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巧玲
[摘要]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之一,在思想和文化界大發展的今天,其內容和地位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出現了一些新特點,主要表現在:孝敬父母側重于物質方面的給予,而忽視了精神方面的敬養、“上慈”與“下孝”位置的失衡、夫妻對待雙方家長的不同態度、對傳統孝行為不合理因素的摒棄等方面。而影響農村居民不孝行為的因素主要有:婆媳地位關系的變化、家庭環境的影響、雙方家長角色扮演的失誤、多子家庭財產的分配不均、不會利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等。
[關鍵詞]孝道;嬗變;不孝原因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之一,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封建統治者移孝作忠,將孝推向極端化的同時,孝文化對維護當時的社會穩定、協調家庭關系也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孝文化和孝觀念經過幾千年的演化和沉淀,到今日已成為一種深刻的社會心理,以及中國國民的一種心理和習慣。但同時孝文化又與文化的傳承一樣,并非一成不變的,它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尤其是在思想和文化界大發展的今天,其內容和地位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出現了一些新特點。那么與此相適應的眾多中國農村居民的孝行為又產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影響農村居民不孝行為的因素又有哪些呢?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利用工作間隙,調查了段莊村的幾個家庭,借以對此發表一些淺論。
1.與傳統孝行為的不同
“孝”最初的本意是指對祖先的崇拜和孝敬,以祈求祖先對子孫的庇佑,后來演變為善事父母、服侍親長。這是孝的最一般的意義,但是孝的含義還不止于此,還有另外兩層含義,即尊祖敬宗;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其中尊祖敬宗具體還包括贍養、順從、悅親的內容。這是孝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內容,也是指導人們孝行為的基本法則。
孝的這些內容在段莊村居民孝行為上都有所體現,但在具體表現方式上都或多或少的出現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孝敬父母側重于物質方面的給予,而忽視了精神方面的敬養。父母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子女的孝行為也應該是多方面的。《禮記·王制》從年齡的角度說明了老人的需要:“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雖得人不暖矣。”當然,老人的需要并非按年齡劃分的,但總體來說上述觀點已基本概括了子女的孝行為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物質奉養,二是精神慰藉。
但是,農村現有的家庭模式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居民的孝行為。當前農村最基本的家庭模式是核心家庭。所謂核心家庭是指夫妻家庭,多數是由夫妻和其未婚子女組成,子女在婚后不和父母住在一起,而是分居另過。在這樣的家庭中,從客觀上說,子女在婚后與父母家有一定的空間距離,不便于隨時照顧父母;而從主觀方面說,有些子女也片面地將“孝”理解為只要父母衣食無憂就夠了,將父母的感受忽略不計。在采訪過程中筆者曾無意中聽一位老人說:“我(母親)不貪圖你(子女)什么,就盼著你能來家陪我說說話。”父母操勞一生的愿望很簡單,就是希望老來子孫承歡膝下,共享天倫,就像《常回家看看》里唱的一樣“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總操心,就圖個團團圓圓”。做子女的,尤其是做兒子的在成家以后不應該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經營自己的小家庭上,而要多考慮考慮父母的感受,明白他們需要的真正是什么,才能使父母安享晚年。尤其是對那些單身老人來說,精神慰藉遠比單純的物質上的給予要好得多。
