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寶源
【摘 要】闡述優化高中物理教學的五種策略: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巧用語言的表達方式方便學生記憶;突出與現實生活、社會和現代技術的密切聯系;變教師演示實驗為學生演示實驗,充分發揮物理實驗的魅力;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
【關鍵詞】高中物理 創設情景 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4B-0142-02
在物理教學中,為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往往使用多種物理教學方法,但不論哪一種,只有正確地運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高中物理教學方法必須符合以下幾個原則要求:①方法要符合物理學科的特點。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充分運用物理實驗這一教學方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培養學生的能力。②方法要具有啟發性。③方法要符合教學目的要求和教材內容。④方法要考慮學生的實際。考慮學生的實際,才能做到因材施教。⑤各種教學方法要互相配合,靈活運用。在物理教學實踐中,單純使用一種方法,會使課堂氣氛沉悶、呆板,教學效果不理想,難以提高教學成效。
在明確以上幾個教學原則之后,我們該用什么樣的具體教學方法來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呢?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是以老師為中心和主體,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強調教師的“教”,學生是知識接受者,只是被動地“學”。新課改明確提出了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中心理論,因此要求教師要將傳統教學中的“教”轉變為學生的“學”去,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性。反思自己十幾年的物理教學,得出一個結論,要想提高物理教學質量,教師必須要讓學生參與到物理課堂中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但現實教學中老師們也發現,由于物理學科具有概念抽象、物理情景復雜和過程難以理解的特點,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教師要迎難而上,想方設法去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熱情。例如學習到《高中物理必修2》中“平拋運動”時,教師可以先制作一個飛機投彈轟炸敵方目標的FLASH課件動漫,在課堂上讓學生自行控制投彈時機去轟炸敵方目標,以此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好多學生都想試一試,把自己的興趣都提高起來了。當發現學生由于控制投彈時機不當而沒法投中時,教師適時地提出問題:“如何才能準確地投中目標?”讓學生思考,然后引出學習內容——平拋運動,并告訴學生當你掌握了平拋運動知識后,就能更好把握投彈時機,提高命中率。通過創設這樣一個生動的圖文并茂的教學情境,能很快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熱情和求知欲望。可以想象這樣的一節課,其教學效果肯定會好。
二、巧用語言的表達方式方便學生記憶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的表達習慣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因此要努力加強自身的語言修養,學會靈活多樣的表達方式,以方便學生記憶。在課堂上運用風趣的語言及豐富的表情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來,從而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筆者在講解牛頓第三定律中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時做了歸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不但有“等大反向共線”的關系,還有“同生同滅同變同性質”這樣的關系,幾個“同”讓學生感覺到這樣的歸納易領會,易記憶,又風趣。這樣的表達方式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使得課堂活潑、輕松,而且還可以改善師生關系,使課堂更加融洽,教學效果更顯著。
三、突出與現實生活、社會和現代技術的密切聯系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是現代物理教與學的宗旨。新課標對物理學科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學中要聯系科學技術和現實社會中的典型事例,充實和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并認識到科學、現代技術和現實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提高他們運用物理知識的能力,而且能讓學生意識到物理知識可以服務于人類社會。例如在講“向心力”時,提問“為什么在鐵路的彎道處外軌道要墊高?”讓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思考其中的道理。然后對此進行分析:當火車在水平面內拐彎時,所需的向心力可以由外軌道對車輪的側壓力提供。之后再用一個鮮明的具體事例來講解,在某一彎度下,火車軌道向內傾斜多少度才能確保以某一速度行駛的火車更安全。具體來說就是,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外軌道同樣受到向外的側壓力(反作用力),力的大小與車速平方成正比,與軌道彎道的半徑成反比。當火車高速轉彎時,為了提供向心力,外軌道就會受到很大的作用力,如果軌道沒有一定的傾斜度,那么外軌道所受到的作用力不僅會使外軌道受到破壞,而且也無法保證火車穩定和安全地運行。因此,在建設鐵路轉彎處,常把外軌道墊高,利用火車重力的一個分力來提供向心力,以避免外軌道長期受到側壓力。這樣的講解,學生既掌握物理知識,又了解了物理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平時在課堂教學之外,教師也可根據學生實際開展一定的物理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物理知識來解決問題,鞏固從課本中學到的物理知識,這也是提高學生學好物理的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物理來源于現實生活,同時又應用于現實生活。學生對于來源于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物理現象,有著極高的興趣。這樣的實踐活動對引導學生學好物理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變教師演示實驗為學生演示實驗,充分發揮物理實驗的魅力
物理實驗是物理學科的最大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實驗去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物理課本中有很多的實驗是教師的演示實驗,由教師在課堂上演示,讓學生觀察。這種形式的實驗,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實驗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我們可以將教師演示實驗變為學生演示實驗,教師只需在旁邊進行指導,演示者變成了學生,這樣學生的實驗熱情就高漲,觀察更為仔細。在學生進行這樣的演示實驗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去發現演示同學的錯誤,這樣學生的興趣也就立刻被激發出來了,實驗目的也在實驗中悄然實現。這樣的實驗效果比教師親自動手進行演示和講解要好得多。例如在《牛頓第三定律》中的“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實驗,讓多組同學輪流到講臺上去拉兩個彈簧測力計,觀察兩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化并進行對比,最終讓學生總結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將這樣的一個教師演示實驗改變為多數同學參與的學生演示實驗,學生興趣高,實驗效果好。
五、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促成學生學好物理的基石。談到思想教育,很多教師都認為,這是德育教師、班主任的工作。其實不然,筆者認為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識是學好各種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它對促進教學有很大幫助。學習僅僅靠一時的興趣,往往很難讓學生長時間地堅持,而單純依靠意志力,又很容易使學生對學習失去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還有可能產生厭倦情緒。所以在物理教學中,首先,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有機地滲透一定的思想教育,讓學生自己認識到學習物理的重要性,堅定他們學習物理的意志。其次,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多和學生進行思想交流,了解他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們,讓學生從心里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和關懷,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也就會“親其師信其道”。
長期以來,認為教學就是教師傳授前人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學生的學習就是圍繞教師的講授和對書本知識的記、練或看、背、練。這樣的教學,不太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可見,這種教學方法不能適應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也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革新教學思想,改革教學方法,正確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形成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才能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馬文蔚,蘇惠惠,解希順.物理學原理在工程技術中應用(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徐建平.新課程學習(下)[J].2011(1)
[3]杜敏.高中物理必修2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