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紅 (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100875)
?
“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的定位與實施
杜曉紅 (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100875)
編者按:《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是指個體自我感覺良好以及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狀態與過程,與體育學習和鍛煉、身體健康密切相關。它既是課程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課程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本期話題圍繞“如何落實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展開討論,參與研討的教師根據自己的認識,談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也分享了在實踐操作中的經驗。本期擇取的稿件首先從“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的定位與實施”的視角論述了認識上的定位并嘗試給出實施方法上的建議,然后分別從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的明確與落實、實現目標的途徑,以及運用“合作學習”促進目標發展的策略探討等角度給予了一定層面上的理論分析與實踐參考,希望能夠引發廣大一線體育教師進一步地思考與實踐研究。
在專題討論中,一線體育教師對第一篇《課標》中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學習目標進行了全面而激烈的研討,很多教師發表了自己的獨到見解,但對其具體涵義和操作實施存在諸多困惑,也相繼提出了一些具體而實際的問題。所提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概念的理解、體育課程學科特性和“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的關系、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在體育課程中的具體實施與評價等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回答,將有助于體育教師“認真結合體育學科教學和學習的特點,使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落到實處(北京龔朝輝)”。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包括哪些方面?何為社會適應,社會適應對于成長中的少年兒童意味著什么?對于少年兒童而言何謂心理健康或不健康,社會適應與心理健康有什么聯系?心理健康與心理發展、心理素質又是什么關系呢?
(一)關于心理健康相關概念與理解
對任何生物體而言,健康是一種動態平衡。健康與不健康不是絕對的對立,而是相對的有過渡性階段的狀態。世界衛生組織將心理健康定義為:一個人可以實現其能力、可以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工作有所成效、可以為其所在的群體有所貢獻的健康幸福狀態。
肖漢仕教授認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其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1]心理健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衡量標準也有所不同。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標準不同于成年人,他們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見表1)。而心理異常是大腦的結構或機能失調或者人對客觀現實反映的紊亂和歪曲,既反映了個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異常,也反映為社會人際關系和個人生活上的適應障礙。心理異常在社會適應方面的表現為:憂郁、狹隘、嫉妒、驚恐、殘暴、敏感、自卑。但是要清晰地判別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表1 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相關概念及其評判指標
心理健康教育又稱心理素質教育,簡稱為心理教育。“它是教育者運用心理科學的方法,對教育對象心理的各層面施加積極的影響,以促進其心理發展與適應、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活動”。[1]因此,《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的“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等同于心理素質教育。肖漢仕教授認為:“心理素質是在遺傳基礎之上,在教育與環境的影響下,經過主體實踐訓練所形成的性格品質與心理能力的綜合體現。其中,心理能力包括認知能力、心理適應能力與內在動力,對內制約著主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外與其他素質一起共同影響主體的行為表現。”[2]“性格健全、具備必要的心理能力、行為適應良好、內在動力強大而又積極,這些既是心理健康的條件,又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標志。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正是心理素質不良的必然結果。反過來,心理健康狀況又直接制約心質、心能、心力等方面的提高,并直接導致行為表現,決定行為適應與否。”[2]
