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娟
【摘 要】以反函數為例,闡述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預設與生成:根據數學課堂教學內容,認真備教材、備學生;精心做好數學課堂問題預設,促進問題的生成;關注數學課堂提問生成,升華數學教學問題預設。
【關鍵詞】課堂教學 反函數 問題 預設 生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4B-0092-02
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已經明確提出:“思維由驚奇和問題開始。”課堂教學中,提問的預設與生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數學教學中更是如此,它密切關系著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數學教學課堂的構建,對預設與生成性教學呼聲越來越高,關于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的預設與生成研究也越來越多。作為促進數學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課堂教學提問的預設與生成有其自身思維基礎,需要注意教學中提問預設與生成的統一,使提問預設與生成在精心設計中互動共生,共同演繹數學課堂教學的精彩,讓數學課堂教學煥發出更強的生命活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數學教學所要求的教學效果。
一、根據數學課堂教學內容,認真備教材、備學生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有言:“教師的責任并非僅僅在教,更重要的在于教學生學。好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還需要教學生會學。”提問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與學生學習情況這一基礎提出問題,通過問題來對學生情況有更全面的了解,并促進學生思維的激活,更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數學課堂中預設的問題,需要突出重點或突破難點才能成為高質量的問題。而高質量的預設問題,需要教師立足課堂內容,認真地備教材、備學生。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也已經表明,備好教材和學生,對提問預設與生成有效性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教學課堂教學應有備而來,有備才能無患。作為具有創造性的生命體,學生是現實的和主動的,教師應對問題情境應有意識地預設,通過充分的準備讓學生一直身處“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以不間斷的提問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探究,將學生的好奇心與好勝心充分激發起來,促進課堂活躍度的提升。教師在提問前,應對教材深入鉆研,并對教材意圖深入理解,在此基礎上對教材靈活處理,使提出的問題能夠真正為課堂所用。另外,教師應認識到備學生是預設問題的根本,備課需建立在對學生了解的基礎上。備課前,教師必須熟悉學生數學學習情況,將課堂教學及提問與學生以往學習結合起來,制定多維目標,從目標出發對學生數學課堂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加以預設,在此前提下對學生的學習思路和方案進行設計,使數學問題更具價值。以反函數教學來說,在反函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明白教學的重點在反函數的概念學習,以及對原函數和反函數之間關系的探索。在確定了教學重點后,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對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進行回顧,提問學生對指數、對數函數互“反”關系的感受,從而將反函數的學習主題引出。在提出反函數的概念后,可給予學生簡單的練習,讓學生正確判斷反函數,并指導學生學會求反函數。在原函數與反函數關系的課堂學習中,教師可提問學生回答兩個函數的不同之處,并通過原函數、反函數的性質對比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只有教師備好教材、學生,才能在課堂提問預設與生成方面胸有成竹。
二、精心做好數學課堂問題預設,促進問題的生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的預設,能夠幫助教師從整體上對教學過程加以把握,有序地展開數學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學習活動效率的提高,奠定更深厚的基礎給課堂問題生成。對于所學知識,學生能否掌握和靈活運用,可通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提問預設的精心設計來實現。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教學行為,取決于其教學觀念。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預設作為教學設計的一部分,需要教師立足學生“最近發展區”,根據研究問題的進程,有的放矢地進行設計,預設數學課堂提問。
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較大程度地體現在其對教學重難點的理解方面。學生能夠熟練地掌握和靈活應用重難點知識,就能夠帶動其知識水平的全面提升。課堂提問的預設設計上,教師應將數學知識的“切入點”和“重難點”以及“易錯點”找準。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對提問著重設計,讓學生明白引入該問題的緣由,如教師可根據學生已經學過的指數、對數函數進行提問,通過提問指數、對數函數的關系,切入反函數,激發學生對反函數的求知欲望。反函數的最初教學中,其概念為重難點,教師可設計提問反函數概念中“反在哪里”,引導學生討論和表達反函數概念,引導學生對反函數相關概念進一步整理。數學課堂教學中容易出現錯誤和誤解的點,也是教師需有意進行設計的落腳點,如在課堂上對“是否所有的函數都有反函數?”這一易錯點進行設計提問,加深學生對反函數的理解。在課堂提問的預設方面,教師還應找準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聯想點”“生長點”。如在討論函數的定義域、值域、圖象后,教師可設計提問函數學習中是否還涉及其他方面的問題,通過聯想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發散思維進行培養。對于較難的知識點,教師可從學生熟悉的問題入手,將其作為生長點來提問,如通過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單調性和單調區間的提問,來預設原函數與反函數之間的關系問題。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所學新知,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與在知識上的應用能力。
三、關注數學課堂提問生成,升華數學教學問題預設
做好充分的準備,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夠實現相對的生成,是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預設的主要目的。所以,預設的生成早已在教師數學課堂教學前提問預設的期望中。一堂數學課的成功,與“預設的生成”的豐富與否有很大關系。不過,在實際數學課堂教學中,總會出現一些難以實現“生成”的情況,要促進“預設的生成”就需要教師關注數學課堂提問生成,有目的地升華數學教學問題的預設。
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加強對活躍學習氛圍的創設,給予提問對象更多的關注,對提問的時機準確把握,采用多樣化的學生回答方式。比如在反函數教學引入部分的提問,教師應立足學生當時學習情況,可組織學生獨立思考、集體討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氛圍。在各種學習方式中,討論交流具有開放性,將某一知識作為對象,讓學生通過討論和交流可以暢所欲言自己的思想與觀點,以利于學生自學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展開的合作交流,除了能夠使學生對自己的觀點有效闡述外,同時對學生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的培養有重要意義。另外,因學生擁有各不相同的思維方式,教師在提問中還必須隨時注意提問的變化。以反函數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中提問語言應清楚明確,在提問的說明上也可以畫圖、列表等形式直觀地表示,以使學生對問題有足夠的理解。對于不太明白反函數中“反”的意思的學生,教師也可通過舉例來補充說明。在提問中還必須把握其進度,面對學生已經掌握或較難掌握的知識點,提問使應適當地加快或減緩進度。也可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對“由遠及近”的元認知提示語加以采取。當學生對“關于直線y=x對稱”進行證明時,教師可首先讓學生獨立證明,針對學生思路模糊的地方針對性地提示,如通過“圖象是由什么構成的?”等生成提問,來給學生提供思考空間和線索。在數學課堂教學提問中,學生的回答是學生學習情況等的直接反映,教師應積極回應學生的回答,回應方式可以是順問,也可以是側問和反問等。如學生在習題練習中在反函數定義域處出錯時,教師可追問“定義域從哪里來的”等,通過層層生成性以引導,促進學生學習發展。
良好的預設,目的在于更好地生成。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的預設和生成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需要教師精心地預設以使課堂生成。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數學課堂教學內容,認真備教材、備學生;精心做好數學課堂提問預設,促進問題的生成;關注數學課堂提問生成,升華數學教學問題預設,通過這些對策來實現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價值,最終促進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