第二,“上慈”與“下孝”位置的失衡。父母含辛茹苦將兒女拉扯大,做子女的應該照顧和贍養老人,這是毋庸置疑的。古人說“養兒防后”,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但在當今的一些家庭中卻出現了“上雖慈下卻不孝”的現象,這雖不是農村普遍存在的現象,卻也有不少家庭存在這種情況。有一位老人,雖養了幾個兒子,兒子之間卻互相鬧矛盾,互相拒絕贍養年老的母親,致使老人孤苦伶仃,年近八旬還整天蹣跚著腳步撿柴自己生火做飯。一些知情的老人看到總會不無感慨地說:“她的那些孩子啊,也不想想當初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時候,你們的娘是怎么起早貪黑弄一鍋的楊樹葉子給你們吃的。”
村里還有這樣一個家庭,老人有四個兒子,只有兩個兒子娶妻生子,老人的身體還硬朗,就在自己自食其力的同時,幫這兩個兒子干地里的活,累死累活不說,還得不到兒子、兒媳婦的認同。大兒出外打工,臨近春節回家過年,母親想兒子,希望兒子能回家來看看自己,兒子卻自始至終都沒有到父母家,讓做父母的倍感凄涼。
除此之外,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農村一些家庭中還出現了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一切圍繞孩子轉,一切孩子說了算的親子關系扭曲的現象。這些父母想到的只是如何為自己的兒子負責,卻不曾想怎樣去為自己的父母盡孝,他們也明白“養兒防老”的道理,卻不身體力行,不能為子女作一個表率。“上慈”和“下孝”本來就是相互關聯的兩個方面,二者平衡才能維持家庭關系的和諧。父母為養育子女可以說是操碎了心,受盡了累,作子女的在父母年老時應好好的孝敬父母,絕對不能不贍養父母。就算父母的做法曾有過不對的地方也不應該抓住不放,應該懂得珍惜父母的付出。
第三,夫妻對待雙方家長的不同態度。女兒嫁人得到的是“一個女婿半個兒”,兒子婚后帶來的卻是婆媳關系的緊張,同樣因婚姻紐帶產生的親情關系,“婆媳關系”和“岳母關系”競呈現出如此之大的反差,叫人匪夷所思。當然并非所有的家庭都出現這種情況,但卻是農村家庭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現象。出現此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其中最主要的兩點:一是不管是父母還是兒子、兒媳都將孝敬父母看作是兒子的責任,那么父母為兒子、兒媳的任何付出都是為自己的未來投資,都是天經地義的,兒子和兒媳用不著覺得有一種虧欠感,對兒子和兒媳來說父母是自家人,對自家人不用客氣。而對岳父母就不同了,女兒嫁出去就是別家的人了,不需要女兒一家為養老的具體事宜負責。所以對女兒、女婿來說岳父母一家是客人,對客人當然會客氣的多。二是由于缺乏血緣關系和撫養關系,婆媳關系遠不如母女之間的關系親密。作兒媳婦的總覺得與自己的母親感情近一些,而與婆母則很難相處,她們很難將婆婆當作自己的母親來看待,一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與自己的母親商量,而不是想到與婆婆溝通。久而久之,即使婆媳之間沒有矛盾,也會因為缺乏溝通而顯得生分。如果在多子家庭中再牽扯到一些財產問題,這種現象就更加突出了。由此導致的與自己的父母關系不好,而對岳父母關心備至的現象也不乏存在。
第四,虛假孝行為的存在。兩漢以孝治天下,把孝作為選拔官員的一個標準,舉孝廉的這一做法有可取的成分,但也為一些沽名釣譽之徒提供了一個當官入仕的“良機”。為了做官一些人不惜弄虛作假,在孝的問題上大做文章,這刺激了愚孝和虛假孝行為的產生和膨脹,甚至導致“舉孝廉,父別居”的荒唐現象。到今天,這些荒唐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也還存在著。存在的原因自不是為了謀取一官半職,而是迫于道德和輿論的壓力。有些人明明不孝順,卻又要在眾人面前擺出一副“孝子孝媳”的面孔,在一些表面事情上大做文章,以博取輿論的認同。村里有一個媳婦對自己的婆婆不好,卻又想撈足面子,她讓婆婆幫她在大路邊上曬玉米,到了吃午飯的時間就故意端出一碗水餃給婆婆吃,還說是特意為婆婆做的。知情的人都議論說:“你(大家)還真以為她端這碗水餃是為她婆婆,還不是為了大家伙兒的嘴。”說得再清楚一點就是,借大家的嘴來成全她的“孝行”。
虛假孝行為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在父母生前不盡孝,卻在父母去世后大肆鋪張。這些人在父母生前十天半月,甚至一年半載都不到父母的門前站上一站,就連孝敬的表面文章都不做,卻在老人去世后拼命地想為自己畫上一個“孝子”的臉譜,知情的人自然知道他是在“表演”,不知情的人還以為他真是“孝子”呢。人死如燈滅,老人去世后無論將喪事辦得如何風光都與他們無關了。
