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周濤 (山東省青島第五中學,266071)
?
水平四(八年級)《耐久跑》教案
于周濤 (山東省青島第五中學,266071)
本課依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的基本理念,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根據水平四運動技能學習目標“基本掌握并運用運動技術”的要求,結合本校小場地條件特點,以往返跑為載體,通過各種往返跑的形式和比賽,讓學生體驗耐久跑呼吸方法、控制速度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耐久跑的能力。通過分層教學,關注學生差異,注重個體的自我學習評價。努力營造一種合作互助的學習氛圍,激發運動興趣,提高運動技能,使每名學生都能感受通過努力獲得進步所帶來的成功體驗,保證每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耐久跑在田徑運動中是以較長距離為單位的計時跑,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運動負荷較大的有氧運動,其動作特征是兩腿不間斷地交替的周期性運動。耐久跑對心肺能力的有效提升決定了其健身性;技術相對簡單,對場地器材沒有過高的要求決定了其普及性;機械地重復練習,技戰術變化和運動環境變化的單一決定了其枯燥性;練習初期的生理特殊反應及應對方法決定了其教育性。本課選擇往返跑教材,其理由有三:一是受學校場地小、多班級同時上體育課的客觀資源和事實所限;二是往返跑完全能夠承載耐久跑的呼吸方法、控制速度的方法等教學內容;三是往返跑技術在球類等多種運動項目中也經常用到,可以形成技能遷移。
教學對象是水平四(八年級)的學生,正值青春期的他們,身體處于快速的發育期,對技術概念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心理發展與生理發展的不平衡致使他們意志品質和忍耐性較差。加之耐久跑的形式枯燥、過程“痛苦”而使眾多學生有抵觸情緒,大多處于被動練習。學生整體耐力基礎薄弱,水平參差不齊,差別較大。以上這些都為教學中激發學習興趣、豐富練習手段、實施分層教學、進行差異化評價等提供依據。
準備部分的移動技能游戲恰巧結合了往返耐久跑中的加減速和變向轉身技術,使學生在快速移動中提高靈敏與反應能力。
基于對本課內容和目標的分析,在課的基本部分,設計了三個環節—“往返體驗跑”、“往返跑(pace跑)”、“往返接龍跑”。25米往返體驗跑是定量跑,每名學生練習10個往返,每個往返限定在15秒之內即可。本環節除了讓學生體驗耐久跑的呼吸方法和跑步節奏之外,其核心的教學內容是讓學生掌握往返跑臨近終點時,如何節省體力,用慣性降低自己的速度并且合理地完成轉身,改變學生盲目地加減速所帶來的體能消耗。為此,在起跑線和終點線之內又設置了2個顯著的標志,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醒學生到達什么地點應該合理地加減速。這種加減速,是顯性的和可觀察的。之所以采用團隊集體跑,其意圖是減少弱勢群體的心理壓力,增強信心,使他們專心投入到學習之中。
同質分組往返跑(pace跑)是本節課的重點,其啟示是賈齊教授介紹的日本山本貞美“往返耐久跑事例”。依據本單元前一次課的測試結果,教師事先對學生進行同質分組并計算各組本次課往返的單程距離。其規則是:當教師發出信號時,學生應該正好到達端線,并且開始折返。如果在信號發出時學生尚未到達端線,則應該加速到達端線后折返。如果學生在信號發出之前已經到達端線則等待信號發出后再進行折返,以準確到達端線次數的多少作為自我評價的尺度。主要意圖在于依據學生個體差異發展學生對速度的有效控制能力,注重自我的縱向比較,而不是單一的橫向比較。摒棄了田徑項目僅僅以高、遠、快作為評價指標的量化標準。
往返跑接龍是本次課的競賽部分,因為評價的標準是各組最終輪換人數,各同質組的跑動距離不同,結果實難預料,競爭會相當激烈。又因比賽持續的總時間較長,即便是每組學生的逐一輪換,其間隔休息時間仍然很短。所以,這個比賽既能發展學生個體的絕對速度,又發展了學生的速度耐力,而這些都是耐久跑必備的基本素質。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本課采取每一環節練習之后學生自己進行自測心率,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直觀數據的支撐下結合主觀體驗,根據不同負荷強度的心率變化來合理地控制跑步速度。這也是《課標》運動技能目標下對水平四學生“掌握運動強度和密度、靶心率、心率測定和運動量控制等相關知識和方法”的基本要求。
預計本次課學生的運動強度為最高心率170次/分左右,平均心率130次/分左右,練習密度為50%左右。
注:本文中自測心率①為學生第1次自測心率;自測心率②為學生第2次自測心率;自測心率③、④、⑤、⑥相同。本文“編隊”是指根據跑的規則,自行組織本組跑的隊形。