對上述概念的梳理有助于體育教師對體育課程中的“心理健康”含義的理解。處于心理發展期的青少年學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對社會接觸和了解不夠,因此,不能使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衡量他們的心理與行為。在論壇中有教師提問:學生在學習難度動作時具有膽怯心理是否是一種不健康的表現?顯然不是,任何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都會有膽怯心理,關鍵是如何對待,采取什么措施,這是正常的心理表現。
有教師舉例:一名小學四年級的女學生,在1.1米高度的跨欄架上做跨越式跳高動作,但總是不能完成,教師將跨欄架換成橡皮筋后,她很輕松地跳過去了。這就說明心理健康因素對掌握技術要領的重要性,這里使用的“心理健康”一詞應該是指“心理素質”的含義,與是否健康沒有關系。在上述例子中,其實并不涉及到“心理是否健康”的問題,而是心理素質的不同表現。因此,在體育教學或教學研究中使用“心理素質”一詞更有利于表達的邏輯性與準確性。
(二)關于社會適應
社會適應是指個人為與環境取得和諧的關系而產生的心理和行為變化。它是個體與各種環境因素連續而不斷改變的相互作用的過程。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維持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狀態,人能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環境。社會適應能力包括社交能力、處事能力、人際關系能力。如江蘇沈鋒老師所說“個體一生不斷面臨新的情境,每一發展階段都有特定的要求,如,人格發展、對父母心理上的獨立、職業選擇、人際關系、婚姻、家庭、退休、死亡等。社會適應是一個畢生的過程。”再結合心理健康標準可以看出,“社會適應”屬于心理健康范疇,是心理健康在社會交往方面的表現,是一種長期適應的過程,對于個體而言,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具有不斷發展變化的特點。因此,“中小學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在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過程中,需要與學生的年齡特點匹配(江蘇沈鋒)”。“只能說體育課具有促進社會適應這方面的功能,但也是眾多教育中的一角,還有其他教育也在共同發揮作用(江西毛華燕)”。
(三)關于心理發展
心理發展是指個體在整個生命歷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積極的心理變化。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心理變化都可以叫做發展。如,由于疲勞和疾病等原因而發生的心理上的變化,就不能稱為發展。一般地說,心理發展與教育的相互關系,主要是表現在受教育者智能和個性品質的發展兩個方面。智能主要是指一個人的認識能力,它表現在受教育者的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
在一個人的個性發展上,教育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受教育者的個性品質的發展過程,也與智能發展過程一樣,主要是在生活條件和教育影響下逐步實現的。總之,心理發展借助于教育的內容、方法,教育者的言行,以及教育情境,激發和誘導受教育者的心理的發生和發展,以及形成各種能力和個性特征。
由此來看,體育活動以及體育教育對發展兒童青少年的智力,尤其是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甘肅董平老師所言:“體育與健康學科是將學生體質、能力、意志、精神等有機融為一體的綜合教育手段,旨在使學生身心和諧、人格完善、情感豐富、心情愉悅、涵養得以提高。”四川閻光輝老師認為“在體育教學中,我們需要堅持培養學生人格的魅力,促進學生養成堅韌、拼搏、積極向上、忍讓、寬容等良好的品性。”可以看出,這些良好個性品質也恰恰是維護和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礎,沒有良好的個性品格的人更容易走極端,或者做出不太合乎常理的事情。而在體育課程中,我們強調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同時,也要重視通過體育學習促進學生智力與個性品質的發展。《課標》中的“心理健康”可以理解為“良好的或健康的心理發展”,具體體現為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或促進,這種心理素質的發展中包含著社會適應能力及個性品質和智力發展。
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是個比較寬泛的范疇,其他學科或者很多活動形式也同樣可以發揮這樣的作用。那么,體育課程與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是什么關系?體育學科自身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發展的根本是什么?哪些是核心,哪些是抓手?或者如謝雷老師的問題:體育學科的性質和特點與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目標有什么內在關系?又如龔朝暉老師的問題:體育學科更適合或更有利于達成哪些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呢?具有體育學科特點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學科內容有哪些?
