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中小企業在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小企業大都自身規模小,信用資源不足,又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因此,融資難已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本文以利津縣中小企業為例,通過開展召開企業家座談會、實地走訪企業、進行問卷調查等形式的活動,全面掌握該縣中小企業融資的現狀,分析面臨的問題,提出相對合理化對策建議。
關鍵詞:企業;融資問題;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9-0000-01
一、中小企業融資的現狀
目前,利津縣擁有銀行機構9家,分別為農業發展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青島銀行、農商行、村鎮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和東營銀行,網點41個,從業人員482人。保險公司16家,融資性擔保公司3家,小額貸款公司3家,民間融資機構6家,借貸服務中心1家,資金合作社2家,投資咨詢類公司14家。目前,全縣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58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60.6億元,自然人人均貸款5.4萬元。由于受國家貨幣政策和經濟下行趨勢影響,金融機構對經濟的信貸投入呈減慢趨勢,金融機構的信貸投入總量與經濟發展對資金的需求總量存在較大差距,大部分的信貸資金重點支持了石油化工、紡織等主導產業的少數骨干企業,多數企業得不到信貸支持或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影響了企業的發展。據統計,在利津縣工商局注冊的中小企業達到2000多家,受資金不足的制約,有些項目遲遲不能開工建設,開工的項目進展緩慢,外貿企業受流動資金短缺影響,訂單流失現象比較嚴重。可以說,融資難、貸款難已成為制約利津縣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
二、中小企業融資面臨的問題
(一)貸款成本較高,存在貸款歧視。銀行機構現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4.35%,中小企業貸款一般上浮50%-100%,如有擔保公司介入,成本增加2—3個點,合計貸款成本在12%左右,已超出絕大部分中小企業的利潤率,致使有些中小企業貸款成本難以接受。市行對縣級支行考核不與貸款總量和利潤率掛鉤,卻與貸款風險掛鉤,導致銀行負責人放款積極性不高。銀行嫌貧愛富、趨利避險的現象嚴重,著重立足大企業、優質客戶,對中小企業信貸業務不夠重視。
(二)貸款門檻較高,條件較為苛刻。一是銀行自身在機構設置、產品設計、信用評級、貸款管理等方面的要求都較高。二是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方式要求較高。固定資產抵押貸款是最基本的貸款方式,風險較低,但是中小企業大都抵押物較少,且抵押貸款率較低,致使抵押貸款的企業較少,貸款規模較??;擔保貸款是最普遍的貸款方式,有直接擔保、互保、聯保等形式,但是企業一旦為別的企業擔保就形成或有負債,影響擔保企業貸款,銀行要求擔保企業要與貸款企業相當或規模更大,這就形成了企業越大,擔保企業越少。
(三)擔保機構較少,資本規模較小。我縣現有融資性擔保公司3家,注冊資本都是1億元,單筆貸款擔保不超過注冊資本的5%,因此擔保規模較小,難以滿足企業貸款擔保的需要。且擔保機構只能獨自承擔擔保貸款風險,而無法與協作銀行形成共擔機制,使得擔保資金的放大功能和擔保機構的信用能力均受到較大制約。據調查,我縣企業因無法落實擔保而遭到拒貸的比例高達30%以上。
(四)信用程度較低,經營不夠規范。中小企業在發展上處于成長階段,企業治理落后,經營管理水平不高,與銀行的準入標準有差距。大多數企業土地使用證、房產證不全,抵押物較少;有的企業用林權、海域使用權、土地流轉使用權抵押,但銀行反映流轉難度大,風險較高;部分企業規模較小、利潤較少,找不到擔保企業且無能力支付擔保費用,遭遇“擔保瓶頸”。
三、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對策建議
解決企業融資難題,需要政府、銀行、企業三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共同促進銀企合作共贏、企業抱團發展良好局面的形成。
(一)發揮政府扶持和引導作用,進一步改善金融環境。一是加強政府引導。掌握信貸投放政策,建立“融資項目儲備庫”,向銀行機構推薦符合信貸政策的企業和項目;申報有政府參股的融資性擔保公司,幫助擔保公司準入銀行,增加擔保能力,緩解企業貸款擔保困難的壓力;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政銀企洽談會、座談會和對接會議,鼓勵各銀行機構加大對企業的資金投放力度。二是加強存款管理。將縣財政管理各項資金按銀行機構貸款額度的比例進行分配,貸款規模增加,財政存款相應增加,反之則減少,實行動態管理,以此鼓勵各銀行機構向上爭取信貸規模。三是加強信用環境。發揮政府主導、示范和推動作用,規范行政行為,推進信息公開,打造誠信政府;整合信息資源,在政府、銀行和企業之間搭建起統一的征信信息系統,完善信用約束機制。
(二)強化銀行服務意識,優化金融生態環境。一是主動搞好服務。引導各銀行機構樹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理念,做好服務工作。在上級政策允許的條件下,簡化貸款手續,探索建立優質企業貸款“綠色通道”制度,提高信貸工作效率。二是爭取信貸規模。深入調查研究,了解資金需求,指導幫助貸款單位完善相關手續,積極跑上去爭取信貸投放。通過爭取總行支持、引入異地資金、盤活存量資金等方式,有效增加資金供給,實現信貸投入較快增長。三是創新信貸產品。積極推動知識產權抵押貸款、信貸債券發行、中小企業信用互助計劃等金融產品,探索開展應收賬款質押貸款、租金收入質押貸款、小額循環貸款、無抵押貸款等信貸方式,滿足多元化金融需求。大力開展表外融資,幫助企業利用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集合債等債務融資工具,積極拓寬融資渠道。
(三)強化自身素質建設,提升中小企業融資能力。一是強化財務管理,杜絕造假現象。中小企業要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強化內部財務管理,提高企業生產經營的透明度,保證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合法性。二是加強中小企業信用建設。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市場競爭是公平競爭。它拒絕欺詐,排斥投機取巧,鄙視一切不講信譽的行為。作為中小企業,要相互信任、恪守信用、以誠為本。三是積極拓寬融資渠道。企業要找準自身優勢,不斷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加快在股權交易所、“新三板”和主板融資步伐,借助私募、公募、發債等形式融資,不斷把企業做大做強。
作者簡介:劉坤堂(1982-),男,山東利津縣人,學歷:本科,畢業于萊陽農學院,現有職稱: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經濟金融。
現代經濟信息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