在嘗試中發展,在交流中提升
一、前期準備
為了上好試講教案,筆者首先是細讀教案,將設計說明、課時計劃、單元計劃、課后反思等進行了認真研讀。該課時計劃受啟于北京師范大學賈齊教授的《sports教材化方法的研究—以山本貞美的教材事例為中心》一文中介紹的“往返耐久跑(pace跑)事例”,筆者將賈教授的文章和課時計劃結合研讀,對該課時計劃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按照單元教學安排,該課時是《耐久跑》單元教學的第4課時,前3次課需要學生了解3分鐘25米往返跑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還要采集學生3分鐘25米往返跑的原始成績。正常情況下一周多的時間無法完成這些課時,筆者打破常規,將3分鐘25米往返跑的學習和成績的測試安排在1節課內完成。為了上好這節課,筆者對基本部分的3個內容實施了片段化教學嘗試,通過試講發現,學生對于團隊勻速跑(50%~60%速度繞標志物跑)缺乏基本體驗,總是和比賽一樣,快速地奔跑,經過幾次調整和提醒糾正,情況有所好轉;對于控制速度的編隊pace跑,學生習慣快速跑到折返點等待,一般經過3次往返跑和教師的提醒,學生基本能夠做到10秒返回到折返點。在折返跑沙包接龍比賽中,個別學生存在投機現象,選擇距離短的一組,導致距離短的組人數太多,經過筆者的動員和調整,基本實現小組人數的平衡。
二、整體試講
經過前期的準備,筆者決定對教案進行整體試講,在前2次的試講中,隊伍的調整和各環節的銜接出現了問題,尤其是基本部分團隊往返體驗跑和控制速度的編隊跑,由于分別采用了異質分組和同質分組2種形式,學生不能按照要求快速分組,浪費了較多的時間。第3次試講,筆者課前事先對學生的分組進行說明,在異質分組時讓學生根據自己3分鐘25米跑的測試成績選擇組別,這樣就節省了學生分組調整的時間,練習密度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第4次試講,筆者上了1節展示課,邀請了學校的體育教師觀摩并組織了課后評課,評課時,熱心的同行們為筆者指出了很多問題,對于教學中場地利用不足、教師講解過多、練習密度低等問題,也提出了許多建議。筆者根據觀摩教師們提供的建議進行了重新設計,對于學生的分組也做了適當的改變,如,折返跑沙包接龍第2環節“3名學生1組3分鐘往返跑”,針對各組人數不均的情況,要求每組自由組合成4個小組(因為每組大約在10個人左右,分成4個小組,基本保障每組有2~3人),這樣的安排也保證了3分鐘團隊接力各組的跑動距離基本一致。在第5次試講時,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基本達成教學目標,多數學生心率測試達到了165次以上。
三、試講感悟
1.充分體現《課標》思想。教案選用具有較高價值的3分鐘25米折返跑教材對學生實行耐久跑的教學,將單調、枯燥、機械重復的耐力跑改為學生感興趣的往返跑、控制速度跑、往返跑和接力跑,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課標》思想。
采用同質分組和異質分組相結合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組別,實現了分層教學,體現了《課標》中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保證每一位學生受益的教育理念。
2.學情準,實用性強。教案設計學情分析準確,針對水平四階段學生身體快速發育、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特點,分別采用異質分組團隊往返跑、同質分組控制速度編隊跑、有差距的折返跑沙包接龍等形式,讓學生在不同場境中始終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基本部分的3個練習環環相扣,充分利用“最近發展區”理論,讓學生通過遞進性學習,實現教學目標的逐個達成。針對學生體質有差距的現狀,設計中采用了差距跑,學生可以各取所需,讓優秀者能提高,后進者有目標。由于充分地考慮了學生之間的差異和學生實際,教學的設計實用性強,試講教師經過簡單的準備就可以拿來就上,并能在短時間內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
3.啟迪思考,體現創新意識。各地在開展體育教學過程中存在體育場地小和體育設施、器材不足等實際問題,于老師的教學設計就給筆者一個很深的啟迪:在現有情況下,如果教師能夠堅持進行改革創新,仍然可以呈現精彩紛呈的課堂教學。耐久跑教學習慣于讓學生繞操場跑圈或到野外進行練習,跑圈易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越野則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于老師巧妙地抓住耐久跑對速度的控制是第一要素這一特點,利用小場地變“跑快”為“跑準”,學生通過不斷獲得“距離、時間”的信息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步頻和步長,最終學會耐久跑呼吸與步伐協調配合,掌握合理分配體能,有效控制速度的方法,可謂創意十足,亮點頻頻。
