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生
市場經濟是當今社會主要經濟體系。在市場經濟中,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關系是契約關系,這是一種有關契約的法律規范,也就是合同法。市場經濟中人們的一切活動都在合同法規范下有序進行,而經濟活動帶來的經濟利潤最大化是一切活動的核心標準。然而,在經濟繁榮的外表下,道德和法律遭到越來越多的蔑視,人們經常漠視各種道德準則,變得自私自利、虛偽而缺乏對他人的關心。大多數人認為在市場經濟中存活的原則就是:只要不違反法律規定,就可以為追求最大化利益采取各種行動,就可以對別人的利益置之不顧。在這個以市場經濟為主導、陷入道德危機的社會,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在市場經濟中實現合同法與道德的并存?
亨利·馬瑟先生的《合同法與道德》(戴孟勇、賈林娟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一書就很好地幫我們回答了這個問題。作者認為,如果我們要重建一個文明的、有良知的社會,那我們的法律制度就必須弘揚并執行某些基本的道德原則,合同法因此應該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
全書共八章:第一章是對締約的社會實踐所作的介紹性分析。作者首先介紹了現實社會中締約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締約存在的兩個基本目的:促進有益信賴和推動互惠合作。在第二章,作者評價了有關合同正義的三個理論:合同自由、財富最大化、平等主義的分配正義。對這三種理論如何得以實現,作者在第三章中又給我們介紹了一種方法——自然法方法。這是研究合同法的道德方法,它來源于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以及提倡自然傳統的其他一些思想家。這也是該書的核心。作者接著討論了道德的復雜性,提出了7項公共道德原則和11項司法回應原則,作為探尋正義的指導方針。公共道德原則用來規制締約雙方的行為,而司法回應原則涉及的則是合同糾紛的法律解決方法。在第四章到第六章中,作者將前面提出的理論方法運用到幾個特定的合同法問題上,對自然法在現實法律問題即允諾問題、救濟問題、邀約與承諾問題中的運用進行了詳細闡述。第七章中作者嘗試性地試圖解決欺詐性未披露的問題。在最后一章中,作者對合同采用自然法方法的正當性作了一些總結。
該書有以下三點特色。首先,該書存在一條隱性線索,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第一章首先確定了“在締約過程中正義有何要求”的問題。在以后的章節中,先是對三個有關合同正義的理論提出否定評價,進而提出一種自然法方法。接著,將前面所提理論方法運用到幾個特定合同問題上并作出評價。最后則對合同采用自然法方法的正當性作了一些總結。其次,本書是應時代需要而生的,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我國采用市場經濟體系以來,國家經濟實力得到了巨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升,這是市場經濟給我們帶來的巨大利益。但市場經濟的締約精神在保證經濟活動和社會秩序正常運行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消極因素,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道德危機。該書的出版,無疑為解決此類現實問題提供了有針對性的啟示和指導。最后,該書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該書前三章都是純理論闡述,在進行了理論合理性論證后,作者在隨后的章節中分別從可強制執行的允諾,救濟、邀約與承諾等方面對自然方法實踐中的可行性進行了證明。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不僅使本書的觀點更具說服力,也增加了該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總之,《合同法與道德》不僅是一部合同法著作,同時也是一部法理學著作。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對當前的三種合同正義理論進行評析,提出了公共道德原則和司法回應原則,為市場經濟下的社會提供了讓道德與法律共生共存、和平相處的良方。此外,該書觀點新穎,語言嚴謹,論述全面,為相關學者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同時,該書又有很強的寓意性,能給讀者以心靈上的有益啟發,引發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深層思考。
(作者系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講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