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摘要]中國電視媒體長期以來實行的都是國有電視體制,作為公眾的主流話語平臺,其作用一直沒有得到有效地發揮。公共頻道是我國特有國情下的特殊產物,是為了解決電視臺過多的問題而由省級臺成立的一個整合地縣級電視臺的節目平臺,其設立的目的就導致了公共頻道在發展過程中無法有效傾聽公眾的聲音,無法切實解決關乎公眾利益的問題。公共頻道在發展過程中可以借鑒西方公共電視的成功經驗,政府和廣電部門也要制定有效的對策,解決公共頻道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關鍵詞]公共頻道;政府治理;對策研究
1.前言
“公共頻道”與它在國際上普遍的含義不同,雖帶有“公共”二字,卻不是國際上通用的公共電視臺,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商業利益的誘惑,忽視了公共性,而過多地強調公用性、共用性和商業性,使得公共頻道發展過程中概念越發的模糊化,其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暴露出諸多問題。
2.公共頻道公共性缺失的現實表現
公共頻道是我國特有的產物,雖說與西方的公共電視都帶有“公共”兩字,但是不管是創立目的還是作用的發揮都是不同的,我國的公共頻道對其“公共”性的表達缺乏有力的支撐,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諸多的問題。公共頻道創立之初,其定位不明確,作用無法得到有效的發揮。公共頻道要明確自身的問題,進行轉變。政府和廣電部門要制定有效的解決措施,對公共頻道的發展提供現實可行的建議。
2.1定位模糊化和綜合頻道節目設置相差無幾
目前我國公共頻道數量較多,然而各個公共頻道各自為政,定位多樣化。多數省級公共頻道走的都是“新聞+綜藝+電視劇”或者“新聞+娛樂+電視劇+法制”的模式。觀眾對公共頻道的定位不清楚,這從受眾接受的角度來看,公共頻道的定位顯得比較模糊,忽視了公共性的內涵。目前國內的各省公共頻道都隸屬各省廣電集團,公共頻道與同集團其他頻道之間界限不清,沒有形成特色,多數公共頻道基本上混同于一個專業頻道,與集團內其他專業頻道進行同質競爭,造成媒介資源浪費,頻道特色不明顯、管理部門重視程度不夠,收視率普遍偏低。
2.2公共性節目時長短、形式單一
加大公共性節目的播出時長,大幅增加公益類節目,提高公益節目質量是廣電媒體的長期目標。在總局節目政策的引導下,各級廣電媒體或是加強公益節目創新,推出了一批公益、道德建設類節目,或在有關節目中植入大量的公益元素,節目的社會價值得到弘揚。中央電視臺《等著我》節目吸引了大量群體,其為普通百姓找到對自己有重要意義的人物,或是失散多年的親朋好友、或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歌頌人間真情,觸及人的情感深處,使人深受感動。該節目被網民譽為“最具公益價值的節目”。政府和廣電部門應該加大對這類公共性節目的制作投入,多創作出更具社會效應的節目,切實維護廣大公眾的利益,提供一個公共平臺幫助公眾切實解決問題。
2.3對弱勢群體表達長期失音
在我國,弱勢群體主要包括一些經濟收入不穩定或是能力欠缺無法實現自我滿足的農民、下崗職工、老病殘退等人群。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弱勢群體更加注重對新聞實時資訊的關注,將電視媒體置于獲取資訊和頭等渠道。然而在各臺電視節目中,以農村、農民、老年人、殘疾人、兒童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欄目卻很少,對于社會的弱勢群體重視度不夠,他們很少能夠通過電視節目獲取專業的信息。同時電視娛樂化、同質化造成社會上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盛行,出現嚴重的道德價值危機。基于我國的特殊國情,我國的電視媒體有必要也有使命將更多的社會關注點投向這些弱勢群體身上。
2.4節目盲目跟風
以綜藝節目為例,近年來我國綜藝節目掀起了一股韓流熱。目前我國電視綜藝節目基本上都是地方衛視直接購買其版權,很少能夠結合我國的國情,對其進行有效的創新。大多數都是照搬照抄,毫無新意,希望綜藝節目能夠得到有效的創新,節目制作部門能夠創作出屬于中國特有的優秀的原創的綜藝節目,這樣才能制作出真正符合我國電視傳媒文化要求和滿足中國觀眾精神生活要求的電視綜藝節目。極限挑戰是抄襲韓國無限挑戰的設置,花兒與少年是抄襲韓國花樣姐姐的類型。國內綜藝節目同質化嚴重,誰先搶占先機誰就是贏家,雖不是完全抄襲,在播出過程中有一定的改動,但是嚴重缺乏創新。一旦某一類的綜藝節目取得了高的收視率之后,就會瘋狂的出現同一類的其他節目。2015年綜藝真人秀節目屢見不鮮,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偶像來了;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東方衛視的兩天一夜、中國達人秀、花樣爺爺等。真人秀持續吃香,一線衛視家家都是大手筆。