四、建議
1.盡量提供課堂實錄。對于試講教案,每名教師都有自己的理解,為了更好地體現設計者的意圖,建議附上教案設計者的課堂實錄,這樣有助于深入了解教案,了解設計者的設計初衷,對于一些文字簡略的環節有清晰的了解,如,在準備活動中移動體能熱身游戲(快走—單腳跳—慢跑)3種方式如何變換,每名學生可能有自己的安排,但是慢跑和單腳跳完畢后測試的心率卻是不同的。再就是放松整理“我倆有默契”,筆者沒有找到相關的游戲內容,只好改成“發電報”游戲,這樣的安排對于學生心率的測定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筆者建議對于試講教案最好能夠提供一份設計者的課堂實錄,這樣能更快地幫助試講者理解設計意圖,發揮教案的最大效用。
2.教學分組由4組變成6組。教案中教學組織的形式基本上是按照4個組別展開,筆者建議改為6組,一是因為初中階段班額較大,一般在50人左右,分成4組,每組10人以上,在團隊跑時易發生安全隱患;且折返跑接龍階段學生活動量較少,3分鐘折返跑每人只能跑2~3次,量和強度不足,無法實現發展學生體能、提高運動負荷的目的。將組數調整為6組,每組學生人數減少,減少了安全隱患的發生,提高了學生的運動負荷。
試教教師:“學體”名師專家庫成員 王志強
(山東省濱州市濱州高新區中學)
設計亮點紛呈 實踐瑕不掩瑜
一、設計亮點
1.理念清晰。該設計秉承《課標》理念,重點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執教者以往返耐久跑為載體,通過改變耐久跑的練習形式來增強學生的體能,引導學生在接龍游戲中合理運用耐久跑技術,巧妙地融合了“技術、體能、運用”3個維度。這樣的設計不僅簡潔、有趣,還切實解決了場地小、學生多的問題。
2.分組合理。執教者在體驗跑中采用異質分組,旨在減弱少數學生的心理壓力;在pace跑中采用同質分組,利用距離變化和信號提示讓學生做自我縱向比較;在接龍比賽中采用了分組輪換強化學生的速度耐力。
3.計劃完整。課時計劃源于單元計劃,執教者的單元計劃規范、完整,所設計的6課時內容明確、合理,單元目標定位比較準確,制訂的課時目標、重難點針對性較強,設計的學習策略簡單、實用。
4.自測心率。學生通過自測心率及時了解鍛煉情況,學會了利用心率變化來控制跑的速度,達成了水平四運動技能目標中“掌握運動強度和密度、靶心率、心率測定和運動量控制等相關知識和方法”的基本要求。
二、改進建議
1.課時學習目標不夠具體、明確。執教者的課時學習目標稍顯籠統,尤其是技能目標沒有具體的觀測和操作要求。可修改為“通過往返耐久跑練習,90%以上的學生基本掌握利用慣性來節省體能,能在3分鐘內完成10次往返,其余學生能合理分配體能并完成6次以上往返。”
2.沙包的使用效果不明顯。執教者在準備部分和接龍比賽環節都使用了沙包,其設計意圖可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或突出一物多用,但設計中的文字表述比較模糊,筆者不清楚具體是怎么操作的,導致預期效果不佳,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徒手類的熱身練習,還可以借助標志盤設計一些新穎、有效的輔助練習。總之,耐久跑的輔助練習應盡量簡潔、實用。
3.基本部分稍顯臃腫。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基本部分是明顯超時的,如果按要求完成往返體驗跑、編隊pace跑和接龍比賽,至少需要28~30分鐘,這將導致準備部分和結束部分縮減時間;如果按照設計中的時間預設,那么完成3個部分的學習僅僅是走個流程,實際效果不理想。建議往返體驗跑1次,大致時間3分鐘;編隊pace跑為重點,時間可安排為12~15分鐘;接龍比賽5~6分鐘,先向學生明確接龍比賽的要求,然后體驗1次、比賽1次,可以采用擊掌的方式代替接力棒等器材。這樣學習內容重點明晰,效果明顯。
試教教師:“學體”名師專家庫成員 王志強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實驗中學)
編后語:“2014年全國體育教學課時計劃優秀成果評比活動”獲獎教案刊登后,受到一線教師的關注和歡迎。本期邀請“中國學校體育全國中小學體育名師培訓計劃”名師團隊對所刊發教案進行了試教。通過名師上“教案”的形式,進一步檢驗課時設計可行性、實踐性和科學性,并由授課教師撰寫試教后的感受,以引導體育教師關注教學,優化教學設計,讓教學設計為提高體育教學質量而服務。在學體名師試教的過程中,因授課教師所在學校、教學內容及學情不同,得到一些反饋意見也恰恰說明教學計劃的設計和教學實踐存有一定的區別,教學預設和教學生成之間有著諸多方面的聯系,也帶給讀者更多思考和研究的空間。
作者簡介:于周濤,青島市《體育與健康》學科中心組成員,青島市教學能手、青島市青年教師優秀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