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S2):61-63
[11] 趙東旭.提高理工科碩士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構想與探索—以我校生命科學類專業為例[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S2):21-23.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