第五,對傳統孝行為不合理因素的摒棄。傳統孝行為中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部分,也有屬于糟粕的內容,是需要選擇和取舍的。村民對孝行為中不合理因素的摒棄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對“無違”標準的重新定位。傳統家庭以家長專制為原則,長輩享有絕對權威,晚輩必須循規蹈矩,所以導致家長主宰一切現象的產生。只要是父母的話就必須無條件的服從,否則就是不孝,為了成全孝名,子女完全喪失了自主的地位,“無違”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孝的重要標準。但在今天村民卻放棄了這一標準,他們認為只要父母說的對就按照父母說的做,父母說的不對就不必聽父母的。二是對一些愚孝行為的批判。“二十四孝”曾成為影響歷代“孝子賢孫”的經典,像“郭巨埋兒”“割股侍親”、“王祥臥冰”等故事被無限夸大,將“孝”推向了極端,這種做法顯然是不可取的。三是上面我們提到的對“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一理論的反駁。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現今農村居民的孝行為也正沿著一個理性的道路前進。
2.不孝行為的誘因
家庭甲:男女雙方均為段莊村人,結婚四年,育有一子,尚不滿周歲。有嚴重的婆媳關系問題。
家庭乙:家庭甲的岳父家庭,女方的母親不孝敬婆母。
家庭丙:家庭乙的哥哥的家庭,夫妻二人都很孝敬父母。
家庭丁:家庭丙的女兒家,丈夫也是段莊村人,二人對父母很好。
家庭戊:老人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與二兒子關系極不好,導致老人與大兒的關系惡化,乃至父子、母子關系的徹底決裂。
第一,婆媳地位關系的變化。中國古代社會婆婆的地位高于媳婦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所以,人們常用“多年的媳婦熬成婆”這句話來說明婆權在家庭關系中的無上地位。但是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思想文化界的大變革,婆媳地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以前的以婆婆為中心,變為二者地位平行。這種變化對雙方來說都來得太突然,以至雙方在關系轉化上陷入一個誤區:有的婆婆極力的想維持自己的尊嚴和地位,試圖保證自己的中心權威;而媳婦則認為:既然我嫁到你家來了,是你們家的人了,你為我做一些事情是應該的。這樣,當兩者的愿望發生沖突,并且雙方又互不妥協時,就極易產生婆媳矛盾。婆婆認為家是我的我說了算,而媳婦則會有這樣的想法:我憑什么聽你的?
與此相反,有的婆婆(和公公)為了兒子不惜什么事都幫他們做,以至不但是媳婦,就是兒子都認為父母對自己的任何付出都是天經地義的,是父母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父母的無私奉獻和忍讓,連最起碼的平等都談不上,更別說是孝敬父母了。這在無形之中也助長了“惡媳”氣焰的囂張。
家庭甲中,女方的婆婆認為“我累死累活的給他們蓋上房子,幫他們種著地,忙著田里的東西,兒子出去打工掙幾個錢補貼家用,你(兒媳)就在家侍弄一個孩子,忙家里的這些活就行了……”可媳婦則從另一個角度說“誰家的婆婆不幫兒子帶孩子,就是她(婆婆)……”媳婦認為婆婆做得還很不夠,而實際情況是:老人還有一個兒子,不足二十歲,他們要操勞著為二兒攢錢蓋房,整天在地里忙碌根本就沒時間。兒媳不體諒,老人難以咽下這口氣。結果,就因為“幫不幫帶孩子”這件事,婆媳關系惡化,也導致母子關系的尷尬。
第二,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庭關系中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往往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以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固然不是決定性的,但確實存在,并在一定的條件下發生作用。
家庭乙中,女方對待婆婆就非常不好,總認為婆婆偏袒她的大兒子,為自己做得太少,結果就與婆婆反目。不養老人不說,還整天指桑罵槐。曾有一次家里包了水餃,丈夫提出要給自己的母親送一些去,女方堅決不肯,丈夫一再堅持,女方一氣之下將所有的水餃都倒進泔水缸里。
家庭丙中的夫妻雙方恰恰與此相反,妻子賢惠,丈夫開明,在弟弟、弟媳不養老人的情況下將老人接到自己家中悉心照料。他們的女兒,即家庭丁中的女方也很賢惠,對婆母很孝順。
上述的幾個家庭,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雖不能說明家庭環境對孩子孝道觀念的影響是決定性的,但其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存在。
第三,雙方家長角色扮演的失誤。男女雙方一旦結合,便成了一個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網上的輻射點,這個點在同周圍的家庭、關系發生聯系的時候,周圍的家庭、關系也對其產生影響和發生反作用。其中,在剛剛開始的家庭關系中對其影響最大的是男女雙方家長所起的作用。男女雙方剛結成一個新的家庭,在角色扮演上還未完成由單純的兒子、女兒向丈夫、妻子的轉變,雙方父母在促成這一轉變的過程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如果雙方家長在兒子和女兒處理家庭關系時教其多從自身找原因,待人和氣,寬容忍讓,那么家庭矛盾也就不會產生了。但如果雙方家長在教其子女處理家庭關系,尤其是家庭矛盾的時候,不是站在家庭的立場上,不是擺著調解的姿態,而是不加分析的偏袒某一方,則會導致家庭矛盾的擴大化。家庭甲中的女方向自己的母親訴說婆母的種種不是,其母不是規勸女兒怎樣去解決,反而火上澆油,不加分析的站在女兒的立場上說其婆母的不是。這樣做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不但使其婆媳關系更加緊張,也使得兩親家之間矛盾重重,鄉里鄉親見面也只能是怒目相向。