(一)體育運動促進學生心理發展,為心理健康奠定基礎
如,山東于周濤老師所言“體育實踐課與其他學科相比,在環境上也有很大的區別。體育操場是開放的,教學空間比較大,因此環境變化多,角色轉換快,信息交流頻繁,這更有利于學生心理發展”。那么,體育課程的哪些特點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呢?心理健康教育又稱心理素質教育,簡稱為心理教育或心育。它是教育者運用心理科學的方法,對教育對象心理的各層面施加積極的影響,以促進其心理發展與適應、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活動。
在網絡討論提供的“案例1”中“美國的學校和學生們都特別重視在體育比賽中獲得的獎項。在很多人看來,體育活動,如,球賽,甚至包括給球賽當樂隊成員,都能培養青少年的品格和基本生存技能,如,團隊協作、沖突解決等。”這種情況看起來類似于我們的課余訓練隊或體育俱樂部,雖并非學校體育課,但相對而言,比起專業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與我們的體育課程更接近了一些。而且,在論壇中教師們還給出了很多關于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培養的品質的內容,如,培養頑強的作風、敢于挑戰的勇氣、經受挫折的能力、樂觀自信、胸懷開闊、積極進取、自尊自強、吃苦耐勞、團結協作、寬容忍讓等等。那么,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一個人這么多優秀的品質呢?
討論中大家還舉出了很多例子。如,一位老師提到“在自殺的中學生和大學生中,體育專業的學生幾乎沒有,因為負面情緒可以在經常的體育活動中得到宣泄,體育使他們變得性格開朗、胸懷開闊、樂觀自信、勇于戰勝困難。”這個例子也說明長期艱苦的體育訓練可以鑄就某些良好的心理品質,成為抵御和防范不健康心理的真正利器。
在綜合大家觀點和討論的基礎上,我們將體育運動的心理促進作用概括為4個核心要素,即:艱苦訓練、不斷挑戰、體育競賽、團隊精神。在運動參與過程中伴隨著這4個要素會引發許多其他心理特征,從而塑造練習者堅韌不拔的毅力、積極進取的心態、競爭與合作精神、勝負與榮辱觀以及貫穿始終的心理調節等。
這些優良的心理品質不但使一個人成為非常優秀的個體,而且也為其心理健康奠定個性基礎。
(二)利用體育課程的四大特性,落實心理發展目標
作為學校教育的體育課程是否具有同樣的功效呢?如何落實并發揮學校體育課程對學生的心理發展與心理健康的作用呢?作為學校教育的體育課程,與專業運動訓練、課余運動隊甚至體育鍛煉娛樂均存在較大差異,不可混為一談,但也離不開體育運動對心理發展的獨特作用。而且,所謂的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的促進也不是在課堂上孤立存在的,是伴隨著運動學習而進行的。因此,將體育運動“四要素”靈活運用在體育課程中,是促進中小學生心理發展與心理健康的關鍵。
1.苦中寓樂。在教學中需強調體育活動的強度與數量,追求“苦中作樂”,磨練堅強毅力。正如楊正偉老師所言“鍛煉后的快樂,提高后的快樂,那種歷盡千辛萬苦、克服層層困難的‘學會’、‘能’做某個技術動作的快樂,在現在的體育課上缺失了。而由此所附帶的諸如堅韌、頑強、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等意志品質的培養,可能在快樂中也消失了!”在平時的教學研究中,我們更多在關注如何讓學生獲得快樂,體驗運動的樂趣,殊不知體育運動的樂趣往往躲藏在“吃苦”的背后,那些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痛或累的“苦”才是引發學生心理變化,需要學生學會堅持和忍耐,迫使學生不斷體會身體感受的關鍵所在。而且正因為身體各種感知覺(疼、累、興奮、開心、悲傷等)都是身體和心理的深刻體驗,也因此而記憶深刻、影響深遠。
在筆者曾經對466名小學生家長的調研中得出一些結論:贊成孩子在體育活動中多吃苦的家長占94.3%。當然,只有苦而沒有甜、沒有樂,也是不可取的,所以,體育教師所面臨的挑戰和難點就在于如何讓學生能夠“苦中作樂”,引導學生心甘情愿地“吃苦”。