3.我國公共頻道公共性缺失的政府治理對策
3.1政府要注重政策的導向作用
我國的電視媒體制度是國有經營,政府對電視媒體發展的大方向有著嚴格地把控。電視媒體傳播的信息要符合國家政治意識形態,不能播出一些引起極大社會爭議的內容。電視媒體擁有特有的政治功能,需要傳播國家大政方針,對國家重要事件的發生進行有效的傳播。如果電視媒體發展偏離了正確方向,就可能會對公眾造成誤導,甚至威脅社會穩定,所以電視傳媒必須要在黨和政府的正確引導下,才能健康地發展。政府要為電視節目的發展提供正確的政策導向,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和支持具有原創特色、發人深省的電視節目,讓題材健康、具有較大社會效益的電視節目成為市場的主流。政府部門可以通過政策手段指導電視節目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提升節目的質量。
3.2政府加強對公共頻道的制度化管理
(1)完善內容的生產監督和管理。中國擁有56個民族,各地區文化傳統各有特色。所有公共頻道在編排和設置節目內容的時候應該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利益需求,提供多種表達方式和渠道,讓不同群體的利益得到有效的滿足。電視媒體應該加大對過度娛樂化的節目的整改力度。大眾需要深層次節目,應逐步加大對具有教育性、文化性、知識性、服務性的節目的播出。公共頻道服務的對象是全體公民,不僅包括一些生活水平優越的人們,還包括一些中等或是貧窮階層的普通民眾,電視媒體應該制作一些能夠滿足不同層級的人們需求的節目,向人們提供了一個多樣性的社會平臺,能夠表達不同思想和意見的平臺,聽見不同階層和不同職業的人們的聲音。
(2)完善電視法律體系。在現代法治國家,權力需要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權力如果無法得到有效的制約,就會出現很多權力的越位和失位的現象,就會出現不利于社會穩定和公平的事件。不僅商業電視需要法律監督,公共電視本身也需要法制機構實施法治化的管理。因此電視行業迫切的需要對電視法律體系的進一步監督和管理。中國公共頻道轉型過程中,也要逐步加大電視法律改革力度,廣泛聽取各方的意見。要加快推進《著作權法》第三次修訂,啟動廣播電視法立法工作。此外,還要高度關注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文化產業促進法,以及網絡領域的重要立法制定工作,積極反映行業訴求。各級新聞出版廣電管理部門要落實內容審核、審查、審讀等制度機制,嚴把導向關、播映關、出版關、發行關,引進關。
(3)完善電視節目評估機制。公共頻道擔負著維護公眾利益、提供科教文衛各方面需求的重要責任。這類節目內容比較嚴肅,往往很難取得高的收視率,因此節目評估不能僅僅以市場為導向,僅僅以收視率論輸贏,這對公共頻道的發展是不公平的。對于教育頻道、少兒頻道、三農頻道等公共性頻道,經費主要來源于電視收視費用、政府撥款等渠道。要逐步加大對維護公眾利益和滿足公眾需求為目標的電視頻道支持力度。這類節目評估應主要側重于公眾利益的滿足,以觀眾滿意度、節目美譽度為主要評估指標,評估主體應該回歸公眾。公眾對一個節目滿意度高,才能夠切實滿足公眾的需求。
政府是建構電視公共性的主要力量之一,由于中國特有的國情,中國公共頻道公共性在發展過程中暴露了很多的問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公共頻道在滿足公眾需求,提供公共服務方面也發揮了作用。因此政府和廣電部門要對公共頻道的發展持樂觀的態度。現如今中國電視公共頻道的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城市地區與農村地區發展差異很大。長此以往,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發展不平衡,進而引起社會不公。公共頻道的改革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歷程,公共頻道在發展過程中要吸取西方公共電視的成功經驗,克服中國新形勢下的困難,走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公共頻道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