第四,多子家庭財產的分配不均。多子家庭因財產分配而引發的贍養問題是導致不孝行為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多子多福”和“養兒防老”的觀念恐怕是影響上兩代人生育觀念的一個決定性的方面,可是許多老人沒料到的卻是“多子未必多福”,“養兒未必防老”的尷尬現象。家庭戊中的老人有兩個兒子,因為父母的財產問題,兩兄弟之間的矛盾重重。大兒子認為結婚時的房子是自己出外打工掙錢蓋的,二弟的房子是父母出錢蓋的,應該由父母和弟弟出一部分錢來補償他自己蓋房的錢。二兒尤其是二兒媳卻還沒此打算,他們還想要父母辛辛苦苦栽下的一大片的樹木。結果趁父母出門的時候,二兒媳從娘家找了一批人把父母種了十幾年的一大片樹林給砍了個干干凈凈。父母自是氣的大病一場,大兒也來找父母“理論”,認為父母偏心,遂不養父母。兄弟倆也大打出手,大兒氣不過,遂將二兒告上法庭,二兒則攛掇父母將大兒反告上法庭。大兒不養父母,法庭上自然敗訴。自此,不僅兄弟之間如敵人,父子、母子關系也徹底被割斷了。父母接連去世后,大兒一家也沒一個人踏進父母的家門。
第五,不會利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政府部門對有關孝的立法、執法不到位。中國的父母可以說是世界上為子女付出最多的父母,為了子女,父母可以不惜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以至有些學者就說中國的父母是子女的奴,這句話是頗有道理的。這些老人中有很大一部分盡管被子女擋在了門外,卻出于或者是血濃于水、“家丑不可外揚”的心理,或者是害怕訴諸法律手段后子女會對自己更不好的原因,不愿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就政府方面講,法律宣傳的不到位,法律制約的薄弱也是導致農村居民不孝行為的一個原因。1996年10月我國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了老年人應該享有的一些權利,但村民卻沒幾個人知道這項法律,而法律本身雖規定了贍養人和被贍養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卻未對不孝行為制定具體的懲治措施。在處理一些贍養糾紛的時候有關部門采取的一般是調解的方式,雖對一些調解不了的也采取了一些相應措施,但在執行結果上卻很難令人滿意,大多數也是不了了之。產生此現象的一個原因就是絕大多數的人認為孝不孝順父母是自己的家務事,用不著別人管,一些部門也深感“清官難斷家務事”,在量刑上有輕刑化和非刑化的傾向。
第六,學校教育的力度不夠。《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一章的第七條規定:“全社會應當廣泛開展敬老、養老宣傳教育活動,樹立尊重、關心、幫助老年人的社會風尚。青少年組織、學校和幼兒園應當對青少年和兒童進行敬老、養老的道德教育和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制教育。提倡義務為老年人服務。”
但在學校教育中,對孝的教育卻并未引起多大的重視,對孝文化的學習也并未作為一個專門的課程來進行。雖然學校也設有思想品德課,里面也涉及了一些有關孝的內容,但并不是學校課程的重點,學校更側重的是升學課程的開設。這是學校教育的一大缺漏,因為隨著現在獨生子女的增多和家庭關系中“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關系的易位,容易使孩子形成這樣的認識:父母對自己的任何付出都是應該的,而孩子卻忽略了父母的感受,只知道一味的從父母那里索取。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養成“以我為中心”的心理,就必然會導致孩子孝觀念的淡漠。
3.結論
綜上所述,從段莊村居民孝行為的變化和對導致村民不孝行為的探討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今天孝所出現的新變化,不能說是對傳統孝文化的反駁,只能說是保留中的擷取與嬗變。當然,保留的內容中有精華的部分,也有糟粕的方面;而嬗變的內容也是良莠不齊,既有向好的方面的進步,也有向不好的方面的退步。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繼承、發揚好的方面,對那些不好的成分則要堅決予以摒棄,以促使孝文化和孝行為在今天和諧健康發展,使之既具有傳統性又體現時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