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中職學生在素養和行為習慣方面存在的問題,以貴港市職業教育中心為例,重點實施“技能與素養同修”,培養德技并舉、知識與素養并重的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技能 素養 同修 “7S”管理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4B-0006-02
在“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指引下,中職學校一直側重于對學生技能的培養,而對學生素養的培育落后于前者,學生在素養和行為習慣方面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1)有不少學生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對學習不感興趣;(2)紀律觀念淡薄,平時自由散漫;(3)缺乏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4)衛生習慣差,不愿意打掃教室和寢室的衛生等;(5)走上工作崗位后,跳槽頻繁,缺乏愛崗敬業精神。要改變這些現狀,改變現行的教育方式,中職學校在注重學生技能培養的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行教育等。貴港市職業教育中心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重點實施“技能與素養同修”教育措施,立足于培養德技并舉、知識與素養并重的技能型人才,積極探索職業教育辦學思路,創新職業教育教學方法,提高職業教育的辦學效益。
一、從細節著眼,養成良好習慣
首先,要求學生在上課前準備好上課所要用到的學習用品,包括紙、筆、繪圖工具等。因為很多學生從小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在課堂上經常有一部分學生沒有筆,為了應付作業東借西借,擾亂了課堂秩序,所以有必要要求學生在上課前準備好相應的學習用品。其次,統一服裝。例如,學校專門為電類專業的學生配備了一套電類工作服和絕緣鞋,僅僅是服裝上的改變就能使學生體會到這項作業的組織性和嚴謹性,體現出安全的重要性。最后,在上課之前進行列隊。列隊,就是上課鈴響時學生在實訓樓前排隊集合,自行整理隊形。列隊完畢后全體師生再整齊、安靜地到達實驗室。平時學生自由散漫慣了,出操列隊的速度不是很理想,在完成學習任務上也是這樣,老師布置的作業,有些學生不拖到最后不交,往往是老師催促了才交。列隊,鍛煉了學生,提高了辦事的效率,加強了紀律觀念和組織觀念,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二、建立激勵機制,激發學習動力
通過建立一套理性化的制度來反映激勵主體與激勵客體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勵機制的內涵就是構成這套制度的幾個方面的要素,具體見圖1。
任課教師把學習目標、評價制度、行為規范等信息傳達給學生,讓學生根據這些信息來激勵自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規劃自身的學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養。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效果、階段性成果,評選出“一周之星”和優秀學生,不斷激勵學生。
同時,注重學生自我激勵、自我暗示。在每次集會時,學生都要喊口號:“我會端正態度,我能學好技能;我會努力向前,我能創造未來。”通過學生的自我暗示,學生充滿激情、斗志昂揚,從而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樹立目標,激發學習動力。此舉不僅能夠達到學生自我激勵的效果,而且在培養技能的同時,融入、貫穿德育思想,提高了學生的素養,培養學生成為有技術,更有道德、有責任、有信心的德技雙修的人才。
三、落實“7S”管理,提高職業素養
“7S”管理是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tketsu)、素養(Shitsuke)、安全(Security)和節約(Saving)這7個詞的縮寫。目前中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已顯著增強,在技能上縮短了與企業的距離,但在企業管理的規范性要求上與正式環境尚有一定差距。貴港市職業教育中心正是從這一現狀入手,積極打造懂技能、高素養的勞動力品牌,在注重學生技能培養的同時,加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即技能與素養同修。
學校積極探索將“7S”模式引進校園,讓學生在學習中提前感受企業管理理念,“學規矩”、“守規矩”,實現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有效對接,成為真正符合企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實訓基地和日常的教學管理、學生管理中,全面推行“7S”企業管理模式,讓學生受到現代企業制度的訓練,盡早適應企業文化,縮短與企業的距離,將來就業無需培訓即可直接上崗。同時,通過規范現場,營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最終達到提升學生職業素質,養成凡事認真的習慣、遵守規定的習慣、文明禮貌的習慣
四、創新教學組織方式,提高技能教學效率
學校突破傳統的授課方式,致力于探索新的教學組織方式。電子、機電專業4個班級共150人,被分成7組,每組人數為20-25人,并各配備1名專業教師和1個實訓室。實訓課過程分為以下五個環節:(1)集合列隊。上課鈴聲一響,所有的學生和專業課教師在實訓樓前排隊集合,自行整理隊形。(2)布置任務。由專業組長講話,對前階段的學習狀況和行為操守進行評價與反饋,并提出本星期的相關要求。(3)勵志口號。學生齊喊:“我會端正態度,我能學好技能;我會努力向前,我能創造未來。”(4)列隊行走。要求學生能夠整齊、安靜地到達相應的實驗室。(5)實訓操作。根據教師的要求進行學習和操作。通過集合列隊這樣一種軍事化作風的上課方式,讓學生體驗軍事作風、紀律,并盡可能快地靜下心來,進入到教學狀態中,提高了教學效率。
五、實行小組化教學,加強技能培養
為了構建“自主—合作”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氣質、學習成績和技能等,把學生分成在各方面存在一定差異的異質小組,以自主操作和協助合作相結合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合作競爭為評價機制,系統地利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交往、多邊互動作用來促進學生學習,從而使合作學習小組的每一個成員共同達到學習目標。在小組組合作中,學生既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又可以在合作探討中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由于人數少,在進行學習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隨時觀察學生的學習、研究的狀態,并進行及時點撥,關注到每一名學生的發展,使小組化課堂真正做到服務于每一名學生,提高學生技能。
六、改革的成效
(一)培養了一批技能與素養同修的人才。第一,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在學習習慣上的變化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自從實行“技能與素養同修”后,學生能帶好自己的學習用品,每次上課前整理好自己的課桌,準備好下節課的書本等,雖然這是個不起眼的變化,但對于中職學生來說確實不容易,每天進步一小點,一年就能進步一大步。另一方面是學生逐漸重視起自己的學業,重視技能培養,重視考試和比賽。第二,形成了愛崗敬業、認真負責的職業道德和團隊合作精神。通過學生親身體驗、參與企業創新管理——“7S”管理,培養了學生企業主人翁和職工本位精神,形成了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認真負責、樂于奉獻的職業素養。第三,提高了技能,學生參加技能大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14年、2015年學校有5位同學參加自治區技能大賽均獲得了二等獎。
(二)打造了一支教學和科研能力強的教師隊伍。本次教學改革,突破了傳統的上課模式,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課堂模式,不僅繼承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優點,而且融入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成效。2名教師晉升為高級講師,2名教師晉升為講師;1名教師被聘請為自治區機電設備安裝與維修專業學術委員,2人獲自治區信息化教學設計比賽三等獎,1名教師獲貴港市中職學校優質課教學比賽一等獎,主編或參編校本教材3本,獲自治區級以上科研教改課題立項6項,結題2項;發表論文18篇,市級以上論文評比獲獎13篇;9名教師指導學生參加自治區級技能競賽獲二等獎5人次、三等獎9人次,學生參加自治區文明風采競賽活動獲獎7人次。
七、思考
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之間,也并非是僅僅依靠一個外在的規章制度就能改變的,而是要通過外在力量的刺激,把規章制度內化為學生自身素養,使客觀轉化為主觀,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素養。在養成教育方法上,應增設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開展國學熏陶,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塑造學生形象,形成人人爭做文明學生的風尚。二是開展感恩教育,讓學生學會知恩,即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師長的教誨之恩、朋友的幫助之恩,讓學生學會感恩,即友愛同學、孝敬父母、回報社會。
【作者簡介】李紹文(1978— ),男,廣西貴港人,貴港市職業教育中心講師。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