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駿
有關微課程課堂教學的專著不外乎三類。第一,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側重于對課本或教材微觀知識、技巧和策略的介紹;第二,從課程內容教學的知識系統出發,以更宏觀的視角介紹課堂教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側重于理論;第三,從教師研習微課程教學的角度出發,在討論課堂教學實踐問題的過程中介紹教師在研究和實踐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并盡可能將這些知識融合在一起來解釋微課程教學,側重于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以上三類中第三類著作較少,但對研究翻轉課堂教學法的教師似乎更為需要。由金陵編者的《翻轉課堂與微課程教學法》一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所討論的就屬于第三類,課堂互動性交流視角是這本著作寫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對該類學術研究的一種新的探索和嘗試。
《翻轉課堂與微課程教學法》是一本通過介紹翻轉課堂及其對中國教學的啟示來分析和討論微課程教學的學術專著。它最大的特點在于,從教師理解與研究微課程教學的需要出發,討論翻轉課堂的內涵、理解關鍵因素及其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影響等一系列與微課程教學相關的問題。作者試圖用新的方式使其教學理論同教師的課堂實踐不同層面融合在一起。該著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創新:第一,課堂教學活動不但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方式、策略和智慧,還折射出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知環境,因此研究翻轉課堂教學成為教師了解教學并通過反思來改進教學過程的基本途徑。第二,在課堂真實的交流環境中,翻轉課堂里的學生與教師共同構建著一種特定的課堂文化,反之翻轉課堂同時也是這種文化的產物。教師首先要了解翻轉課堂的典型做法、提升學習績效的依據和實際操作過程,對課堂中師生互動的具體實況進行深入調查,并進一步對翻轉課堂影響教育改革發展的程度、高等教育翻轉課堂實踐的興起及其對“掌握/精熟學習”的深刻作用進行細致挖掘。第三,作者基于實踐和術語產生的邏輯關系,對翻轉課堂教學實質進行深入思考,獲得了此教學研究的具體方法:以整體把握和細節剖析為特征的任務驅動及問題導向模式,是一種采用自然主義的方式觀察和研究課堂的新方式,既可以從宏觀視野去了解微課堂教學的整體結構,又可以對具有典型意義的課堂片段進行操作層面教學實踐的微觀調查及其成效探究,從而抽絲剝繭,發現教學過程中決策間的細微差異,或診斷教學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第四,通過中美翻轉課堂的對比和微課程教學法的改進,促使研究者對兩國課堂結構、教學方式、教育技術、理念和綜合因素的相互比較,來提高教師的專業課堂操縱能力。作者指出,為了教學實踐,教師還需掌握一套元語言來掌控與描述自己的課堂,促使自身專業發展,該話語既是教師進行教學思維和表達的工具,還具有社會參照作用,是教師團隊成員之間進行教學交流的工具。
微課程教學法的崛起為中國學校課堂教育帶來一縷如沐清風般的嶄新氣息。該著強調,微課程教學法的實施需要導學一體的設計,要根據教學目標,在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靈活多元化的任務和活動環節,幫助學生科學地理解知識,強化概念和原理的記憶,培養訓練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師不再以講授的方式主導課堂,但學生學習的整個步驟都在教師的精心策劃中,教師有很大空間來展現自己的教學創意,體現對學生認知規律的了解和把握。這也許是教師第一次真正把在備課中或做研究時獲取的教育學理論常識、平時積累的教學技能和自己的教學體會,有機融合在微課程設計之中。在教學創新中,教師找回了為人師的驕傲與尊嚴,學生體會到了探索的樂趣和充足的成就感,這就是翻轉課堂教學法能夠深入人心的魅力所在。
基于對我國當前微課程教學法原理和實務的論述,《翻轉課堂與微課程教學法》下篇著重介紹了有關微課程概念的界定、內容與結構、理念與方法策略、教學模型和教學法等方面的相關主題。作者通過對新資源觀、新教學觀、新教師發展觀以及這幾個觀念應用于實踐的初步成效,強調并讓教師思考了微課程教學法的實踐意義,指出微課程教學應以激發學習動機為基本前提,因為只有在創造意義的過程中學生才可能產生學習的熱情。作者主要介紹了如何設計自主學習任務單的方式方法,也對實現課堂教學方式創新的原因和基本方法做了詳細描述,由此可以幫助讀者理解課堂語言的交際功能在激發學生創造靈感方面的影響及作用,并使他們在獲得評價教學策略的同時,了解積極的課堂環境是怎樣通過師生互動及整個課堂文化環境的改變而創造出來的。
總之,《翻轉課堂與微課程教學法》從教師學習和研究微課程教學的角度,全面展示了翻轉課堂教學課程不同層面的基本內容,旨在為一線從事微課程研究的教師們提供一種嶄新視角下教學分析的方法和思路。著作中同時介紹了不少教學案例,有助于讀者在理解和分享本書介紹的教學案例及其所反饋出的結論的同時,在教學的實踐與反思中建構起自己對微課教學的理解,是一本理論與實踐兼顧的實用教學法精品教程。
(作者系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endprint