2.適度挑戰性。幫助學生確定體育學習目標,努力挑戰自己,培養積極樂觀的精神。體育課堂上不需要學生挑戰運動極限,也不一定是超越某名學生,更為重要的是鼓勵學生在運動學習中挑戰自己,挑戰運動的高度和遠度,挑戰膽怯的心理,挑戰痛苦的感受,學會努力堅持,這是體育課程內容一個比較外顯的特性,是一種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如,湖北徐敏老師所言“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自覺克服各種困難,在具有挑戰性的運動中體驗樂趣,進而在生活中和學習中克服各種困難,體驗戰勝困難帶來的喜悅,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這才是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的之一。”學生在運動參與的不斷挑戰過程中,承受著一定的心理和生理壓力,在教師的引導和鼓勵下,學生需要自我鼓勵,激發自我動力,需要調節心態,充滿自信心,不斷追求下一個目標,這是幫助學生不斷戰勝困難、保持積極心態的過程,可以促進學生良好的心理發展。
3.競爭與競賽性。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體育競爭與競賽活動中,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興奮性。在體育教學中,中小學生會因為一個接力賽跑的輸贏爭得不可開交,會因為輸掉一場球而痛哭流涕。如,江西毛華燕老師所說“學生在體育競賽中學會了遵守規則,做游戲不犯規,學會正確對待輸贏。”“經常參加體育比賽,激烈的競爭也使學生變得自信和堅強,勝利使他們獲得自信,失敗使他們經受挫折的考驗。”當然,有時由于學生的技術掌握不夠而無法組織正式規則的比賽,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安排一些體育競賽性練習或競爭性游戲,激發學生的興奮性與競爭意識,幫助他們學會處理在比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理性看待輸贏,樂觀面對挫折,這也是體育課程落實心理發展、心理健康目標的一個重要方面。
表2 體育教學中的積極情感與表現
4.合作與交往性。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激勵和幫助,因此,在體育學習時常采用分組或小團體的方式進行,尤其是一些集體運動的項目本身就依賴于多人合作,在團隊學習過程中有配合、有責任、有紀律,也會有矛盾與沖突,這些都為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提供機會。其實,小組合作學習這樣的組織方式在其他學科中也被普遍運用,但在體育活動中小組成員往往會有一些同甘共苦的深刻經歷,因此,成員間的團隊凝聚力也會顯得更強烈些,影響也會更深刻。這也是體育學習在促進學生與人交往、相互配合以及處理矛盾方面的特性所在。
(三)學生體育學習中心理發展的動力:體驗積極情感,形成良性循環
學生在體育課程的學習中,需要面對勞累和酸疼、競爭和挑戰、矛盾與沖突,甚至需要面對最直接的挫折與失敗,這既需要自己的心理調節,也需要來自外界的支持、幫助與鼓勵。因此,幫助學生在運動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見表2),形成良性循環,是激發學生體育學習動力,促進學生心理發展的關鍵。如,浙江張建林老師所言“老師在組織學生練習時是帶著激情鼓勵進步的學生,鞭策氣餒的學生讓其形成積極的態度,這會讓課堂氛圍走向良性循環。重視這些因素是一位教師走向真正教書育人境界的開始。”
在我們曾經做過的對小學生家長的一項調研中,關于體育活動除了身體健康方面對孩子的積極作用,其結果由高至低排序為:磨練意志力(93.9%)、積極樂觀的態度(87.1%)、培養規則意識(68.9%)、調節心理平衡(66.5%)、交往能力(64.6%)、學會面對成功與挫折(63.3%)。當然,體育活動對人的心理各個方面的促進與培養也不是完全分離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對于廣大一線教師來說,厘清核心概念,抓住體育課程、體育活動的一些本質特性,落實具體做法,進行長期地引導與滲透,才是體育課程真正將“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落到實處的關鍵。無論教師采用何種教學形式,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學院潘建芬認為“有意關注課堂上學生的體育品行,及時觀察不同學生的行為表現,在體育教學中捕捉教育時機,優秀教師在這方面的能力凸顯得會更充分、適切,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肖漢仕.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2]肖漢仕.心理素質的結構及其內外關系[J].中國教育學刊,1999(8):.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